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良自好,住久乐已成。
山木有嘉荫,山禽无俗声。
永言辞世路,世路多不平。
亦以性疎懒,不能但劳生。
我喜欢山中的生活,住在那里已经习惯了它的乐趣。山上的树木没有丑陋的枝叶,山上的鸟儿没有世俗的声音。我知道我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平坦,但我也不愿意过于辛劳。我宁愿选择一种清闲、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生活的喜爱,以及他对于自由、清闲的向往。在山林中,作者感受到了宁静与纯净,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人为的繁琐。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也体现了他对于独立自主生活的态度和坚持。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作者认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平坦,但他也不想为了追求成功而过度劳累。他坚持选择一种符合自己性格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总之,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清闲、独立的追求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米元章甘露诗帖赞,宋代,岳珂,
公尝有净名之诗曰:殷勤雇景物,为尔老南徐。
考乎此篇,则出无晴雨之待,
观无阴霁之殊。昼呼竹舆,
暮咏归涂。既不舍于斯须,
共必迩于海岳之故庐。如曰易砚山之宝储,
登楼平章,维王及苏,
自西徂乐,乃犹奠居。
此所谓舍其旧而新是图,予固因以验予记与跋之皆不诬也。
河传(秋夜旅怀),宋代,赵鼎,
秋光向晚,叹羁游坐见。年华将换。一纸素书,拟托南来征雁。奈雪深、天更远。
东窗皓月今宵满。浅酌芳尊,暂倩嫦娥伴。应念夜长,旅枕孤衾不暖。便莫教、清影转。
送愿来禅友之海南,明代,成鹫,
世间不遣有名利,陌上应知无别离。斯言脍炙今人口,聪明汨没同愚痴。
梯山航海争走险,涂穷日暮相追随。谁能掀翻窠与臼,曰有丹霞狮子儿。
君不见南溟之水名天池,大鹏奋翼摩天飞。鸴鸠斥鴳不敢渡,仰首大笑称希奇。
借问图南何所取,舍名与利将焉之。翱翔蓬蒿亦已足,飞抢榆枋聊待时。
大鹏一往不回顾,抟风直上高高处。名闻利养两不知,海阔天空随去住。
无可舍,无可取,临行记得向上句。六月一息便归来,大知小知相对语。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魏晋,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平陆县丞何德举吾文字友也官满报政京师近书来升嵩县知县余作近体诗答之,唐代,王翰,
尘虑今朝一笑开,嵩阳贤令寄书来。但惊风雨生华翰,顿觉阳春被草莱。
携酒入云寻好石,谈诗和月坐苍苔。如今情致都无此,欲报琼瑶愧不才。
第四章兼简其子,宋代,邓肃,
虱卜虽萧条,虎筮固豪壮。
要皆有得失,未息胸中望。
那知方寸地,太空等虚旷。
川逝水不流,石高风自浪。
郑五相府荣,谢三渔舟漾。
穷达安在哉,但瞒肉眼障。
鼓瑟铿尔舍,扶杖啵然放。
在我本不亏,底处更求长。
独挂百钱游,无人捉私酿。
醉归一腹春,满纸挥琴畅。
珍重江左王,德邵宜绛帐。
天遣千里来,不顾闽山瘴。
人言臭味同,政可慰悽怆。
谁知金玉予,诗成即相饷。
笔力到天心,开卷人争仰。
但勿赋兔葵,小儿易生谤。
献之诗更奇,句法晋守尚。
从渠得精深,嗟余真恍傥。
何当日相从,烦君更语上。
迳追太古风,三叹聊十唱。
玉山避寇,宋代,邓肃,
前年十月间,胡兵满大梁。
小臣阻天对,血涕夜霑裳。
去年十月间,左省谪征商。
扁舟归无处,江浙俱豺狼。
今年十月间,叛卒起南方。
官兵且二万,一旦忽已亡。
一身幸无责,奉亲走穷荒。
天宇如许大,八口无处藏。
空山四十日,画饼诳饥肠。
朅来古招提,和气霭修廊。
迎门有禅伯,梵行照穹苍。
却念客无归,烧猪饭苏郎。
方袍二百指,祖灯其复光。
中有护法人,义气干天枪。
倒床得甘寝,不知冬夜长。
明朝曹夫子,破浪飞危樯。
入门郁春色,满船载琼浆。
高谈惊霹雳,佳句刻琳琅。
那知奔窜中,一乐得未尝。
何当扫阴雪,四海共春阳。
便携我辈人,浩歌归醉乡。
世事如奕棋,臧否均亡羊。
蓑衣可钓月,底处是金章。
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唐代,秦系,
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岭,
药苗新旧两三畦。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
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滩上胜耶溪。
因发诸县催科行移口占呈东卒,宋代,王迈,
共乘驾犯炎云,入手文书费解纷。
搜见底囊供北餫,作无麪饼饱南军。
铜山欲乞从今赐,金浦何为异昔闻。
分得尘劳无著处,不知风月几时分。
赠蔡伯世,宋代,韩驹,
君家夫人林下风,长斋绣佛鸣金钟。侍儿百指亦清净,凌晨梵呗声摩空。
潭潭大第依乔木,日午捲帘按丝竹。古调犹歌于蔿于,丽词不唱新翻曲。
有美一子天麒麟,孟嘉外孙见渊明。扫地焚香坐弦诵,不闻梵呗连歌声。
俗子何由共杯酒,容我叩门呼小友。欲求百万钱买邻,倒囊只有诗千首。
安得一把茆盖头,榆林从君父子游。敢期丝竹娱下客,但喜白业同精修。
秃襟短帽纷纷是,眼明见此褒衣士。和诗论道有馀闲,为语故家遗俗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