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渴久矣,秋苗忧杭然。
至诚通祝版,灵贶逐香烟。
桐祓应无讼,囷仓定有年。
曹公三大堰,一夜满民田。
夏天的雨水已经干旱太久,
秋天的庄稼焦急地等待着雨水。
真诚的祈祷传达到天神,
灵验的福祉随着香烟而来。
桐木上的祓禊仪式必定能消除争议,
粮仓里的储存必定有丰收的一年。
曹公修建的三座大堰,
一夜之间满溢着农田的水。
《狗溪迎湫祈雨辄应》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
这首诗词描绘了夏季久旱的景象和人们期盼着雨水滋润庄稼的心情。诗人表达了对于雨水的渴望和对农田丰收的期望。
首先,诗人描述了夏雨旱久的情况,揭示了大地的干旱和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夏天的雨水对于庄稼的生长至关重要,而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农作物面临着生长困难,秋苗焦急地等待着雨水的滋润。
接着,诗人描述了人们诚心祈祷的情景。他们以至诚的心意向天神传达祈祷,希望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这种真诚的祈祷使得福祉随着香烟而来,表达了信仰和宗教仪式的力量。
诗中提及的桐木祓禊仪式是一种祈雨的仪式,通过舞蹈和祭祀,以期能带来雨水。诗人认为这样的祭祀必定能够消除人们之间的争议,以和谐的方式迎接雨水的到来。
最后,诗人描述了曹公修建的三座大堰,一夜之间满溢农田的水。这种场景暗示着雨水的丰沛和给人们带来的丰收。曹公修建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使得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从而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干旱的景象、祈祷仪式以及雨水的丰沛,表达了人们对于雨水的渴望和对农田丰收的期盼,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宋代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视,以及通过水利工程带来的丰收和农田灌溉的重要性。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宋代,余靖,
休澣约过从,宁论隘与恭。
溪光染醽渌,山色秀芙蓉。
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
岫孤如欲遁,迳曲似相逢。
共怏云霞志,更寻麋鹿踪。
氅披吴国紵,杖拄蜀郊筇。
奕布东西刹,鳞差远近峰。
禽喧五色聚,钟迥六时樁。
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
忽惊雷出地,未省雪经冬。
阴谷鸣归鹤,灵湫起应龙。
跳梁窥果狖,缥缈入花蜂。
磴滑并萝蹑,岩幽半藓葑。
竹间泉缭绕,烟外草蒙茸。
民乐讴谣洽,春和气象浓。
吟多资雅兴,望极动离悰。
有语嫌双燕,无虞羡大槦。
归来却回睇,暮雾已重重。
水龙吟(寿赵癯齐),宋代,刘克壮,
昔人风调谁高,二疏盛日还乡里。公卿祖道,百城围尽,争传佳事。闻自垂车日,都门外、送车凡几。今世无工,尽置之勿道,焜煌处、独青史。
佳甚东阳山水。是昔时、钓游某地。风流脱似,洛中耆老,一人而已。好为霞觞酹,正庭阶、彩衣荣侍。便明朝有诏,启门解说,值先生醉。
鲁仲连辞赵歌,宋代,王令,
秋风起兮天寒,壮士醉酒兮歌解颜。
螳螂何怒兮辙下,蚁何斗兮穴间,
纷扰扰兮谁者则贤。井方崩兮治隧,
屋且压兮雕椽。生则役兮弗系念此,
祸至而知悔兮,身忽焉其已死。
陶唐虞夏兮,今则古矣。
彼秦且帝兮,连有蹈东海而死耳。
望白纻山,宋代,郭祥正,
隔江望白纻,葱苍压牛渚。却忆跨黄犊,渡桥溪东去。
悠悠登此山,直待圆蟾午。汗漫丹湖水,万顷浸天宇。
北斗酌不乾,光烱反吞吐。诸峰若案几,白云俯可取。
览景壮我怀,长谣念前古。传闻桓将军,致酒领歌舞。
雄风回秋霜,英声散鼍鼓。宁知千载后,荒榛老狐鼠。
男儿及时乐,一饷亦足许。前年翰林公,绝顶构堂庑。
我方客沅湘,盛事未能睹。及今佐肥幕,治狱历阳府。
注目聊独吟,何时达庭户。
临江仙·俗务相仍何日了,元代,蒲道源,
俗务相仍何日了,纷纷百绪千头。空教萦绕似遭囚。情知鸥与鹭,亦解替人羞。春晓拂衣随父老,扶携寻壑经丘。本无肥马衣轻裘。闲身元自在,不问几宜休。
兴国灵山二十景和前令唐子侯氏 其十七 归一门,明代,卢宁,
葶苈须弥无是宗,业缘明觉性灵冲。幻烟未灭苦群障,心月当悬色尽空。
四梵宾从捐赤火,七华玄阖挹光风。长罗到此还何事,恨不形骸都自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