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断空青近玉京,一牌就石琢磨成。
烟揩雾拭明如镜,留与游人记姓名。
山峰断绝,空旷而苍翠,近似玉京;
一块石头,被雕琢得巧夺天工;
烟雾被揩拭,清澈明亮如镜子;
留下了游人的名字,作为永久的纪念。
《石牌峰》描绘了一座山峰的景象,给人以玄妙而清新的感觉。诗人通过描写山峰的形态和特点,以及人们在山峰上留下的石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赞叹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石牌峰的景色和特点。山峰以苍翠青翠的色彩呈现,与玉京相近,给人以神秘而高远的感觉。而石牌则是一块被雕琢得精美的石头,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烟雾的揩拭使得山峰的景色清晰可见,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反射出山峰的美丽。最后,诗人提到留有游人姓名的石牌,表达了人们对这个美景的留恋和纪念,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人类对大自然敬畏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塑造出山峰的形象,通过景物描绘和抒情的方式,传递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得这首诗词在简短的篇幅内展示了深远的意义,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启示。
(?—1299)宋池州青阳人,字清隐,号九华山人。宋末屡举进士不第。入元,隐居不仕。尝集杜甫诗句为《凤髓集》。遍游九华山胜迹,品题诸名胜殆遍。有《九华诗集》。
白马渡,宋代,洪皓,
国步日多事,霜露任沾衣。
留落十五年,至今方北归。
缭绕一万里,人物太半非。
昔时渡盟津,宾从争扶持。
北辰渡白马,阴噎日无辉。
一酎祈利涉,冯夷莫予违。
惊秋感叶脱,况乃思鲈肥。
父老行欢息,风雨仍霏微。
夜投胙城宿,百里即王畿。
遥望一惆怅,何当拜天威。
满庭芳(五侄将赴当涂,自金坛来别),宋代,葛立方,
栗里田园,乌衣门巷,别来几换星霜。华阳仙窟,翠桁彩衣香。梦堕当涂风月,披绛帐、欲指鳣堂。浮鸥外,来宁老子,特泛霅溪航。
相逢,春正好,梅舒香白,柳曳宫黄。且相将一笑,乐未渠央。须念离多会少,难轻负、百榼霞浆。深深观,舞回飞雪,乐奏小宫商。
病後作,宋代,陆游,
骨相坐一寒,仕宦经百谪。
晚入文昌省,又坐烦言啧。
诏昼复收召,付以大典册。
期年甫奏篇,皇恐亟自劾。
归来稽山下,三食新获麦。
草履布裙襦,徒步老阡陌。
今年疾屡作,怳若将归客。
道士言犯土,拜章安舍宅。
巫言神去干,翦纸招魂魄。
把臂忽自悟,此岂屋漏脉?尽去囊中药,默观鼻端白。
正气徐自还,鬼子何足磔!
读张李二生文赠石生先,宋代,欧阳修,
先生二十年东鲁,能使鲁人皆好学。
其间张续与李常,剖琢珉石得天璞。
大圭虽不假雕瑑,但未磨礲出圭角。
二生固是天下宝,岂与先生私褚橐。
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
得之数日未暇读,意欲百事先屏却。
夜归独坐南窗下,寒烛青荧如熠爚。
病眸昏浊乍开缄,灿若月星明错落。
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千年佛老贼中国,祸福依凭群党恶。
拔根掘窟期必尽,有勇无前力何荦。
乃知二子果可用,非独词坚由志确。
朝廷清明天子圣,阳德汇进群阴剥。
大烹养贤有列鼎,岂久师门共藜藿。
予惭职谏未能荐,有酒且慰先生酌。
古意,唐代,鲍溶,
女萝寄青松,绿蔓花绵绵。三五定君婚,结发早移天。
肃肃羔雁礼,泠泠琴瑟篇。恭承采蘩祀,敢效同车贤。
皎日不留景,良辰如逝川。愁心忽移爱,花貌无归妍。
翠袖皓珠粉,碧阶封绿钱。新人易如玉,废瑟难为弦。
寄谢蕣华木,荣君香阁前。岂无摇落苦,贵与根蒂连。
希君旧光景,照妾薄暮年。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唐代,丘丹,
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
蝉鸣念秋稼,兰酌动离瑟。临水降麾幢,野艇才容膝。
参差碧山路,目送江帆疾。涉海得骊珠,栖梧惭凤质。
愧非郑公里,归扫蒙笼室。
和王绚道赠高七植竹,宋代,刘攽,
人言植物中,唯竹类有德。虚心道所存,外劲礼自饰。
风霜不改阴,一何金玉色。丘泽无变根,还如古人直。
繁花岂无实,所待鹓鸾食。卑枝亦可栖,不许鸱鸢息。
为君裁管籥,于此谐金石。为君度短长,于此齐寻尺。
济川倚巨楫,扶老杖轻策。大厦莞簟安,射侯弓矢力。
乃知天材美,固待君子识。饱闻昆崙秀,盛说潇湘碧。
岂曰生不迁,念当厚封植。惟君傲声利,心远地更僻。
择交独此君,开径如三益。清风共忘言,明月为莫逆。
还当扫尘榻,会待遗名客。
仆以绍熙壬子中夏二十有五日始跻风篁控龙井,宋代,周端臣,
奇石烂横道,兹山信多姿。
江湖酾两股,一泓乃孤危。
相傅龙所家,或恐神获持。
腥风转霮{上雨下对},险崖对立淋漓。
惜无纬萧勇,控此抱宝痴。
山僧作屋意,惨澹生幽思。
胡为金缪影,颠倒眩俗儿。
坐来百念失,苍官导前驰。
招提果深登,履痕恍前期。
咄哉少肉山,著此高颧师。
端能致遨游,绝唱相娱嬉。
过溪亦何事,相送了不疑。
渠能缚禅律,因来数须眉。
我爱秦郎记,字压头陀碑。
月林只夜夜,人物自一时。
贤愚尽蚁封,来者吾得知。
即席分韵送李才元学士守临邛,宋代,苏颂,
君登石渠阁,荏苒十过春。
编摩业即卒,出入命已频。
人情叹荣滞,雅意犹逡巡。
襟怀恬而旷,鬓发黳如新。
躬随省中籍,念切堂上亲。
前时动乡思,归梦趋梁岷。
乞符去故里,拜疏伏紫宸。
恩颁尺一诏,宠驾双朱轮。
朝为浮瀛侣,暮作临邛宾。
谁言蜀道远,自喜家山邻。
岁晏风惨惨,行役心欣欣。
怊怅同舍友,仳离照心人。
杯行莫辞满,分携只明晨。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