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园蝶粉犹轻,雨冷吴蚕茧未成。尽说溪村年事好,又添渔子笑浮生。
张侃(约公元1206年前后在世),字直夫,本居扬州,后徙吴兴。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开禧中前后在世。尝监常州奔牛镇酒税,迁为上虞丞。父岩以诌媚权奸,为世诟病。侃独志趣萧散,浮沈末僚,所与游者,如赵师秀、周文璞辈,皆恬静不争之士。侃工诗,闲澹有致,有拙轩集六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双调】新水令 乐道老来方,元代,范康,
乐道
老来方知幼时非,急省悟半途之际。明明的添寿算,暗暗的减容仪。白发相催,全不似少年日。
【驻马听】日月如飞,急急光阴如逝水;去年今日,看看故友眼前稀。想藏阄打马都成非,思包商吟咏成何济,何所宜,都不如保全一点元阳气。
【乔牌儿】叹光阴如过隙,百年人旅中寄。被宿生冤债将身累。今日还了他方利己。
【沉醉东风】从教师诗书颇习,参释道性命根基。杏林中作生涯,橘井内为活计。炼玄元象帝幽微。有一日三岛十洲将名姓题,抵多少一官半职。
【雁儿落】一心待悟真常修物理,萦方寸绝名利,离尘寰远世交,游阆苑达仙契。
【得胜令】呀!我如今参透静中奇,识破动中机。人我山为平地,是非海波浪息。莫待要呆痴,将意马心猿系。休纵放奔驰,现一轮皓月辉。
【折桂令】现一轮皓月光辉,朗朗圆明,无缺无亏,恰一气才分,二仪初判,早三姓支离。生共死有几人悟得,死与生何处归依。奥妙玄微,不索猜疑。若吞却一粒金丹,怕甚么六道轮回。
【离亭宴煞】诵《南华》讲《道德》,谈《周易》见天心,察地利明人事,须持心炼已。分宾主,定浮沉;辨疏亲,识老嫩;通造化,别真伪。晓屯蒙否泰交,知消长盈虚意。甚的是先天至极?打破了太虚空,便是那出世超凡大道理。
夜闻落叶,宋代,陆游,
我行出柴门,初喜春草生。
俛仰几何时,落叶终夜声。
嗟我日益老,抱疾况未平。
晨兴就盥栉,顾亦强支撑。
齐中有两童,熟视不能名;
定非张睢阳,大笑颓冠缨。
死至人所同,此理何待评;
但有一可恨,不见复两京!
碧牡丹,宋代,晏几道,
翠袖疏纨扇。凉叶催归燕。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细菊枝头,开嫩香还遍。月痕依旧庭院。
事何限。恨望秋意晚。离人鬓华将换。静忆天涯,路比此情犹短。试约鸾笺,传素期良愿。南云应有新雁。
比闻赵季茂春板舆行春甚乐予跃然效之是日乃,宋代,岳珂,
棠湖有病客,破鼎支药糜。
青阳动新晴,兀兀厌坐驰。
静闻箫鼓闹,翠幰行春堤。
柔风吹帘旌,杲日浮屏缇。
行厨依竹里,绣幙联江湄。
为问来者谁,板舆双侍姬。
光彩照路傍,拍舞襄阳儿。
病翁禅定心,久矣沾絮泥。
一念忽随喜,联复相追随。
家人治尊罍,夜漏觇晨晞。
拥被起跃然,不知筋力痿。
破晓始三弄,冲寒才一卮。
爚如满天星,湛湛开青池。
晨光透户牖,纤尘寂不吹。
倏焉云头催,随以雨脚垂。
汀苹振淅沥,岸柳惊纷披。
度塘如度桥,跬步窘且危。
往谒乘驿使,席间如鼓鼙。
主宾无软语,僮仆侵寒肌。
一坐礼敬疎,四雇面包{黎去氽加黑}。
亟就儿女曹,疾驾掀重帷。
拥炉共炙手,悔游仍攒眉。
须臾呼酒炙,稍觉春融怡。
棠湖暂纾望,苜盘充疗饥。
一末复两杯,肤粟欣平治。
先登浔阳楼,次读琵琶诗。
来往信底忙,吟哦聊自欺。
江柁昼摇兀,市声晚哑咿。
估客维岸傍,樵径行歌归。
宿霭了未收,溟蒙沾人衣。
落莫兴易阑,扶舆力将疲。
却从名园游,款户访故知。
蔬甲拆青嫩,池光摇碧漪。
桑颠宿鸡鸣,柳畔新莺啼。
主人相雇笑,谓此亦足栖。
曾留长者辙,更著名人题。
庐山三万峰,一碧天与齐。
千古真面目,庶几今见之。
遂开成趣轩,夕宴陈尊彝。
疱鲭诧雕俎,幻火后眩奇。
沙苑出细肋,好音来赫蹄。
纸尾有醉字,恍如写乌丝。
意者天机全,落笔惊倾欹。
长鳄白浪卷,踞蛤青云期。
佳客不我从,逸兴何所为。
整鞅固已屡,鸣漏将何其。
九衢月似霜,乌鹊仍绕枝。
风乾路犹湿,云淡星不移。
已成归兮赋,更作怅然疑。
诘朝益明媚,一瞬弯四时。
天机岂易测,我惑宁不滋。
尝闻士之遭,皋夔异周伊。
如何不后先,翻覆成嘘唏。
昨何为而寒,今何为而熙。
中间出一夕,乃尔变惨凄。
吾昨解印绶,一舸来自西。
天道皆自然,肯以阴晴窥。
况此瞬息观,讵可分两岐。
为言独醒者,今昔无町畦。
从今好天色,更请还一鸱。
东寻五云谷,西渡三峡溪。
杏开董奉坛,桃映康俗祠。
景物看吐吞,冷暖随呵撝。
以此青田酿,酌之沧海蠡。
蓝舆乘两肩,倒载白接{上四下离}。
真意浃三益,和气重四支。
持之药吾疾,正可扶衰赢。
明窗睡久酣,旧业荒於嬉。
正当出呓语,走笔萦虹蜺。
追书浃旬事,幸免然豆箕。
易守建业毅夫有诗赠别次韵五首 其二,宋代,陆佃,
凌晨寒日弄辉辉,我旆东来子旆西。对此销魂两无语,恨初相遇一何稽。
梅花可惜空随驿,鸥鸟多应不下溪。犹有往来鱼与雁,好将诗什当书题。
武仲伏蒙宠寄新篇不忘往事恩谊甚厚谨依严韵和酬伏惟台慈特赐采览,宋代,孔武仲,
治才优似尹京年,馀思吟哦入彩笺。元帅子孙真将种,翰林风格自天仙。
追随尽腊无留刻,挥染香煤有剩妍。尽是从容雅歌事,铭功何苦勒燕然。
九日前子善来会山中,宋代,谢翱,
朝寻寒露枝,莫摘不盈把。风吹西南云,幽情谁与写。
有客来缙州,遗我古盏斝。中有鸳鸯文,色如铜雀瓦。
浮以郁金蕤,苍藓藉其下。此物宁足感,聊用助歌者。
但怀郢曲悲,岂计所知寡。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