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视古诗

题三山天庆观三首

紫琼飞清都,翠云护绛阙。不见有星辰,俯视但日月。下世二千年,不敢向人说。吾已成金丹,留下飞仙诀。

714

冥鸿辞

夜来乌鹊栖寒枫,苍天万里烟霞浓。海神汹涌翻怒涛,风伯鼓舞吹冥鸿。霜翰不入矰缴内,星眼直射烟霄中。下嗤鸟雀恋篱落,俯视鹭鸥偎芦丛。云间矫首已万里,天外鼓翅期四通。铁爪裂破帝乙网,银觜笑折由基弓。知...

620

赠琴士周芝田

吾诵老韩听颖诗一章,琴中意味深且长。从横变态浩无尽,颖弦韩笔相发扬。二贤往矣五百载,俯视六合空茫茫。今有芝田嗣颖傅宫商,一弹令我喜,再弹令我伤。世多善于无善耳,使我百感煎中肠。商罔不闻鸣老凤,江...

738

游大涤

天风吹我来洞天,青山九折溪回环。金堂玉室在何处,天坛石洞馀千年。凤鸣朝阳凡鸟息,猿啼夜月空林寒。万仞云开涌翠壁,六月秋生飞玉泉。振衣长歌登绝顶,俯视浮世纖尘间。吟成一笑欲飞去,千岩万壑生云烟。

557

题道夫东征录

老来气味觉深稳,馀子但知声击撞。烟云合千态万状,意气吞五湖三江。如闻日观眇天下,俯视坎井非吾邦。丈夫出门各一笑,笑罢归来心则降。

837

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

作者:苏轼(宋代)

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厥家。梯空上巉绝,俯视惊谽谺。神井涌云盖,阴崖垂藓花。交流百道泉,赴谷走群蛇。不知落何处,隐隐如缫车。我来叩石户,飞鼠翻白鸦。寄语洞中龙,睡味岂不嘉。雨...

608

贻华阳柳少府

作者:杜甫(唐代)

系马乔木间,问人野寺门。柳侯披衣笑,见我颜色温。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火云洗月露,绝壁上朝暾。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南方六七月,出入异中原。老少多暍死,汗逾水浆翻。俊才得之子,筋力不辞烦。指...

457

奉酬度支陈员外

作者:徐铉(唐代)

古来贤达士,驰鹜唯群书。非礼誓弗习,违道无与居。儒家若迂阔,遂将世情疏。吾友嗣世德,古风蔼有馀。幸遇汉文皇,握兰佩金鱼。俯视长沙赋,凄凄将焉如。

603

和人赋琴高鱼

作者:吴潜(宋代)

仙人药苗化为鱼,身虽纤细味丰腴。土人涉溪如採荇,以布为网犹恐疏。不比吴王耽嗜脍,松江千古留腥滓。好似春茶枪与旗,俯视银条不足数。人生所乐在家乡,何必定食河之鲂。琴高仙游不可蹑,自向崑崙朝玉皇。玉...

993

谒郭马帅

作者:刘过(宋代)

千金买骏马,百金市蛾眉。长安酒家楼,挥洒惊人诗。天子不得臣,公卿气吞之。俯视儿女辈,自诡男子奇。谁知金陵都,五年重来兹。墨貂日以蔽,尘埃鬓成丝。故人风雨散,知己今为谁。郭侯山西英,而有熊豹姿。巍...

652

冬至后三日与罗楚入倅厅两松下梅花盛开取酒

作者:朱翌(宋代)

老松鳞甲待拿云,俯视梅花意亦亲。粉色上参冬岭秀,虬枝下挽越溪真。乘闲到此能终日,与我来游尽可人。今代华光古韦毕,生绡一幅两传神。

854

再和四首

作者:吴芾(宋代)

新买湖头十亩园,绿阴罅里见青天。金樱相亚枝枝袅,银杏低垂颗颗圆。仰看乌鸢翔古木,俯视鸥鹭戏暗川。便须临水营台榭,要与渔樵乐暮年。

943

朝中措(莆中共乐台)

斜阳留照有余红。烟霭淡冥_。麦陇青摇一望,前山翠失双峰。高台徙倚。松飘逸韵,梅减冰容。俯视尘寰如掌,翩然我欲乘风。

701

送天台陈庭学序

作者:宋濂(明代)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

702

杂诗二首

作者:曹丕(魏晋)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

528

东京留守宗公

作者:佚名(隋代)

洪河滔滔,撼野摧山。砥柱中立,独当狂澜。敌势焰焰,动植俱残。公俯视之,若萤燐然。知无不为,独殿中原。方事北讨,将以身先。赤羽若日,朱旗绛天。二贼巧沮,行或止还。虽配备二贼,奚足偿焉。夺之遽矣,中外...

502

贺新郎(黄玉林为风月楼作,次韵以谢)

自顾卑栖翼。似沧洲、白鸟悠悠,静依拳石。聊寄一梯云木表,俯视霁虹千尺。乐江上、山间声色。镜样清流环样绕,笑赐湖、一曲夸唐敕。尘外趣,有谁识。飞来妙墨痕犹湿。走盘珠流出,不火食人胸膈。三叹阳春知和寡...

82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