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0

诗文译文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诗文简析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原序: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在上饶东)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这个评价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并非夸大溢美。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而且把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他们是多么不同!)联系在一起,一并谈论,这是极有见解的。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朱熹《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后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两人的见解。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与上文毫不相干;细思便能理解:此乃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鹊踏松梢,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这时,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见意,抒发出无穷感慨,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

下阕又回叙别情。“佳人重约还轻别”;佳人,指陈亮作者既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这是全词主题,但点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铺陈和渲染。“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群来愁绝?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象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语本于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诗句。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指出:“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词人目谓。“销骨”,用孟郊《答韩愈李观因献张徐州》“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极言离愁的销魂蚀骨。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这样,最后几句“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最后几句,暗用了好几个典故。前两句用《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载罗绍威的故事。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两句用《太平广记》卷二○四所记独孤生的故事。唐代独孤生善吹笛,“声发入云,⋯⋯及入破,笛遂败裂”。又承接小序“闻邻笛悲甚”,用向秀《思旧赋》的典故。错,本指错刀,这里借指错误。料,作岂料解。诗人感叹说: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实际上也暗寓着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长夜”一词显然是针对时局而发,非泛指冬夜之长而言。在那样一个“长夜难明”的年代里,如龙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弃疾,陈亮等,哪能不“声喷霜竹”似地发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全词感情浓郁,忧愤深广。典故虽略嫌过多且僻,此辛词之病。但大都能就景叙情,或即事写景,因此形象鲜明。王国维在谈到辛弃疾词的妙处时说:“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间词话》卷上),这首词就是这样。词前小序。记述辛、陈二人相会、同游和别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

----------------------------------------------

【注释】

①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冬,时稼轩罢居上饶。稼轩《祭陈同父》云:“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足见鹅湖佳会,刻骨铭心。上片寓情于景:飞鹊雪帽,谑中含悲;剩山残水,山河破碎;疏梅孤雁,忧国者稀。下片眷恋不舍,即词序“既别”以下一段文字的形象抒发。清江水冷,鹭林雪深,水际俱不可追,一虚一实,情之至矣。

②陈同父:陈亮(1143—1194)字同父(同甫),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龙川先生,南宋杰出的思想家。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主抗战,因此屡遭迫害,曾三次被诬入狱。与稼轩志同道合,交往甚密,且有诗词唱和。除《龙川集》外,著有《龙川词》,词风与辛相似。东阳:即婺州。过:访问、探望。

③鹅湖:见前《鹧鸪天·鹅湖寺道中》注①。

④会:约会。朱晦庵:朱熹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学术著作极富,影响深远。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紫溪:在江西铅山县南,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

⑤这两句说朱熹爽约未至,陈亮飘然东归。

⑥“颇恨”句:深恨没能挽留住陈亮。

⑦《乳燕飞》:《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⑧心所同然者如此:心意如此相同。

⑨渊明: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潜。卧龙诸葛:三国时代杰出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这里用“渊明”、“诸葛”代指陈亮。

⑩“何处”三句:怪林鹊蹴雪,雪落在破帽上,犹如添得白发几许。蹙(cù促):踢。

⑾“剩水”两句:冬日山水凋残,惟有几树红梅勉强点缀风光。无态度:无生气,不成模样。料理:此作装饰、点缀讲。

⑿“两三雁”两句:天际掠过几只鸿雁,毕竟冷落凄凉。

⒀“佳人”句:谓陈亮重诺践约,却又轻看离别,匆匆而去。佳人:指陈亮。

⒁“怅清江”两句:天寒江冻,难以渡过,使人惆怅不已。

⒂“路断”两句:雪深泥滑,车轮难行,令人黯然伤神。车轮生四角:喻无法前行。参见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注⑨。销骨:形容极度悲伤。

⒃“问谁”句:虚拟一问,实是自问。来:语中衬字,无义。愁绝:愁到极点。

⒄“铸就”两句:极写情谊之深,鹅湖之会犹如费尽人间之铁,铸就一把相思错刀。据《资治通鉴》卷二六五记载,唐末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不协,请来朱全忠大军。朱军在魏州半年,耗资无数。罗绍威虽然得以解危,但积蓄一空,军力自此衰弱。他后悔地对人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字谐音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辛词仅取“错刀”之意,喻友谊之深厚坚实。

⒅“长夜笛”两句:据《太平广记》载,唐著名笛师李謩(mò漠)曾在宴会得遇一个名叫独孤生的人。李递过长笛请他吹奏。他说此笛至“入破”(曲名)必裂。后果如此。辛词明合题序“闻邻笛悲甚”,暗用故实,谓己不堪笛声之悲,激起思友之情。

-----------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贺新郎》辛弃疾拼音读音参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他诗经

秋兴次杜工部韵八首 其八

作者:林光(明代)

秋兴次杜工部韵八首 其八,明代,林光,

诗寻老步更逶迤,野菊秋含十顷陂。鸠杖冲寒扶短履,酒杯和露滴南枝。

烟浮木榻香风细,影落松梢日色移。何处归来深闭閤,坐穷清昼一帘垂。

59

谒金门(闻莺声作)

谒金门(闻莺声作),宋代,吕胜己,

花满树。两个黄鹂相语。恰似碧城双玉女。对歌还对舞。
可惜娟娟楚楚。同伴彩云归去。居士心如泥上絮。那能无恨处。

76

【中吕】喜春来 赠伶妇杨氏

作者:卢挚(元代)

【中吕】喜春来 赠伶妇杨氏,元代,卢挚,

赠伶妇杨氏娇娇

香添索笑梅花韵,娇殢传杯竹叶春,歌珠圆转翠眉颦。山隐隐,留下九皋云。

陵阳客舍偶书

梅擎残雪芳心耐,柳倚东风望眼开,温柔樽俎小楼台。红袖客,低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访天台。休洞窄,别处喜春来。

和则明韵

骚坛坐遍诗魔退,步障行看肉阵迷,海棠开后燕飞回。□暂息,爱月夜眠迟。

春云巧似山翁帽,古柳横为独木桥,风微尘软落红飘。沙岸好,草色上罗袍。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州外小红楼。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5

次任教授见寄诗韵

次任教授见寄诗韵,明代,吴与弼,

独怜樗散滥时名,何意珠玑落玉京。侧喜满城新教化,男儿端不负平生。

46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

作者:刘桢(魏晋)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魏晋,刘桢,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97

正月二十八日大雪过若耶溪至云门山中

作者:陆游(宋代)

正月二十八日大雪过若耶溪至云门山中,宋代,陆游,

山中看雪醉骑驴,清赏真成十载无。

高压孤峰增峭绝,斜倾丛竹失枝梧。

松肪火暖眠僧榻,芋糁羹香拥地炉。

病骨虽臞犹健在,未应遽作卧游图。

31

幽居戏咏

作者:陆游(宋代)

幽居戏咏,宋代,陆游,

清泉绕屋竹连墙,回首微官意已忘。小瓮带泥收洛笋,细鳞穿柳买河鲂。

黄旗万里无侯骨,红烛千钟有酒肠。欲起九原谁可友,兰亭修禊晋诸王。

38

和仲求即席分题得庶字

和仲求即席分题得庶字,宋代,王安石,

刀笔漫无营,图书纷不御。

平生携手人,邂逅赏心处。

名卿邵朱邑,肤使超严助。

都官富篇章,博士熟经据。

岂特好微言,又多和大虑。

从容故天幸,倜傥尽人誉。

千艘来交荆,万舸去扬豫。

良无此嘉客,式饮吾所庶。

21

郡圃晓步因登披仙阁四首 其四

郡圃晓步因登披仙阁四首 其四,宋代,杨万里,

只道春来不见痕,风邀雨勒未忺人。暄云淑日消多少,花柳匆匆了却春。

42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金松(出天台山,叶带金色)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金松(出天台山,叶带金色),唐代,李德裕,

台岭生奇树,佳名世未知。纤纤疑大菊,落落是松枝。
照日含金晰,笼烟淡翠滋。勿言人去晚,犹有岁寒期。

45

岳阳春晚

岳阳春晚,唐代,李群玉,

不觉春物老,块然湖上楼。云沙鹧鸪思,风日沅湘愁。
去翼灭云梦,来帆指昭丘。所嗟芳桂晚,寂寞对汀洲。

88

步虚词十首 其四

作者:吴筠(唐代)

步虚词十首 其四,唐代,吴筠,

禀化凝正气,鍊形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协自然。

帝一集绛宫,流光出丹玄。元英与桃君,朗咏长生篇。

六府焕明霞,百关罗紫烟。飙车涉寥廓,靡靡乘景迁。

不觉云路远,斯须游万天。

58

句 其十五

句 其十五,宋代,王安国,

北海知天谕牛马,东方傲俗任龙蛇。

88

谒金门

谒金门,宋代,赵汝茪,

羞说起。嚼破白桃花蕊。人在夕阳深巷里。燕见来也未。
一样半红紫。双凤同心结子。分在郎边郎不记。为郎今拆碎。

59

祖教寺

祖教寺,宋代,章谦亨,

出郭寻芳作野行,岩高墅旷水流声。

草亭日午鹦啼巧,竹院更深月色明。

宝殿鳞鳞章佛界,珠帘卷卷向山清。

悠然一榻浑无梦,时有溪声枕外生。

66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十

作者:赵蕃(宋代)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十,宋代,赵蕃,

明经取青紫,此谚亦已鄙。至哉师初录,弃彼尝在此。

65

侍读给事王公挽辞三首

作者:苏颂(宋代)

侍读给事王公挽辞三首,宋代,苏颂,

当代儒林老,谁知蕴学精。

典章推练达,经术号通明。

簪橐何时去,堂坊一旦成。

汉庭伤贾傅,仕不至公卿。

28

送张中正先生归庐陵

作者:苏颂(宋代)

送张中正先生归庐陵,宋代,苏颂,

白首师儒学愈专,未应褐博缨鲜。

离群旧友青云上,负笈诸生绛帐前。

京洛风尘销客袂,江湖春色趁归船。

飘然无复羁名累,道信乡闾足谓贤。

35

陈安止迁居三首 其一

陈安止迁居三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陈子勇于退,退无十椽屋。邻家颇好事,借宅并山隩。

堂庑稍宽静,垣墙亦新筑。春渠涨朝雨,涓涓漱寒玉。

呼童种瓜果,教仆洗松竹。身虽在城郭,志实寓溪谷。

诵持方广经,一餐止蔬粟。所喜远膻腥,佛事要清肃。

弗学陶长官,持杯媚秋菊。弗学屈大夫,含悲葬鱼腹。

唯慕金粟老,不二常具足。若许浪士游,时时跨黄犊。

4

春日怀桐乡旧游

春日怀桐乡旧游,宋代,郭祥正,

二年桐乡邑,乘春览荣芳。日日绕花树,与客倾壶觞。

况有青涧泉,潺潺穿北墙。容为方广池,白虹卧危梁。

谁磨青铜镜,朗照红粉妆。唯恐浮云来,遮我逍遥场。

舞娥回皓雪,笛叟鸣凤凰。醉则卧花下,所惜徂春阳。

作诗数十篇,素壁挥琳琅。诏书徙幕府,笼鸟无高翔。

却治历川狱,幽忧坐空堂。有女杀其母,逆气凌穹苍。

郡县失实辞,吏侮争持赃。辟刑固无赦,何以来嘉祥。

高垣密阍禁,但觉白日长。茫然思旧游,今成参与商。

世网未能脱,乐事安可常。咄嗟勿重陈,昏昏灯烛光。

3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