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

作者:蔡戡(宋代)

我居本宽余,湫隘良有以。

子舍虽不多,聚族五百指。

月俸均薄少,晨炊共甘美。

忧责丛一身,冥行不知止。

86

诗文译文

《新居用韩昌黎诗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韵》

我居本宽余,湫隘良有以。

子舍虽不多,聚族五百指。

月俸均薄少,晨炊共甘美。

忧责丛一身,冥行不知止。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蔡戡在宋代写的,他以韩昌黎的诗作《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在新居中的感受和心境。

诗的开头,作者表明自己的新居宽敞舒适,没有拥挤之感,同时也意味着他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和地位。接着,他提到自己的房舍虽然不多,却能容纳五百人的家族,显示了他家族的兴旺和富裕。

在描绘物质条件的同时,作者也点出了月俸薄少,也就是他的收入并不丰厚。然而,他强调了晨炊的甘美,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这里的晨炊指的是早餐,作者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幸福与满足。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责任感。他说自己身上承担了许多忧虑和责任,这些忧虑使他的步履似乎没有止境。这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士的责任重大,不断前行奋斗,心无止境。

整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他在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诗中融入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平凡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蔡戡

蔡戡(1141—1182),南宋官吏。字定夫,福建仙游人,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其他诗经

摸鱼子 送秋

摸鱼子 送秋,清代,殷秉玑,

看愁云、半天飞起,吹来离绪萦绕。楼头消瘦垂杨影,拖入夕阳低照。

残叶少。还怨煞、飘零都被西风扫。无端别了。把蕉叶裁笺,芦枝作管,且写饯秋稿。

江皋外,新雁曾经带到。而今归也偏早。长亭一路追寻去,剩有冷风衰草。

秋易老。最怕是、霜砧偏近寒闺捣。清樽已杳。只败箨催行,哀笳促别,料理放归棹。

63

立春后作

作者:陆游(宋代)

立春后作,宋代,陆游,

春不遗穷僻,天如念寂寥。鸟鸣知节换,池溜觉冰消。

冷饼供新荠,轻裘换故貂。丰年无疾苦,邻曲递相招。

7

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

跋眉山程仁万言书草,宋代,杨万里,

峨眉山下三苏乡,至今草木文章香。

近时英妙有程郎,数寸管底翻锦江。

向来曾草三千牍,流涕大息仍痛哭。

九虎当关北斗深,十年买桂炊白玉。

荆溪溪上相识初,君犹少年我壮夫。

帝城再见各白须,袖中一纸梁溪书。

剡藤方策一万字,犹带权书衡论味。

君不见古来富贵扫无痕,只有文章照天地。

21

雪霁晓登金山

雪霁晓登金山,宋代,杨万里,

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杨子。

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

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

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

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诗人踏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不为浮玉饮玉舟。

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

35

寄崔柳州

作者:卢仝(唐代)

寄崔柳州,唐代,卢仝,

使者立取书,叠纸生百忧。使君若不信,他时看白头。
三百六十州,克情惟柳州。柳州蛮天末,鄙夫嵩之幽。
花落陇水头,各自东西流。凛凛长相逐,为谢池上鸥。

30

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

作者:徐铉(唐代)

和李秀才端午日风寄,唐代,徐铉,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

采衣君自乐,白发我何堪。

静味瑶华句,闲思玉柄谭。

报之长命缕,祝庆在图南。

45

贻李山人

作者:黄滔(唐代)

贻李山人,唐代,黄滔,

野步爱江滨,江僧得见频。新文无古集,往事有清尘。
松竹寒时雨,池塘胜处春。定应云雨内,陶谢是前身。

64

宝岩看梅同靓渊

宝岩看梅同靓渊,清代,全祖望,

薄暮抵山麓,杳然探深冥。所困在曲磴,所通在神明。

暗香空中来,鼻观早泠泠。秉烛谛视之,鹿角交枝横。

微茫阴云里,下有寒谷冰。于焉验夜气,孰与旦画清。

山僧出肃客,漏下已二更。孤月尚未上,荒鸡尚未鸣。

独有梅花魂,随我入前楹。解衣慰窘步,屐齿俱含馨。

座有软脚酒,足以发诗情。山神夜传语,诘旦戒早晴。

在昔寒香翁,大节昭沧溟。故国之乔木,有光先中丞。

啮㰖看梅花,用晦毕馀生。可怜骆义乌,垂死莫知名。

我为阐潜德,遂足炳日星。惜㦲竿木吟,竟同落花零。

侵晓山雨过,渐见东荧荧。诸公俱熟睡,而我已独醒。

熹微看南枝,嫩湿增娉婷。披衣出上方,曳筇寻古亭。

荼甘不可作,寒碧委蔓荆。废翁亦仙去,梅花失主盟。

倒影浸溪碧,古心与天青。间以虬松枝,怒涛时崩腾。

谁其音嘹喨,遥知是仓庚。今年春事苦,花信以晚成。

黄钟踰九九,薄寒尚未盈。岂知万香雪,从此轩豁呈。

大雄与河渚,梅花夙擅称。邓尉亦其亚,篮舆吾并经。

东渡数云湖,累为魂梦萦。兹山尤密迩,洞天列户扃。

其南富橙橘,不下双洞庭。秋晚倘再来,饱看黄云平。

西村诸宿老,好句留馀铿。将无即梅花,瑰此宰官灵。

平生论诗法,雅不喜竟陵。独爱此一卷,莫以楚语听。

我诗惭高寄,薄奏下里声。归舟按玉笛,晚霞满江城。

68

红梅

作者:王琪(宋代)

红梅,宋代,王琪,

馆娃宫里旧精神,粉瘦琼寒露蕊新。

园吏无端偷折去,凤城从此有双身。

60

送裴二知苏州

作者:刘攽(宋代)

送裴二知苏州,宋代,刘攽,

著书玄尚白,送客鬼揶揄。积水望江海,秋风吹轴轳。

贵人千骑长,紫绶左鱼符。遗爱留南国,欢声接旧吴。

晓霜繁橘柚,过雨熟菰蒲。安得如王子,从君飞只凫。

84

游叫岩用范元卿自普康归日留题韵

作者:赵蕃(宋代)

游叫岩用范元卿自普康归日留题韵,宋代,赵蕃,

溪行又作叫岩登,凉冷端如快踏冰。

所过有山成一访,是知我亦在家僧。

24

寄苏颂兄弟

作者:刘敞(宋代)

寄苏颂兄弟,宋代,刘敞,

秋风生眼前,客子思悠然。羁旅独无友,别离私自怜。

赋甘伧父诮,诗许俗人传。他日梁王客,偏怀太子贤。

84

滑家桥逢坏舟者有感而作

作者:刘跂(宋代)

滑家桥逢坏舟者有感而作,宋代,刘跂,

桥倾若车翻,舟破如瓦解。二祸适相触,生此大狼狈。

齐生海边人,试吏今得代。乡闾恍在望,舟楫信所快。

颇知大道夷,不避小物碍。撑夫虎豹健,力出驰突外。

何其一跌伤,脱若葱与蒯。疾雷不及听,生理欻焉坏。

瓦飞昆阳战,鹤唳淝水败。身非吕梁叟,沈没岂不殆。

娇儿年十五,八岁又其妹。岂伊瞬息间,生死不相赖。

死者长已矣,生者心破碎。泣尽继以血,耳目坐盲聩。

哀哀天无情,皦日为昏愦。徐观水中意,波浪自澎湃。

我来独心恻,涕出增感慨。顷年岳阳下,忧患亦颠沛。

豗颓万死中,血肉偶俱在。今此沟浍狭,岂复江湖大。

咄汝岂不仁,曾独与祸会。冥冥倘有主,焚溺甚菹醢。

不然遭无辜,神理良汝绐。从今十手指,永是后车戒。

灵均苦谗舌,颍士厌沈瘵。良时不似昔,努力善自爱。

我亦乘小艇,兀兀信所届。搜求得馀尊,聊以劳疲惫。

虽微西江阔,勿厌升斗隘。歌阕从此辞,人生慎行迈。

64

诗二首

作者:陈辅(宋代)

诗二首,宋代,陈辅,

牛斗东边窄,三吴西角深。

山能醒客酒,江会冷人心。

24

题双峰显祖院

题双峰显祖院,宋代,张伯常,

暖脉匀青地上苔,拂尘题柱记花开。

海风一夜吹山雨,却送春寒入寺来。

1

次宋省斋怀竹州

次宋省斋怀竹州,宋代,杨公远,

苍洲无恙在,依旧匝溪湾。

阑护竹三迳,屋环梅数间。

幽池生划梦,危石绣苔斑。

遥想衔杯处,何曾醉玉山。

77

题陈秀才溪山佳趣

题陈秀才溪山佳趣,宋代,戴表元,

城郭寻寻尽,溪山宛宛来。

同谁迁蜡屐,为子破苍苔。

书欲斓斑设,花须烂熳开。

赵郎题墨妙,烟雾眼中开。

13

郊祀庆成三首

郊祀庆成三首,宋代,任希夷,

紫坛熙事乐高张,天胙皇家福简穰。

六奏声中来象物,万灯明处望龙章。

星珠月璧清宵丽,风马云车碧落翔。

屡有诏书崇简约,只将诚意动苍苍。

15

南山泉

南山泉,元代,揭祐民,

南山有泓泉,濯濯清不浑。下有到地株,上有号云猿。

积石从西来,岁久根遂蟠。如何百年后,雕凿加钻刓。

我恨来最迟,不见真气完。万物自有弊,至理难穷言。

77

薄游

作者:仇远(宋代)

薄游,宋代,仇远,

未草閒居赋,聊从薄宦游。

江湖明老眼,风雨暗孤舟。

客况何曾好,吾生本自浮。

终然愧农圃,将有事西畴。

4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