魂迷心醉不敢议,畏伏缩若鼠见猫。

出自王令的《寄王正叔

形骸饫餍城市劳,思得远去与俗逃。

借来马病行欲到,著鞭迫急翻奔跳。

连绵半日走十堠,急雨随湿衣与袍。

到家觅火烘衣湿,亟书名纸挥墨毫。

由来道同志易合,顾人谓我此可交。

形秽向逢珠在侧,联坐愧用狗续貂。

喜爱常令对面目,招延不许他有庖。

玄谈直抵世不到,大论许致君为尧。

喧呼脱落笑绝倒,中乐不肯旁诮嘲。

久孤得聚气遂振,张目视人皆麽幺。

促席捉手坐接膝,不肯放去逾分宵。

平明懒睡未及起,稠叠仆足烦见招。

披囊示我文数纸,晚霞烂漫新晴霄。

魂迷心醉不敢议,畏伏缩若鼠见猫。

同骑疲马远眺望,独止不进须连镳。

江东山水雅岂富,熟视若在图书杪。

嶙峋高疑地作限,浪渺远若天不包。

是时高秋鲈可鱠,爱欲弃绶同鱼舠。

直道有知私自贺,生平郁结数日消。

笑颜快意面改色,食饮惬足肠生膋。

今之腐儒不可洽,欲近俗气先腥臊。

寻常语我我不听,视如秋月鸣蜩蟧。

数日忽得正叔语,温玉摐击金相敲。

胸怀坦傥气焰大,天马断辔鲸横涛。

惜乎偶会复促别,归鞭行袖相交飘。

还家日益无聊赖,口久不语如著胶。

畏人常先走木猭,得食每後残桃螬。

飘风西来岁月晚,寒压天面低不凹。

一夕浓霜死群翠,病若火逼毛发焦。

鸣鸿南飞地得暖,鸦乌暮去林有巢。

使人对之亦自感,平时乃此穷途号。

百忧丛侵方寸乱,顶发不痒手自搔。

时时强酒期自醉,不忍把笔私成骚。

近嫌文字不足学,欲出简札临渊抛。

惟思边堠愿得到,耳静意若闻金刀。

安得铁马十数万,少负弩矢加矛腰。

力在快战不愿守,直令疻斗而血鏖。

东西南北四问罪,使人不敢诬天骄。

增尸为城骨筑垒,滴血衅地尘不嚣。

归来再拜贺太平,亟出敌首都城枭。

如何壮志不可遂,穷愁压挫朱颜雕。

因君佑我故道此,以代面语相喧呶。

诗文译文

形骸于满足城市劳动,考虑到远距与世俗逃。

借来马病行想要到,著鞭紧迫翻奔跳。

连绵半天跑十险情,急雨随湿衣服与衣服。

到家找火烘衣服潮湿,尽快签名纸挥墨点。

由来道同志易合,看着别人对我这可以交。

形秽向苏珠在旁边,我因羞愧使用狗续貂。

喜爱常令对脸,招聘不答应其他有厨房。

玄谈直达世不到,大讨论同意把国君像尧。

喧闹脱落笑大笑,中快乐不肯旁边讥讽嘲笑。

很久我得到聚气就振作起来,张开眼睛看人都麽薄弱。

催促席捉手坐在促膝,不肯放他走越过分开。

黎明懒睡不到起,我可以麻烦不断被招。

敞开囊给我的文章数纸,晚霞浪漫新晴天空。

魂迷心醉不敢议论,害怕被缩如果老鼠被猫。

同骑瘦马远处眺望,只有停止不前须连镳。

江南山水很难道富,仔细看看好像在图书顶端。

嶙峋高怀疑地作限,浪太远如天不包。

当时高秋鲈鱼可以鱠,爱要抛弃印绶和鱼舠。

直道有知道自己祝贺,平生郁闷几天消。

笑颜快意面改色,饮食恰当足够肠生辚。

现在的迂腐的儒生不能融洽,想接近俗气先腥臊。

寻常告诉我不让我,看如秋月鸣蜩蟧。

几天忽然得到正叔告诉,温玉拟打金相敲。

胸怀坦诚也许气焰大,天马断缰绳鲸横涛。

可惜偶会再次催促别,回到鞭施行袖相交飘。

回家越来越无聊,口很久没有对像穿着胶。

害怕人们常常先逃到木头猭,得食每后残桃螬。

旋风西来时间晚,冷压天面低不凹。

一夕死群翠浓霜,如果火逼毛发焦枯病。

鸣鸿南飞地得到温暖,乌鸦乌鸦晚上去林有巢。

派人对他自己也感,平时就这样走投无路号。

百忧丛侵犯方寸大乱,顶发不痒搔着自己。

时时强大酒期自醉,不忍心把笔私成骚乱。

近嫌文字不值得学习,想在简札临渊抛。

思考边堡希望能到,耳静如果听到金刀。

怎能骑兵十多万,少背着弓箭加矛腰。

力量在节战不愿意遵守,直让青肿破伤搏斗而血鏖。

东西南北四问罪,让人不敢欺天骄傲。

增加尸体被城骨修筑堡垒,一滴血挑衅地不嚣尘。

回来拜了两拜祝贺太平,立即出敌人都城枭头。

如何壮志不就可以,穷困忧愁压挫朱颜雕。

通过你保佑我们故道这,以代替面对互相大声喧嚣。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其他名句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