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作者:韩愈(唐代)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97

诗文译文

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不止一次的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

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大概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诗文注释

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责:要求。

彼:指舜。予:同“余”,我。去:离开,抛弃。就:走向,择取。是人:指上古之君子。良人:善良的人。艺人:有才艺的人。详:周备,全面。廉:狭窄,范围小。少:稍微。已:太。用:作用,指才能。闻:名声,声望。众人:一般人。望:期待,要求。虽然:虽然这样。尝:曾经。语:告诉。应:响应,附和。与:党与,朋友。畏:畏惧。指害怕他的人。修:善,美好。光:光大,昭著。有作于上:在上位有所作为。存:记住。几:庶几,差不多。理:治理。重以周:严格而且全面。重:严格。以:连词。轻以约:宽容而简少。

诗文简析

《原毁》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并且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划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此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进行古今对比,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浇薄,毁谤滋多,并剖析其原因在于“怠”与“忌”。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有变化,语言生动形象,刻画入木三分。第一段
第一段论证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第二段
第二段紧承上文,剖析“今之君子”表现。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是“责己”、“待人”,而谈“今之君子”却用“责人”、“待己”。一字之差,点明了两者不同的态度。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由此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这一结句,简洁有力,跌宕有致,开合自如,非大手笔不能为之。第三段
第三段以“虽然”急转,引出“怠”与“忌”是毁谤之源。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为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文中既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一根本结论。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此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对比手法
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此文还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其他诗经

次韵子瞻寿州城东龙潭

作者:苏辙(宋代)

次韵子瞻寿州城东龙潭,宋代,苏辙,

东行取次阅三州,击鼓清晨复解舟。

车骑纷纭追过客,歌钟凄咽动潜虬。

宦游底处非巢燕,归计何嫌诮沐猴。

赖有故人怜远适,殷勤屡劝酒行周。

14

是日未至云罩寺寄题以诗 其二

作者:弘历(清代)

是日未至云罩寺寄题以诗 其二,清代,弘历,

寸步不曾移,十方遍满时。如何参色相,除是绝思维。

泉响春前细,山皴雪后奇。三间白版阁,故我独题诗。

98

与道侣同于水陆寺会宿

作者:子兰(唐代)

与道侣同于水陆寺会宿,唐代,子兰,

论道穷心少有朋,此时清话昔年曾。柿凋红叶铺寒井,
鹄坠霜毛著定僧。风递远声秋涧水,竹穿深色夜房灯。
出门尽是劳生者,只此长闲几个能。

53

盆柏

作者:蓝仁(明代)

盆柏,明代,蓝仁,

盆里仙人柏,千枝共一柯。年深犹短小,雨重却婆娑。

翠色孤松并,繁阴片石多。西来指禅意,不敢问如何。

9

题王振之思亲卷

作者:王褒(明代)

题王振之思亲卷,明代,王褒,

君子有所思,所思良独难。高堂在何许,九原路漫漫。

食禄不待养,衣锦谁为欢。良宵四五起,中情讵能安。

春至霜露零,秋深风木寒。感兹岁华改,恻怆颓心肝。

宦辙天一涯,顾盼形影单。努力播芳馨,期以垂不刊。

89

与弟清河云诗十章

作者:陆机(魏晋)

与弟清河云诗十章,魏晋,陆机,

一章

于穆予宗。禀精东岳。

诞育祖考。造我南国。

南国克靖。实繇洪绩。

惟帝念功。载繁其锡。

其锡惟何。玄冕衮衣。

金石假乐。旄钺授威。

匪威是信。称丕远德。

奕世台衡。扶帝紫极。

二章

笃生二昆。克明克俊。

遵涂结辙。承风袭问。

帝曰钦哉。纂戎列祚。

双组式带。绶章载路。

即命荆楚。对扬休顾。

肇敏厥绩。武功聿举。

烟煴芳素。绸缪江浒。

昊天不吊。胡宁弃予。

三章

嗟予人斯。胡德之微。

阙彼遗轨。则此顽违。

王事靡盬。旍旆屡振。

委籍奋戈。统厥征人。

祁祁征人。载肃载闲。

骙骙戎马。有骃有翰。

昔予翼考。惟斯伊抚。

今予小子。缪寻末绪。

四章

有命自天。崇替靡常。

王师乘运。席卷江湘。

虽备官守。位从武臣。

守局下列。譬彼飞尘。

洪波电击。与众同湮。

颠踣西夏。收迹旧京。

俯惭堂搆。仰懵先灵。

孰云忍媿。寄之我情。

五章

伊我俊弟。咨尔士龙。

怀袭瑰玮。播殖清风。

非德莫懃。非道莫弘。

垂翼东畿。耀颖名邦。

绵绵洪统。非尔孰崇。

依依同生。恩笃情结。

义存并济。胡乐之悦。

愿尔偕老。携手黄发。

六章

昔我西征。扼腕川湄。

掩涕即路。挥袂长辞。

六龙促节。逝不我待。

自往迄兹。旷年八祀。

悠悠我思。非尔焉在。

昔并垂发。今也将老。

衔哀茹慼。契阔充饱。

嗟我人斯。胡恤之早。

七章

天步多艰。性命难誓。

常惧陨毙。孤魂殊裔。

存不阜物。没不增壤。

生若朝风。死犹绝景。

视彼蜉蝣。方之乔客。

眷此黄垆。譬之毙宅。

匪身是吝。亮会伊惜。

其惜伊何。言纡其思。

其思伊何。悲彼旷载。

八章

出车戒涂。言告言归。

蓐食警驾。夙兴宵驰。

濛雨之阴。炤月之煇。

陵陵峻阪。川越洪漪。

爰届爰止。步彼高堂。

失尔朔迈。良愿中荒。

我心永怀。匪悦匪康。

九章

昔我斯逝。兄弟孔备。

今予来思。我凋我瘁。

昔我斯逝。族有余荣。

今我来思。堂有哀声。

我行其道。鞠为茂草。

我履其房。物存人亡。

拊膺涕泣。血泪彷徨。

十章

企伫朔路。言欢尔归。

心存言宴。目想容辉。

迫彼窀穸。载驱东路。

系情桑梓。肆力丘墓。

栖迟中流。心怀罔极。

眷言顾之。使我心恻。

24

村夜

作者:陆游(宋代)

村夜,宋代,陆游,

寂寂山村夜,悠然醉倚门。

月昏天有晕,风软水无痕。

迹为遭谗远,身由不仕尊。

敢嗟车马绝,同社自鸡豚。

66

读老子有感

作者:陆游(宋代)

读老子有感,宋代,陆游,

左史倚相读皇坟,学者尚得窥全浑。

孰为武成二三策,宁取道德五千言。

巢居结绳事益远,浇淳散朴忍复论?安得深山老不死,坐待古俗还羲轩!

7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四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五首 其四,宋代,杨万里,

传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99

东郡怀古二首·阳给事

东郡怀古二首·阳给事,唐代,李德裕,

宋氏远家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

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

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

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

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40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

作者:苏颋(唐代)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唐代,苏颋,

右地接龟沙,中朝任虎牙。然明方改俗,去病不为家。
将礼登坛盛,军容出塞华。朔风摇汉鼓,边马思胡笳。
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当看劳还日,及此御沟花。

65

分山岭望灵宝峰

作者:薛能(唐代)

分山岭望灵宝峰,唐代,薛能,

千寻万仞峰,灵宝号何从。盛立同吾道,贪程阻圣踪。
岭奇应有药,壁峭尽无松。那得休于是,蹉跎亦卧龙。

14

泛溪

作者:项斯(唐代)

泛溪,唐代,项斯,

溪船泛渺瀰,渐觉灭炎辉。动水花连影,逢人鸟背飞。
深犹见白石,凉好换生衣。未得多诗句,终须隔宿归。

78

奠昭禅师

作者:刘攽(宋代)

奠昭禅师,宋代,刘攽,

昭公不住世,岑寂白莲宫。煮水终还冷,浮云本自空。

诸天方丈室,万事百年翁。俯仰成今昔,萧萧鹤树风。

80

致政王子融侍郎挽辞三首 其三

作者:韩琦(宋代)

致政王子融侍郎挽辞三首 其三,宋代,韩琦,

昔贰淄川政,尝依太守贤。于门钦世德,阮巷忝亲联。

仆始惭当轴,公方遂引年。音容俄永隔,抆泣望新阡。

44

清明湖上

清明湖上,宋代,周端臣,

谁家园裹一声莺,啼向春风似有情。

惊趣起少年治兴,插花沽酒醉清明。

87

又七首其四朝日迎神

作者:杨亿(宋代)

又七首其四朝日迎神,宋代,杨亿,

阳德之母,羲御寅宾。

得天久照,首兹三辰。

正辞备物,肃肃振振。

沦精降鉴,克享明禋。

36

石首县

作者:刘敞(宋代)

石首县,宋代,刘敞,

丛石浮水中,峻堤缺复连。往往为深潭,波流自回环。

秋山未摇落,碧树皆参天。仰观积水痕,仍在高树巅。

里人半巢居,出入随乌鸢。令尹亦菜色,市楼寂无烟。

皇天不纯命,百姓何震愆。苦云耕织废,租税尚未蠲。

赤子向漂荡,所存皆偶然。虽知负官输,未忍更弃捐。

奈何唐尧世,复见昏垫年。何以救汝饥,朝廷急忧边。

68

韶州唐张文献公祠堂

韶州唐张文献公祠堂,宋代,郭祥正,

文献颀颀学问该,可怜为相遇嫌猜。当年致主陈金镜,后世空祠见铁胎。

武水直疑龙卧久,韶山时想鹤归来。我朝继有襄公出,谁道南方乏美材。

48

西轩默怀敦复二首 其二

西轩默怀敦复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山下无尘枕簟凉,绿池水满即潇湘。青蕉况有菖蒲伴,閒淡风标细细香。

1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