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谢诸公见寿

千载东篱有晋香,客床风雨梦浔阳。

白头湖海孤心在,青眼诗书旧味长。

哭兀已知欢此夏,温柔何必老为邻。

殷勤还祝南山寿,岁岁梅花岁岁觞。

61

诗文赏析

千载东篱有晋香,

东篱上种植了晋地的香草,

客床风雨梦浔阳。

在客床上,风雨中梦见了浔阳的景色。

白头湖海孤心在,

年迈之后,心灵依然在白头山和湖海之间徘徊,

青眼诗书旧味长。

对于诗书的喜爱从未减退。

哭兀已知欢此夏,

哭泣的事已经被知晓,欢乐在这个夏天中流转,

温柔何必老为邻。

为何要固守温柔的性格,不肯改变?

殷勤还祝南山寿,

恭敬地祝福南山的寿命长久,

岁岁梅花岁岁觞。

每年都有梅花和饮酒的欢宴。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诗书和文化的热爱,他追溯了千年的文化传统,保持着对晋地香草的记忆。诗中也体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作者在年老之际依然保持着对诗书和美好事物的热情。最后,他以殷勤的心意祝福南山的长寿,并将梅花和酒宴作为象征,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这首诗词运用了婉约的语言风格,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浪漫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整首诗词凝练而含蓄,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的期许,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其他诗经

题葛洪移家图

作者:刘崧(明代)

题葛洪移家图,明代,刘崧,

前行白羊四角羸,谁骑驱者鬅鬙儿。狰狞一犬嘷而驰,举鞭护羊呵止之。

背有囊琴结墨絁,妪后负画策以追。少妇驰牛牛步迟,两儿共载兀不欹。

大者坐拥斑文狸,小者索乳方孩嬉。母笑不嗔还哢咿,复有鬅者肩童羁。

引手向翁如反僛,蹇驴嘷地行欲疲。两耳逆竖愁风吹,老翁庞眉方颔颐。

顾瞻妻子色孔怡,似语前行路向夷。尔兄在前尔勿痴,汝母正念尔弟饥。

高帻髯奚荷且持,药瓢囊襆何垂垂。有救者柄相参差,傍有二卷一解披。

趁行苦忙奚不知,我观此画喜复疑。问翁为谁莫可推,或云葛令之官时。

移家勾漏乃若兹,人生多累在侈靡。如此行李胡不宜,骨肉在眼无馀资。

非有道者焉能为,陈岩作图真画师。笔迹缥缈如飞丝,中有妙意世莫窥。

我吟将为仕者规,如不见画当求诗。

72

送僧景怡住持黄梅四祖寺

作者:管讷(明代)

送僧景怡住持黄梅四祖寺,明代,管讷,

杖锡双峰去,登登向白云。焚香礼祖罢,说法与僧闻。

萝幌清风入,松门碧霭分。若无行脚念,终老远尘氛。

69

浪淘沙近

作者:宋祁(宋代)

浪淘沙近,宋代,宋祁,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34

一翦梅(题泛碧斋)

作者:邓肃(宋代)

一翦梅(题泛碧斋),宋代,邓肃,

雨过春山翠欲浮。影落寒溪碧玉流。片帆乘兴挂东风,夹岸花香拥去舟。
尊酒时追李郭游。醉卧烟波万事休。梦回风定斗杓寒,渔笛一声天地秋。

2

杨柳枝

杨柳枝,宋代,葛长庚,

_碎梅花一断肠。送斜阳。风烟缥渺月微茫。又昏黄。
平野寒芜何处断,接天长。短篱浅水橘青黄。度清香。
要做神仙,炼丹工夫,譬之似闲。但姹女乘龙,金公御虎,玉炉火炽,土釜灰寒。铅里藏银,砂中取汞,神水华池上下间。山田内,有一条径路,直透泥丸。
一声雷震昆山。真橐_、飞冲夹脊关。见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龟蛇缭绕,乌兔掀翻。自古乾坤,这些离坎,九转烹煎结大还。灵丹就,未飞升上阙,且在人寰。

97

眉州驿舍睡起

作者:陆游(宋代)

眉州驿舍睡起,宋代,陆游,

平生百无能,一嬾每自喜。

胡为八年间,逐食走万里。

身如盘汞转,人似炉丹死。

事君未免媿,富贵不如已。

雨余古驿凉,昼寐无错履。

澹然得高卧,睡思极清美。

心平了无梦,惊魇何自起。

尚嫌漆园蝶,肯作南柯螘!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

煎茶傥已熟,一笑问童子。

58

偶与客话峡中旧游

作者:陆游(宋代)

偶与客话峡中旧游,宋代,陆游,

我昔旅游秋雨细,建平城东门欲闭。

主人迎劳语蝉联,小妇舂炊缟衣袂。

长年三老半醉醒,蜀估峡商工算计。

须臾灯闇人欲眠,泊船卸驮犹相继。

山深水嶮近蛮獠,往往居民杂椎髻。

即今屈指四十年,怀抱凄凉真隔世。

61

安丰张令修芍陂

安丰张令修芍陂,宋代,王安石,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3

碧牡丹

碧牡丹,宋代,晏几道,

翠袖疏纨扇。凉叶催归燕。一夜西风,几处伤高怀远。细菊枝头,开嫩香还遍。月痕依旧庭院。
事何限。恨望秋意晚。离人鬓华将换。静忆天涯,路比此情犹短。试约鸾笺,传素期良愿。南云应有新雁。

87

送丘二十二之

作者:崔峒(唐代)

送丘二十二之,唐代,崔峒,

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12

咏兴善寺佛殿灾

作者:李荣(唐代)

咏兴善寺佛殿灾,唐代,李荣,

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赤尽,惟有一群僧。

87

书节孝先生事实于先生诗编之后

书节孝先生事实于先生诗编之后,宋代,张舜民,

古人往矣名空存,尔来冠带谁其伦。语言渊骞行盗蹠,俯仰不愧何缤缤。

先生道义完且洁,去彼取此非今人。事亲岂但綵衣戏,刻木省定长悲辛。

抛官却扫醉经史,胸中无复留纤尘。履穿袍敝突不墨,辞币与粟甘清贫。

自从秀发到白首,造次于是非一晨。当知有昊悯浇散,先生故出拔斯民。

嗟余禀赋虽不敏,管窥偶幸知所因。讲闻先生亦已久,云为辄以书诸绅。

朅来广陵两阅岁,所得比旧又加亲。此编雅什盈数百,覃思成诵惊余神。

恍如听乐周太庙,黄钟大吕皦且纯。又如典瑞出圭璧,璀璨溢目非玞珉。

伟哉固足信万一,髣髴想见容彬彬。吾皇图治急遗逸,空谷相望推蒲轮。

先生高卧焉得遂,细札匪日颁严闉。重惭缰锁脱无计,洒扫犹阻致此身。

愿言师法不少懈,异日有立逃湮沦。

1

行建溪上是晚同宿小桥感怀书事

作者:张嵲(宋代)

行建溪上是晚同宿小桥感怀书事,宋代,张嵲,

上庸乱石满微水,建平孤屿横中流。

惊涛穹隆旋云绕,经过亲见客沉舟。

建溪物色两相似,使我恻貯悲西州。

闽中穷腊春欲动,陈荄已见新萌抽。

十寻岭树森翠葆,百尺瀑泉垂素虬。

已遭霜露感人意,况复梅花欺客愁。

沙村叫渡日色晚,野店投宿林灯幽。

语言不通费辨数,逆旅主人才见留。

十年敌骑遍寰海,北客走到天南陬。

天高地迥岂不广,南来北去皆离忧。

传闻敌骑又深入,旃毳欲临瓜步洲。

吁嗟华夏半为鬼,干戈喋血冲斗牛。

天公亦宜小解事,号令一使灾祸瘳。

刜除欃枪殪旬始,弯弓一矢摧旄头。

擢寇之筋洒寇血,永使万国无戈矛。

山清海晏氛祲息,地闢天开宗社休。

黄屋却临天北极,紫坛复在郊南丘。

千官济济奉宸扆,万姓蠢蠢蒙皇猷。

六营健儿易驱使,四海黎庶依田畴。

老夫渐得反闾里,汛扫坟墓栽松楸。

洗耳不闻兵革事,毕命邱樊何怨尤。

愿言只恐未成遂,作客蹉跎霜鬓秋。

8

逢戴式之往南方

作者:严羽(宋代)

逢戴式之往南方,宋代,严羽,

此老相逢日,中原正用兵。黄尘空北望,白首更南征。

今古悲秋意,江湖惜别情。几时群盗灭,匹马会神京。

100

春晓谣

春晓谣,宋代,张玉娘,

到枕一声莺,晓窗生虚白。烟柳影参差,蔷薇红半拆。

乘风双蛱蝶,欲入珠帘隔。独向花下吟,翠筱剌罗襟。

徘徊吟不就,婢子整瑶琴。抚弦不堪弹,调别无好音。

一弦肠一断,断尽几回心。

41

太常乐章三十首 其十六 皇帝行奏隆安之曲

作者:杨亿(宋代)

太常乐章三十首 其十六 皇帝行奏隆安之曲,宋代,杨亿,

礼备乐成,乾健天行。帝容有穆,佩玉锵鸣。

2

赵容州新居

赵容州新居,宋代,赵崇滋,

旧日水心路,新添赵倚楼。诗名不寂寞,此地合风流。

隔浦荷花雨,当门杜若秋。有时清兴到,夜半唤孤舟。

35

春景 游丝白日静

春景 游丝白日静,宋代,刘辰翁,

静似长门里,初晴未暑时。悠悠销白日,冉冉上游丝。

白发因风起,青虫映户垂。墙阴双蝶远,花影一帘迟。

新垒乾泥絮,晴衙散蜜脾。鸟惊梅子落,深院客争棋。

98

淳熙八年春帖子词 其五

淳熙八年春帖子词 其五,宋代,崔敦诗,

郁葱嘉气满蓬莱,天子双称万寿杯。朝罢乐音迎复道,雕舆同上望春台。

52

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 其一

作者:韩驹(宋代)

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 其一,宋代,韩驹,

已对丹墀眼尚生,金茎晓露逼人清。非关董相三篇切,自是重华四目明。

勇似风摧山岳势,罢如雷卷海波声。曾叨应奉宫门外,老去空惊岁籥更。

8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