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四之一)

作者:秦观(宋代)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91

诗文译文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

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

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明珠溅雨,

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诗文简析

《望海潮(四之一)》是宋代秦观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扬州城繁华景象和作者对故国繁荣的思念之情。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扬州城的繁华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昔日繁荣的怀念之情。

诗的开篇,以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来形容城市的辽阔和广袤。扬州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市,有着无数的屋宇和街道,每个街巷都有层层叠叠的房屋,形成了一幅繁忙的画面。

接下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路旁的花朵盛开,莺鸟的鸣叫唤起了人们的清晨。珠帘十里东风,形容春天微风吹拂下的美好氛围。

诗中提到了豪俊气如虹,形容城市中英勇豪杰的气概。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描绘了繁华的场景和车马奔驰的热闹景象。

随后,诗中转入了巷道和桥梁的描写,垂杨和翠烟萦绕其中,给人以清幽的感觉。这里是扬州城内一处幽静之地,也让作者思念起故国昔日的繁荣和辉煌。

诗的后半部分,以迷楼挂斗和月观横空来描绘夜晚的景象。迷楼和月色交相辉映,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愿。纹锦制帆和明珠溅雨形容了华丽的船只和珍贵的宝石,但作者认为这些都无法与爵马、鱼龙相比。这里是对故国昔日繁荣的一种憧憬和思念。

整首诗词以扬州城的繁华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城市的繁忙和夜晚的神秘,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繁荣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对景物和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其他诗经

赠杨德祖

作者:王粲(两汉)

赠杨德祖,两汉,王粲,

我君饯之。

其乐泄泄。

46

咸阳怀古

作者:陈钧(明代)

咸阳怀古,明代,陈钧,

六王图像旧山河,万里经营政自苛。牧马健儿南下少,闻鸡秦卒北行多。

蒙恬事业知何在,贾谊文章信不磨。撚指光阴才二世,沛人中唱大风歌。

86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宋代,晁补之,

霁色满空碧,爽气正横秋。登高行乐,□来只说古巴州。扫□尘埃来坐,携取烟云杖屦,容□□清游。坐上尽佳客,一醉破千尤。

倚虚壁,绝临□,上层楼。黄花赤叶,鸟□啼断四山幽。醉里不知归去,空有乱云衰草,落日几多愁。舞鹤在霄汉,宿鹭点汀洲。

68

月底修箫谱(寓祝英台近乙未之秋高邮朱使君钱塘北关舟中)

作者:张辑(宋代)

月底修箫谱(寓祝英台近乙未之秋高邮朱使君钱塘北关舟中),宋代,张辑,

客西湖,听夜雨。更向别离处。小小船窗,香雪照尊俎。断肠一曲秋风,行云不语。总写入、征鸿无数。
认眉妩。唤醒岩壑风流,丹砂有奇趣。羞杀秦郎,淮海谩千古。要看自作新词,双鸾飞舞。趁月底、重修箫谱。

44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元代,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79

【商调】集贤宾 宫词闷登楼

作者:曾瑞(元代)

【商调】集贤宾 宫词闷登楼,元代,曾瑞,

宫词

闷登楼倚阑干看暮景,天阔水云平。浸池面楼台倒影,书去笺雁字斜横。衰柳拂月户云窗,残荷临水阁凉亭。景凄凉助人愁越逞,下妆楼步月空庭。鸟惊环佩响,鹤吹铎铃鸣。

【逍遥乐】对景如青鸾舞镜,天隔羊车,人囚凤城。好姻缘辜负了今生,痛伤悲雨泪如倾。心如醉满怀何日醒,西风传玉漏丁宁。恰过半夜,胜似三秋,才交四更。

【金菊香】秋虫夜语不堪听,啼树宫鸦不住声。入孤帏强眠寻梦境,被相思鬼绰了魂灵,纵有梦也难成。

【醋葫芦】睡不着,坐不宁,又不疼不痛病萦萦。待不思量霎儿心未肯,没乱到更阑人静。

【高平煞】照愁人残蜡碧荧荧,没水烟消金兽鼎。败叶走庭除,修竹扫苍楹。唱道是人和闷可难争,则我瘦身躯怎敢共愁肠竞。伤心情脉脉,病体困腾腾。画屋风轻,翠被寒增,也温不过早来袜儿冷。

【尾】睡魔盼不来,丫鬟叫不应,香消烛灭冷清清。唯嫦娥与人无世情,可怜咱孤另,透疏帘斜照月偏明。

26

奉和御製读后魏书

作者:夏竦(宋代)

奉和御製读后魏书,宋代,夏竦,

真君昭密命,纪号表兴隆。

瑞著洪河外,文成翠石中。

帝名传祖祢,历数感王公。

三五方兴运,明符事亦同。

87

有所思

作者:周文(宋代)

有所思,宋代,周文,

两眼断夕阳,两鬓羞临镜。

重门闭不开,唯与愁相竞。

27

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

作者:苏轼(宋代)

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宋代,苏轼,

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橢而洼。

君持我剑向何许,大明宫里玉佩鸣冲牙。

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

二物与人初不异,飘落高下随风花。

蒯缑玉具皆外物,视草草玄无等差。

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夸。

又不见二生妾换马,骄鸣啜泣思其家。

不如无情两相与,永以为好譬之桃李与琼华。

42

九日

九日,宋代,王安石,

九日无欢可得追,飘然随意历山陂。

蒋陵西井风烟惨,也有黄花一两枝。

83

族人同诸友问疾二首

族人同诸友问疾二首,宋代,杨万里,

摩诘沉痾未易排,文殊一问失妖灾。

老夫何幸君贤集,倒屣出迎双眼开。

语造极时全愈了,病知客去即重来。

呼儿细拣新书策,体不佳时看一回。

83

垄穴遗诗

垄穴遗诗,唐代,沈廷瑞,

虚劳营殡玉山前,殡后那知已脱蝉。应是元神归洞府,
更与遗魄在黄泉。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
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

12

和樊榭城北菜花诗

和樊榭城北菜花诗,清代,全祖望,

城北来看宿雨痕,野

21

送客亭

作者:刘著(宋代)

送客亭,宋代,刘著,

十年羁旅鬓成丝,千里淮山信息稀。

送尽长亭短亭客,且看庄舄几时归。

42

还毡行

作者:王迈(宋代)

还毡行,宋代,王迈,

老屋数十椽,下湿上又破。无端野狐精,昏夜入为盗。

窃我三重毡,目之为奇货。持以献朱门,曰此堪媚灶。

自余失此物,志意不少挫。苦节凌岁寒,羞颜薄时好。

命义守大闲,潜深仍伏澳。客从北方来,特以吉语告。

旧物将见还,前甑元不堕。余笑与客言,的有此说么。

孔光坐广堂,当局已昏耄。余尝对天仗,正色数渠过。

其心不能容,未免含疾媢。石显在宫闱,威福弄幽奥。

余又疏击之,见面定渠唾。其术方盛行,及此必图报。

客乃宽余心,少安谨勿躁。圣主赦宿愆,仁恩等天帱。

昭相爱善类,德量如海大。谗者害莫成,匪伊毡自到。

未几符其言,客喜相问劳。劝客勿为喜,我且为时悼。

米石三十千,杭人死饥饿。敌寨七百里,淮人共斩剉。

窖雪飞无留,融风扇炎燥。潮汐来无时,民庐陷泥涝。

旱魃肆陆梁,妖禽辄鸣噪。殒星光射人,雨雹威尤暴。

地轴疑翻腾,乾文讶颠倒。昔余出硬语,万死敢一冒。

廷臣诮云狂,相国嫌愈傲。不幸期年间,前言多践蹈。

今居山泽中,日向苍穹祷。一愿雨旸时,田畴足粳

29

芜阴北寺桧轩

芜阴北寺桧轩,宋代,郭祥正,

青幢碧盖俨天成,湿翠濛濛滴画楹。禅客自陪千岁老,游人时把一樽倾。

耻随桃李春风短,夺尽松篁夜气清。安得鬼仙提巨笔,不容左纽独传名。

71

武夷精舍十咏·观善斋

作者:袁枢(宋代)

武夷精舍十咏·观善斋,宋代,袁枢,

出处绍前哲,典型资后生。

虚堂悬青镜,视者心自明。

古人不难到,功用在力行。

缅怀朋簪盍,耿耿中夜情。

57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宋代,俞德邻,

春风桃李颜,岁寒松柏心。达人步大方,静爱无弦琴。

无弦岂堪听,弦外多遗音。世涂甚风水,对面商与参。

孤芳忌群处,散材辞众侵。霜降水归源,日旭星就阴。

浮华剥落尽,古道谁复今。吾家雁山下,翠巘高千岑。

清秋灏气塞,万里纤埃沈。安得与君去,结架聆清吟。

28

句 其一

句 其一,宋代,黄子实,

剩携尊酒斟蓝尾,惜不杯羹荐墨头。

33

霜花

作者:李溥(明代)

霜花,明代,李溥,

铅华露彩酿丰姿,寒艳偏承造化私。鸳瓦双团银布粟,鹤巢千片玉连枝。

祇缘青女施妆巧,休讶羲和驭日迟。应与同云争献瑞,每符丰稔兆明时。

8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