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闭三天道,难回二子诚。
露章招有感,裂帛喜为盟。
神剑一日试,法灯千古明。
内观当自悟,至理本无情。
不闭三天道,难回二子诚。
露章招有感,裂帛喜为盟。
神剑一日试,法灯千古明。
内观当自悟,至理本无情。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邓程二子将法传给自己的感激之情。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对道法的理解,传达了对邓程二子传法的认同和敬意。
诗词以简练而含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邓程二子的感激之情。首句“不闭三天道,难回二子诚”表达了诗人对邓程二子传授道法无私奉献的赞赏和敬佩。接着,“露章招有感,裂帛喜为盟”形象地描绘了邓程二子传授道法的过程,意味着他们的教诲如清晨的露珠一样渗透入诗人的心灵。诗人用“裂帛喜为盟”来表达自己对邓程二子传授道法的喜悦和庆祝。
下一句“神剑一日试,法灯千古明”揭示了邓程二子传道的深远影响。神剑的试炼象征着对道法的领悟和实践,法灯的明亮则代表着道法的光辉普照千古。这句表达了诗人对邓程二子所传授道法的卓越和永恒价值的肯定。
最后两句“内观当自悟,至理本无情”强调了内心觉悟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内观自己,领悟到至理的本质是没有情感的,是超越个人欲望和情感的境界。这表达了对道法内在力量和超越个人欲望的追求,是对邓程二子传授道法的最高理解和回应。
整首诗词通过简短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对邓程二子的感激和敬意,以及对道法的领悟和追求。它展示了诗人对于道法的理解和对邓程二子的敬仰,同时也传递着对内心觉悟和至理的追求的深刻思考。
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张继先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六丑,宋代,杨泽民,
欢浓欢易散,便忍把、恩情抛掷。恁时寸心,情思牛翅翼。别后踪迹。不定如萍泛,暂抛江沔,又留连京国。芳容料见尤光泽。共赏青楼,同游绮陌。皆曾痛怜深惜。纵鳞鸿托意,云水犹隔。
兰房深寂。映轻红淡碧。翠竹名花底、同燕息。杯盘风肯留客。见真诚厚爱,意深情极。乌纱翦为新冠帻。谁知道、荏苒尘埃带抹,任他倾侧。朝云信、且候潮夕。但寸心、未改伊人在,应须近得。
满江红(寿太守),宋代,郑元秀,
小驻碧油,公两载、重临初度。满全楚,袭人和气,拍天歌舞。波涌荆江流不断,地连巫峡山无数。指此山、此水诵公恩,难忘处。
民有恨,来何暮。民有愿,归无遽。各相携卧断,衮衣归路。只恐九重劳梦寐,不容十国私霖雨。看便飞、丹诏日边来,朝天去。
探梅,宋代,陆游,
我游东村冲暮烟,断桥流水鸣溅溅。
欲寻梅花作一笑,数枝忽到拄杖边。
高标元合著山泽,绝艳岂复施丹铅。
定知曾授餐玉法,不尔恐是淩波仙。
锦江赋诗忽万里,蓬山把酒今三年。
相逢风味宛如昨,人生何者非前缘?颇思取醉极清赏,杖头幸有百许钱。
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寻龙山纪游,近现代,刘雄,
蠹鱼生涯亦堪伤,左绵春色可断肠。力疾寻胜就山水,已见四野菜花黄。
小艇欹侧入溶洞,石壁嵚嵜出剑铓。移时舍舟即平地,石磴高下曲径长。
穿行颇觉折腰累,豁然开朗透天光。百舌竞春啼不住,日影筛金撒林篁。
拾级以登得古镇,具体而微民俗彰。传闻布景供戏剧,生世何殊戏一场。
山中石林称壮观,瑶草奇花共芬芳。虎踞龙蹲态各异,茧足未碍遍徜徉。
才探深谷名忘忧,又上高亭号望乡。俯瞰城郭小如丸,江流似带失洋洋。
我今客舍逾一纪,行年亦复四十强。百无一用更无成,蹉跎唯得两鬓霜。
转念蜉蝣在天地,何足芥蒂齐得丧。鼎鼎百年休自苦,有山便登水便航。
寿徐仓使,宋代,黄垺,
四明山水远且清,秀气钟作千人黄。
南州高士真济美,天地正粹涵中襟。
学问渊源派伊洛,文章典丽铿{径去彳加音}韺。
射策丹墀压群彦,声名一日蜚玉京。
粤从膴仕久扬历,政事所至皆有称。
雠较芸编上群玉,蕃宣茹水腾颂声。
凝旒简眷异俦正,追班文石焕郎星。
清规屹立朝誉振,儒术既行邦计赢。
论思献纳众所瞩,其奈宵旰怀远氓。
咨诹出揽澄清辔,肃持庾节赒列城。
视时敛散民食足,观风按察吏胆惊。
侧听赐环驲骑速,行看荷橐天衢亨。
节过清明才六日,欣逢吉梦叶长庚。
和气却随春气足,福星还并寿星明。
己闻好语日边至,莫辞烂熳罍觥。
自惭小草依松柏,臭味相投意甚真。
矢诗不但为公寿,八荒寿域更跻民。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