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雪非耶果是耶,紫千红万未曾芽。
苍苔有晕龙锺树,幽谷无人自在花。
地暖孤鸿来索伴,天空双鹭下通家。
诗翁快整春风脚,山路霜泥踏马牙。
点雪非耶果是耶,
紫千红万未曾芽。
苍苔有晕龙锺树,
幽谷无人自在花。
地暖孤鸿来索伴,
天空双鹭下通家。
诗翁快整春风脚,
山路霜泥踏马牙。
这首诗词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以及洪咨夔对春天的期待。诗人观察到点缀在雪地上的梅花,并思考它们是否真的是梅花。紫色的梅花还未开放,而红色的梅花也没有绽放。苍苔覆盖在龙钟树上,幽谷中的花朵无人欣赏。然而,随着地面的变暖,孤雁来寻找伴侣,天空中的双鹭降落在通家的地方。诗人期待着春天的到来,他整理好春风的脚步,踏上山路,踩着霜泥和马蹄。
这首诗词以冬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梅花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诗人注意到雪地上的梅花,暗示着春天即将到来,但梅花还未绽放,这增加了一种期待和憧憬的氛围。苍苔覆盖在龙钟树上,形成了一种古朴的意境,而幽谷中的花朵却无人欣赏,传达了一种孤寂和荒凉的感觉。
然而,诗人也抓住了春天即将到来的迹象。地面开始变暖,孤雁来寻找伴侣,天空中的双鹭降落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活的开始。诗人迫不及待地期待春天的到来,整理好春风的脚步,踏上山路,踩着霜泥和马蹄,展开新的征程。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冬天的景象和对春天的期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中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也展示了洪咨夔在艺术表达上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寿庆祠部松乔 其五,清代,戴亨,
翀举希凌霄,疾足争先驰。岂不矜儇捷,劳瘁令人悲。
灵源竭深蓄,安睹清涟漪。达非徒自荣,塞贵坚所持。
宝此寿世资,出处两不移。悯彼荣竞子,自戕安足知。
【仙吕】村里迓古,元代,邓玉宾,
仕女圆社气球双关
包藏着一团儿和气,踢弄出百般可妙。共子弟每轻兼痛膝,海将来怀儿中
搂抱。你看那里勾外兼,虚挑实蹑,亚股剪刀。他来的你论道儿真,寻的你查
头儿是,安排的科范儿牢,子弟呵知他踢疼了你多多少少。
【元和令】露金莲些娘大小,掉兼强抢炮。云肩轻摆动小蛮腰,海棠花
风外袅。那踪换步,做弄出人娇,巧丹青难画描。
【上马娇】身段儿直,掖样儿娇,挺拖更妖娆。你看他拐儿扇尖儿挑舌儿哨。
子弟敲,腾的将范儿挑。
【胜葫芦】却便似孤凤求凰下九霄,兼儿靠手儿招,撇演的个庞儿慌张了。
他地穿兼抹膝,摩肩擦背,偷入步暗勾挑。
【幺篇】抵多少对舞霓裳按六么,惯摇摆会躯劳,支打猜拿直恁般巧。你看
他行针走线,拈花摘叶,即世里带着虚嚣。
【后庭花】你看他打ㄐ拾云外飘,蹬圆光当面绕。玉女双飞鬓,仙人大过桥。
那丰标!勤将水哨。把闲家扎垫的饱,六老儿睃趁的早,脚步儿赶趁的巧。只休
教细褪了,永团圆直到老。
【青歌儿】呀!六踢儿收拾、收拾的稳到,科范儿掣荡、掣荡的坚牢,步步
相随节节高。场户儿宽绰,步骤儿虚嚣,声誉儿蓬勃,解数儿崎。一会家脚
此鲸鳌,背掣猿猱,乱下风雹,浪滚波涛。直踢的腮儿红脸儿热,眼见涎腰儿
软。那里管汗湿酥胸,香消粉脸,尘拂蛾眉。由古自抖搜着精神倒拖鞭,三跳涧。
滴滴溜瑶台上,莺落架燕归巢。他地加斤节乘欢笑。
【寄生草】同避着鸳鸯拐,堤防着左右抄。跷跟儿掩映着真圈套,里勾儿藏
掖着深窟窍,过肩儿撒放下虚笼罩。挑尖儿快似点钢枪,凿膝儿紧似连珠炮。
【幺篇】本是座风流社,翻做了莺燕巢。扳搂儿搂定肩儿靠,锁腰儿锁住膝
儿掉,折跛儿跛住兼儿跷,俊庞儿压尽满园春,刀麻儿踢倒寰中俏。
【尾声】解卸了一团儿娇,稍遍起浑身儿俏。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圆
社常将蹴リ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标!体态妖娆。错认范的郎君他跟
前入一脚,点着范轻轻的过了,打重他微微含笑。那姐姐见球来忙把脚儿跷。
五更读书示子,宋代,陆游,
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爚,老夫冻坐书纵横。
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宿黄僊观兵火焚荡之余惟一殿突兀犹在黄僊盖,宋代,陆游,
拔宅翛然上碧虚,神僊岂亦爱吾庐?重门不改云山色,古殿犹存劫火余。
翠木萧森高蔽日,黄冠贫窭自畦蔬。
残年安得长来此,一碗松肪读隐书。
送勾熙载赴浙西盐,宋代,陆九渊,
平分浙江流,东境浮海角。
其民仰鱼盐,久已困征榷。
麦禾与桑麻,耕锄到墝埆。
往岁比不登,场圃几濯濯。
荒政劳庙谋,赈廪开数数。
饥羸不待饱,共感君泽渥。
仁哉覆育恩,所恶吏龌龊。
教诏弥谆谆,听受只藐藐。
何知国与民,足己肆贪浊。
流离且未还,已复事椎剥。
按察殊未曾,圣主独先觉。
重贻宵旰忧,顾盼求草荦。
君固岷峨英,怀抱富荆璞。
迩来奏对语,朝阳鸣鷟鸑。
锵然历帝聪,简记谅已确。
外台适虚席,妙选出亲擢。
此节岂轻受,委寄重山岳。
除音九天下,众论靡瑕驳。
揽辔首越山,青萍方在握。
送君无杂言,当不负所学。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