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於邑而不可止。

纠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抚佩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闲。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响之无声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霓之标颠;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岷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磕磕兮,听波声之汹汹。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汜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悲霜雪之俱下席,听潮水之相击。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惕惕;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诗文译文

改译)1.回风:旋转之风。摇:撼动。蕙:香草。

2.冤结:郁结。

3.微:隐行。陨:落。

4.隐:隐微。先:当为\"失\"字之误。倡:即\"唱\"。

5.造思:犹设想。

6.暨:与。介:系。不忘:指不忘志向。

7.号群:号呼同类。

8.苴(ju1居):已死之草。比:比合。

9.葺:重叠累积。

10.文章:文彩,花纹。

11.荼:苦菜。荠:甜菜。

12.佳人:屈原自称。都:美盛。

13.更:历。统世:继世。贶(kuang4况):赐。自贶,犹言自求多福。

14.眇:通\"渺\",遥远。眇远志,高远的志向。

15.相羊:同\"徜徉\"。飘流不定的样子。

16.介:耿介持守。惑:一本作\"感\",可从。

17.窃:私下。

18.佳人:屈原自称。独怀:胸怀与众不同。

19.若:杜若,一种香草。椒:申椒,香料植物。自处:自我安排,自我料理。

20.曾:屡次。歔欷(xu1xi1虚希):叹气,抽噎。嗟嗟:叹息声。

21.凄:凄伤。

22.曙:天将明。

23.曼曼:长。

24.掩:留止,停留。不去:不能去怀。

25.寤:觉醒。周流:周游。

26.恃:借为\"持\"。自持,自我支持。

27.太息:叹息。愍(min3悯):哀怜。

28.於邑:即\"郁悒\"。

29.糺(jiu1纠):\"纠\"的假借字。合。纕(xiang1香):佩带。

30.编:结。膺:本义是胸,引申为护胸的背心。

31.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32.仍:因,循。

33.存髣髴:指事物看不清楚。髣髴,通作\"仿佛\"。

34.踊跃:跳动。汤:沸水。

35.佩:玉佩。衽:衣襟。案:抑。

36.超:举。惘惘:失意惶遽的样子。

37.曶曶:同\"忽忽\",指时光匆匆而过。颓:水下流。

38.旹:即\"时\",此指老年。冉冉:渐渐。

39.薠(fan2烦)蘅:白薠、杜蘅,两种香草。槁:枯。节离:草枯则节节断落。

40.歇:消失。以:已。比:比并,指香花并开。

41.怜:爱怜。惩:止。

42.聊:赖。

43.溘死,忽然死去,义较佳。

44.孤子:屈原自称。唫:古\"吟\"字。抆(wen3稳):拭。

45.放子:被国君放逐的人,屈原自称。

46.隐:痛。

47.照:当从一本作\"昭\",清楚。所闻:指听说的彭咸故事。

48.峦:小而尖的山。

49.眇眇:同\"渺渺\"。远的样子。

50.景:同\"影\"。

51.省:察看。

52.无快:不快乐。

53.居:疑为\"思\"字。

54.鞿(ji1机)羁:马缰,此处指受拘束。形:当从一本作\"开\"。

55.缭转:缭绕。自缔:自结。

56.穆:静。

57.芒芒:同\"茫茫\"。仪:容。

58.隐:微。感:感应。

59.不可为:不一定有所作为。

60.藐:同\"邈\",遥远。蔓蔓:同\"漫漫\"。不可量:无法估计。

61.缥:高远。緜緜:连绵不绝。纡:萦绕。

62.悄悄:忧愁的样子。

63.翩:疾飞。冥冥:渺远。

64.凌:乘。流风:顺风而流。

65.托:托寄。

66.峭岸:陡峭险峻的崖壁。

67.雌霓:虹之一种,即副虹。《尔雅·释天》邢昺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蜺,同\"霓\"。标颠:顶点。

68.青冥:青天。摅(shu1):舒。

69.儵(shu1)忽:顷刻之间,忽然。儵,同\"倏\"。

70.湛露:浓重的露水。浮源: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当作\"浮浮\",露浓重之状。

71.漱:漱口。凝霜:浓霜。雰:即\"氛\"。

72.风穴:古代传说中的洞穴名,相传北方寒风自其中而出。

73.忽倾悟:忽然全部了悟。婵媛:同\"啴咺(xuan3选)\",忧伤。

74.冯(ping2凭):凭靠。瞰:俯视。

75.隐:依凭。清江:看清江流。

76.惮:惧怕。涌湍:急流。礚(ke1渴)礚:水石撞击声。礚,同\"磕\"。

77.洶(xiong1)洶:波涛声。洶,即\"汹\"。

78.纷:乱。容容:同\"溶溶\",水流动的样子。无经:没有常规。

79.罔:通\"惘\",怅惘。无纪:无纪纲。

80.轧:指波涛互相倾压。洋洋:水大的样子。

81.委移:同\"逶迤\"。水流弯曲的样子。

82.漂:同\"飘\"。

83.遥遥:摇来摇去。遥,通\"摇\"。

84.氾:同\"泛\"。潏(yu4玉)潏:水涌出的样子。

85.伴:\"判\"的假借字,判别。张弛:涨落。信期:潮汐的汛期。

86.炎:热。相仍:相因。

87.烟:上升之气云。液:下降之液,即雨。积:结,聚。

88.黄棘:棘刺。枉:曲。

89.介子: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所存:此指介子推隐居之处。

90.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因反对周武王灭商,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放迹:放逐之处。

91.调度: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犹言惆怅也。\"弗去:不能决。

92.刻著志:意志坚决。适:往。

93.曰:即\"乱曰\"。

94.冀:希望。

95.悐(ti4惕):同\"惕\",警惕。

96.子胥:伍子胥。传说伍子胥被迫自杀,吴王夫差将他的尸体投入江中。自适:顺应自己的心志。

97.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屡次进谏,纣王不听。抱石投河而死。抗:同\"亢\",亢迹,高尚的事迹。

98.骤:多次。

99.重任石:当作\"任重石\"。任,犹抱、负。

100.絓(gua4挂)结:打了结。

101.蹇产:纠缠阻塞。释:消解。

《悲回风》以句首名篇。本篇也存在真伪之争,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以本篇风格不似屈原而像宋玉、景差之作而怀疑本篇为伪作,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以语气不似屈原而提出疑问,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以本篇文字太奇而疑为伪作,后来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诗史》、刘永济《屈赋通笺》、谭介甫《屈赋新编》、胡念贻《屈原作品的真伪及其写作年代》,也从各个角度认为本篇不是屈原所作。当然他们列举了许多理由,但我们认为,这些从语言、风格、文字、语气各个角度提出的观点还不足以推翻王逸以来认定本篇诗歌是屈原所作的观点,不足以剥夺屈原的著作权。

关于本篇的写作时间,也有作于怀王及顷襄王时共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陆侃如《屈原评传》认为是楚怀王十六年(前313)放逐汉北时所作;第二种意见,林云铭《楚辞灯》、夏大霖《屈骚心印》、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是顷襄王六至七年(前293--前292)间作品;第三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是自沉泪罗的前一年秋天;第四种意见,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闽运《楚辞释》认为是屈原自沉时所作,为屈原绝笔。以上诸说,以蒋骥之说最为近似。因为篇中流露出的那种感情,可判定在自沉汨罗前不远之时。关于本篇主旨,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因秋夜愁不能寐,感回风之起,凋伤万物,而兰茝独芳,有似乎古之君子遭乱世而不变其志者,遂托为远游伤古之辞,以发泄其愤懑之情。”讲得是比较好的。

全篇共分五段。

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为第一段。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为第二段。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所见极是。“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存髣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为第三段。本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现在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着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著志之无适”为第四段。本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同上)“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冯崑崙”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同上)“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曰”字以下至结尾为第五段。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本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诗中描绘心思,出入内外远近不同之情,上下左右前后之态。而仍不知所止,悲感与思理相挟持,而遂思入眇茫,从彭咸之所居。既至天上,忽又感烟雨之终不可永久浮游上天,遂思追踪介子伯夷。既睹申徒之死而无益,又自回惑不解!”此评甚为准确。

此外,本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髣髴”、“从容”、“周流”、“逍遥”、“於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洶洶”、“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林家骊)

《九章之九悲回风》屈原拼音读音参考 jiǔzhāngzhījiǔbēihuífēng

九章之九悲回风

诗文赏析

我怨恨往昔的那些期望,

悲悼未来更戒惧警惕。

浮长江过淮水向东入海,

追随伍子胥自求适意。

眺望大河中的沙洲水渚,

悲伤申徒狄的高尚事迹。

屡屡劝谏君王而不被听从,

抱着重石自沉又有何益。

心头打了死结不能解开,

思理壅塞终究没法清理。

(据姜亮夫改译)1.回风:旋转之风。摇:撼动。蕙:香草。

2.冤结:郁结。

3.微:隐行。陨:落。

4.隐:隐微。先:当为\"失\"字之误。倡:即\"唱\"。

5.造思:犹设想。

6.暨:与。介:系。不忘:指不忘志向。

7.号群:号呼同类。

8.苴(ju1居):已死之草。比:比合。

9.葺:重叠累积。

10.文章:文彩,花纹。

11.荼:苦菜。荠:甜菜。

12.佳人:屈原自称。都:美盛。

13.更:历。统世:继世。贶(kuang4况):赐。自贶,犹言自求多福。

14.眇:通\"渺\",遥远。眇远志,高远的志向。

15.相羊:同\"徜徉\"。飘流不定的样子。

16.介:耿介持守。惑:一本作\"感\",可从。

17.窃:私下。

18.佳人:屈原自称。独怀:胸怀与众不同。

19.若:杜若,一种香草。椒:申椒,香料植物。自处:自我安排,自我料理。

20.曾:屡次。歔欷(xu1xi1虚希):叹气,抽噎。嗟嗟:叹息声。

21.凄:凄伤。

22.曙:天将明。

23.曼曼:长。

24.掩:留止,停留。不去:不能去怀。

25.寤:觉醒。周流:周游。

26.恃:借为\"持\"。自持,自我支持。

27.太息:叹息。愍(min3悯):哀怜。

28.於邑:即\"郁悒\"。

29.糺(jiu1纠):\"纠\"的假借字。合。纕(xiang1香):佩带。

30.编:结。膺:本义是胸,引申为护胸的背心。

31.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32.仍:因,循。

33.存髣髴:指事物看不清楚。髣髴,通作\"仿佛\"。

34.踊跃:跳动。汤:沸水。

35.佩:玉佩。衽:衣襟。案:抑。

36.超:举。惘惘:失意惶遽的样子。

37.曶曶:同\"忽忽\",指时光匆匆而过。颓:水下流。

38.旹:即\"时\",此指老年。冉冉:渐渐。

39.薠(fan2烦)蘅:白薠、杜蘅,两种香草。槁:枯。节离:草枯则节节断落。

40.歇:消失。以:已。比:比并,指香花并开。

41.怜:爱怜。惩:止。

42.聊:赖。

43.溘死,忽然死去,义较佳。

44.孤子:屈原自称。唫:古\"吟\"字。抆(wen3稳):拭。

45.放子:被国君放逐的人,屈原自称。

46.隐:痛。

47.照:当从一本作\"昭\",清楚。所闻:指听说的彭咸故事。

48.峦:小而尖的山。

49.眇眇:同\"渺渺\"。远的样子。

50.景:同\"影\"。

51.省:察看。

52.无快:不快乐。

53.居:疑为\"思\"字。

54.鞿(ji1机)羁:马缰,此处指受拘束。形:当从一本作\"开\"。

55.缭转:缭绕。自缔:自结。

56.穆:静。

57.芒芒:同\"茫茫\"。仪:容。

58.隐:微。感:感应。

59.不可为:不一定有所作为。

60.藐:同\"邈\",遥远。蔓蔓:同\"漫漫\"。不可量:无法估计。

61.缥:高远。緜緜:连绵不绝。纡:萦绕。

62.悄悄:忧愁的样子。

63.翩:疾飞。冥冥:渺远。

64.凌:乘。流风:顺风而流。

65.托:托寄。

66.峭岸:陡峭险峻的崖壁。

67.雌霓:虹之一种,即副虹。《尔雅·释天》邢昺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蜺,同\"霓\"。标颠:顶点。

68.青冥:青天。摅(shu1):舒。

69.儵(shu1)忽:顷刻之间,忽然。儵,同\"倏\"。

70.湛露:浓重的露水。浮源: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谓当作\"浮浮\",露浓重之状。

71.漱:漱口。凝霜:浓霜。雰:即\"氛\"。

72.风穴:古代传说中的洞穴名,相传北方寒风自其中而出。

73.忽倾悟:忽然全部了悟。婵媛:同\"啴咺(xuan3选)\",忧伤。

74.冯(ping2凭):凭靠。瞰:俯视。

75.隐:依凭。清江:看清江流。

76.惮:惧怕。涌湍:急流。礚(ke1渴)礚:水石撞击声。礚,同\"磕\"。

77.洶(xiong1)洶:波涛声。洶,即\"汹\"。

78.纷:乱。容容:同\"溶溶\",水流动的样子。无经:没有常规。

79.罔:通\"惘\",怅惘。无纪:无纪纲。

80.轧:指波涛互相倾压。洋洋:水大的样子。

81.委移:同\"逶迤\"。水流弯曲的样子。

82.漂:同\"飘\"。

83.遥遥:摇来摇去。遥,通\"摇\"。

84.氾:同\"泛\"。潏(yu4玉)潏:水涌出的样子。

85.伴:\"判\"的假借字,判别。张弛:涨落。信期:潮汐的汛期。

86.炎:热。相仍:相因。

87.烟:上升之气云。液:下降之液,即雨。积:结,聚。

88.黄棘:棘刺。枉:曲。

89.介子:介子推,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所存:此指介子推隐居之处。

90.伯夷: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因反对周武王灭商,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放迹:放逐之处。

91.调度: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犹言惆怅也。\"弗去:不能决。

92.刻著志:意志坚决。适:往。

93.曰:即\"乱曰\"。

94.冀:希望。

95.悐(ti4惕):同\"惕\",警惕。

96.子胥:伍子胥。传说伍子胥被迫自杀,吴王夫差将他的尸体投入江中。自适:顺应自己的心志。

97.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屡次进谏,纣王不听。抱石投河而死。抗:同\"亢\",亢迹,高尚的事迹。

98.骤:多次。

99.重任石:当作\"任重石\"。任,犹抱、负。

100.絓(gua4挂)结:打了结。

101.蹇产:纠缠阻塞。释:消解。

【】

《悲回风》以句首名篇。本篇也存在真伪之争,南宋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以本篇风格不似屈原而像宋玉、景差之作而怀疑本篇为伪作,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以语气不似屈原而提出疑问,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记》,以本篇文字太奇而疑为伪作,后来陈钟凡《楚辞各篇作者考》、陆侃如与冯沅君《中国诗史》、刘永济《屈赋通笺》、谭介甫《屈赋新编》、胡念贻《屈原作品的真伪及其写作年代》,也从各个角度认为本篇不是屈原所作。当然他们列举了许多理由,但我们认为,这些从语言、风格、文字、语气各个角度提出的观点还不足以推翻王逸以来认定本篇诗歌是屈原所作的观点,不足以剥夺屈原的著作权。

关于本篇的写作时间,也有作于怀王及顷襄王时共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陆侃如《屈原评传》认为是楚怀王十六年(前313)放逐汉北时所作;第二种意见,林云铭《楚辞灯》、夏大霖《屈骚心印》、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是顷襄王六至七年(前293--前292)间作品;第三种意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认为是自沉泪罗的前一年秋天;第四种意见,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闽运《楚辞释》认为是屈原自沉时所作,为屈原绝笔。以上诸说,以蒋骥之说最为近似。因为篇中流露出的那种感情,可判定在自沉汨罗前不远之时。关于本篇主旨,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因秋夜愁不能寐,感回风之起,凋伤万物,而兰茝独芳,有似乎古之君子遭乱世而不变其志者,遂托为远游伤古之辞,以发泄其愤懑之情。”讲得是比较好的。

全篇共分五段。

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为第一段。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为第二段。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所见极是。“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存髣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为第三段。本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现在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着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著志之无适”为第四段。本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同上)“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冯崑崙”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同上)“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曰”字以下至结尾为第五段。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本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诗中描绘心思,出入内外远近不同之情,上下左右前后之态。而仍不知所止,悲感与思理相挟持,而遂思入眇茫,从彭咸之所居。既至天上,忽又感烟雨之终不可永久浮游上天,遂思追踪介子伯夷。既睹申徒之死而无益,又自回惑不解!”此评甚为准确。

此外,本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髣髴”、“从容”、“周流”、“逍遥”、“於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洶洶”、“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林家骊)

《九章之九悲回风》屈原拼音读音参考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其他名句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