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
香笼锦帏,歌讴白苎,人比红梅。风流杜牧新诗意,字字珠玑。桑落酒朝开绮席,杜陵花夜宿春衣。陶然醉,金勒马嘶,归路柳边迷。
春暮
云扃睡起,香销宝鼎,暖试罗衣。甫能宴罢兰亭会,又见春归。花片片翻成燕泥,柳依依也锁蛾眉。重门闭,绿阴树底,怕听杜鹃啼。
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代人,少时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传唱广泛。其作品《闲居》有“结庐移石动云根,不受红尘”、《隐居》有“不顺俗,不妄图,清高风度”等句,知其为足迹往来于苏、杭的一位“布衣”。
惜红衣·吴兴号水晶宫,宋代,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末之夏,予游千
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
墙头换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
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醉中作行草数纸,宋代,陆游,
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石池墨渖如海宽,玄云下垂黑蛟舞。
太阴鬼神挟风雨,夜半马陵飞万弩。
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唐人折钗股。
丈夫本意陋千古,残虏何足膏碪斧;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南宫夜直宿见李给事封题其所下制敕知奏直…以诗寄,唐代,令狐楚,
番直同遥夜,严扃限几重。青编书白雀,黄纸降苍龙。
北极丝纶句,东垣翰墨踪。尚垂玄露点,犹湿紫泥封。
炫眼凝仙烛,驰心袅禁钟。定应形梦寐,暂似接音容。
玉树春枝动,金樽腊酿醲。在朝君最旧,休浣许过从。
次韵王宣徽太尉耆年会诗,宋代,苏颂,
古来贤相称高奇,虞有皋夔商傅伊。
帝臣王佐见谟训,千载相望如同时。
我朝公辅代间出,钟秀辰象分躔离。
堂堂太尉实异禀,风质粹美和而威。
仁皇始擢自藩翰,渭水兆告非熊罴。
立朝早已擅风采,料敌曾不失毫厘。
圣圣相承倚时栋,入登槐鼎出拥麾。
司徒相继据魁轴,势压诸夏摧附枝。
一言寤意尊社稷,万里奔命来戎夷。
君臣一体自同德,下鄙汉相矜规随。
功成治定预告老,还乡治第当西圻。
十年休佚养冲气,泰宇充茂心欣嬉。
二公勋德诵人口,载于彝鼎歌于诗。
吾皇得相柄文武,调变四序齐璇玑。
孟轲尝称圣之任,乃曰百世人之师。
固宜天畀两元老,期颐常保松筠姿。
规橅载在庙堂上,自使风俗淳浇漓。
前年召自大名尹,对罢累请菟裘归。
帝曰公今更强固,闵烦几政留清规。
两加金貂百官首,再剖玉麟三水涯。
洛人闻之喜且抃,如在旱岁逢云霓。
朝临留府暮私第,偃息又将弥再期。
今春欲作耆英会,涓日象值神俱比。
谓宜饮食与宴乐,对接宾客心忘机。
康宁寿富复好德,向此巨福全者稀。
席间诸老尽贤杰,相得欢甚欹冠緌。
饮盈百榼似尼父,歌有三乐同荣期。
杯盘衍溢逮舆隶,割肉酾酒如林池。
衣冠填咽两城市,车马照耀清涟漪。
夜阑百炬列红烛,天寒四座添重帏。
钜儒洒翰序嘉会,义薄皎日垂清晖。
诸公半酣各赋咏,含毫叠纸鱼鳞差。
诗成累幅灿珠玉,光艳宜若陵钩奎。
歌声旖旎啸鸾凤,酒气冷冽喷酴醾。
长篇立刻在金石,楷字高揭当轩墀。
晋公延宾就绿野,谢傅卜宅临清溪。
当时贵客亦有数,讵与今日争光辉。
謄书远报邺都守,开缄摘句情融怡。
答言遂起归与兴,迹虽未往心先飞。
三贤事业固同道,用舍安得常情知。
官尊邦国之柱石,望重士林之羽仪。
退舍进用自殊致,大义当以公言推。
不能则止固达识,陈力可行当有为。
圣君知臣贤达节,事有轻重须从宜。
宁拘经礼致为政,自有邦人歌衮衣。
三台明润少微烂,光彩并照大紫微。
子房辟谷方壮岁,张苍作相当庞眉。
曹参置酒坐公府,晋贤高蹈来东篱。
昔人出处固有意,造适自与时推移。
光阴可惜且行乐,任从鷤鴃方春啼。
次韵和州府吴大资病愈后见寄之作,宋代,宋庠,
冠盖山川旧,星灰五载馀。
辞荣唐院使,麾守旧尚书。
弓影临觞悟,舟心独物虚。
尘埃题宇壁,汙潦汎杯渠。
世事多荣悴,天均任惨舒。
交情非苟合,笔力自雄摅。
蒲坂军旄重,河桥驿辙疏。
归耕年渐逼,乡思满柴车。
送李兄谒扬州帅,宋代,王遂,
天生忠定公,为宋作柱石。
扶日起东南,擎天补西北。
戎和不肯受,国蹙欲日辟。
坐收两河心,可制百年狄。
谁能七十日,有此功赫奕。
汪黄信血指,老桧甘愧色。
云胡张赵间,不使虎而翼。
循环起丁未,运至丁未极。
成书遗后代,曰此寄庵力。
思皇陈了翁,直谏少与匹。
大科得闻孙,不救元符隘。
谠议竟莫伸,嗟哉有何益。
令人读遗事,一饭三叹息。
某昔守樵川,奠俎折群贼。
乌洲聚名胜,花阴满光泽。
通鉴揭纲目,国录为刊刻。
嗟嗟斯文丧,吾道有余脉。
感伤念理乱,同事异今昔。
新从姑苏归,疾病久成癖。
齐云标术阁,鹊桥记归宅。
伟哉子章子,为我得佳客。
母是了翁孙,身为寄庵适。
相求不相值,访我茅山侧,
父昔仕九江,横金悲易箦。
藁葬官路旁,过者为心恻。
指囷与倒廪,纵性何所得。
顾予把钓竿,欲子将焉获。
世岂无忠宣,顾此舟中麦。
大宁夫人二书赞,宋代,岳珂,
释老之异,佞者惟酷喜,
排者惟疾觝。死生之大,
达者晦其理,昧者尚其诡。
丧祭之正,徇古者失于泥,
行今者溺于鄙。如遗训者,
亦可以守而勿坠矣。我怀绪言,
杯棬之比。子孙传家,
真迹在此。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