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作者:蔡襄(宋代)

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

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

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

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

68

诗文译文

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

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

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

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是蔡襄为宋仁宗所写的挽辞,表达了对仁宗的哀悼和对其为人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仁宗的葬礼和墓地,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强调了仁宗的谦逊和不留世俗欲望的精神。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对仁宗的追思和敬意。首句“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表明仁宗生前以俭朴的生活方式示范臣子,并留下了遗诏,希望继承他的遗志。接下来的两句“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描绘了仁宗的墓地,以及他对祖先和父母的孝心。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仁宗的品德和为人之道。

下面两句“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秋天的萤火虫在皇宫阙外飞过,林间的明月照耀着清澈。这里的景物变化象征着人事消长,人生如同一瞬间的飞逝。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整首诗词更具感伤和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表达了仁宗的无私和超脱世俗欲望的精神。蔡襄通过这两句话告诫读者,要懂得无欲无求,坚守道义,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被世俗所困扰,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仁宗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蔡襄深沉的情感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仁宗的赞颂,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思考,同时呼吁人们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整首诗词既表达了对仁宗的敬慕,又以此为引发,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其他诗经

和朱元晦九曲櫂歌

和朱元晦九曲櫂歌,宋代,欧阳光祖,

五曲溪回屋数椽,上依翠壁下流泉。

幽居不用立名字,大隐一峰高插天。

91

卢滩杂兴五首

作者:钱时(宋代)

卢滩杂兴五首,宋代,钱时,

莫问清流与浊流,向求胡越有同舟。

光风霁月无人识,掉臂行歌宿莽洲。

61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作者:郑愔(唐代)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唐代,郑愔,

近郊凭汝海,遐服指江干。尚忆趋朝贵,方知失路难。
曙宫平乐远,秋泽广城寒。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乡关千里暮,岁序四时阑。函塞云间别,旋门雾里看。
夙年追騄骥,暮节仰鹓鸾。疲驽劳垂耳,骞腾讵矫翰。
将调梅铉实,不正李园冠。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弹。
晓装违巩洛,夕梦在长安。北上频伤阮,西征未学潘。
倾车无共辙,同派有殊澜。去去怀知己,何由报一餐。

15

氐州第一

氐州第一,宋代,刘天游,

冰缩寒流,川凝冻霭,前回鹭渚冬晚。燕阁红炉,驼峰翠釜,曾忆花柔酒软。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洒雪朱门,回桡剡曲,镜华霜满。
万里银霄凝望眼。恁吟袖、画阑空暖。树带潮墟,笳鸣古戍,簇仲宣幽怨。相愁思、春近也,随宫绣、时宽一线。昨夜扁舟,梦湖山、眉横黛浅。

30

蓦山溪(暮秋赏梨花)

作者:曾觌(宋代)

蓦山溪(暮秋赏梨花),宋代,曾觌,

凋红减翠,正是清秋杪。深院袅香风,看梨花、一枝开早。珑璁映面,依约认娇颦,天淡淡,月溶溶,春意知多少。
清明池馆,芳信年年好。更向五侯家,把江梅、风光占了。休教寂寞,辜负向人心。檀板响,宝杯倾,潘鬓从他老。

24

岘山

作者:苏轼(宋代)

岘山,宋代,苏轼,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溜。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78

久疾

作者:陆游(宋代)

久疾,宋代,陆游,

残年仍卧疾,窗户夜愔愔。

一日且复过,久生非所钦。

暗尘侵药笥,微月伴衣砧。

万里怀良友,前盟可复寻?

52

和庆长怀麻阳叔二诗 其二

和庆长怀麻阳叔二诗 其二,宋代,杨万里,

自幼仍投老,相欢不解愁。政缘湖外别,负却竹林秋。

佳政真馀事,闻人说甚休。不应野水渡,横此济川舟。

13

答谢咨议诗

答谢咨议诗,南北朝,谢灵运,

玉衡迅驾,四节如飞。急景西驰,奔浪赴沂。英华始玩,落叶已稀。

惆怅衡皋,心焉有违。

告离甫尔,荏冉回周。怀风感迁,思我良畴。岂其无人,莫与好仇。

孰曰晏安,神往形留。

感昔戎行,远暨西垠。黾勉于役,不敢告勤。尔亦同事,契阔江濆。

庶同支离,攘臂解纷。

鸣鹄在阴,自幽必显。既曰有声,因风易演。逶迤云阁,司帝之典。

蔚彼遗藉,如莹如洗。

齐仲善交,在久弥敬。自我之遘,一遇而定。于穆谢生,以和缮性。

有言属耳,有文在咏。

寡弱多幸,逢兹道泰。荷荣西荒,晏然解带。剪削前识,任此天籁。

人既遇矣,何惧何害。

搔首北眷,清对未从。瞻云累叹,思□御风。良愿易违,嘉乐难逢。

微我无衣,温凉谁同。

古人善身,实畏斯名。缘督何贵,卷耀藏馨。九言之赠,实由未冥。

片音或重,玙璠可轻。

8

晚春宴无锡蔡明府西亭

晚春宴无锡蔡明府西亭,唐代,李嘉祐,

茅檐闲寂寂,无事觉人和。井近时浇圃,城低下见河。
兴缘芳草积,情向远峰多。别日归吴地,停桡更一过。

63

初入集贤院赠李献仁(曾于常山联官)

作者:崔峒(唐代)

初入集贤院赠李献仁(曾于常山联官),唐代,崔峒,

燕代官初罢,江湖路便分。九迁从命薄,四十幸人闻。
迹愧趋丹禁,身曾系白云。何由返沧海,昨日谒明君。

100

奉和圣制过温汤

奉和圣制过温汤,唐代,杨思玄,

丰城观汉迹,温谷幸秦馀。地接幽王垒,涂分郑国渠。
风威肃文卫,日彩镜雕舆。远岫凝氛重,寒丛对影疏。
回瞻汉章阙,佳气满宸居。

19

五月二十四日宿永睦将口香积院僧轩东望甚远满山皆松桧声三首 其一

作者:张嵲(宋代)

五月二十四日宿永睦将口香积院僧轩东望甚远满山皆松桧声三首 其一,宋代,张嵲,

远投僧舍青烟畔,夹路松音钟磬幽。试倚危轩望乡邑,三巴日暮远峰稠。

75

赣州出示马提刑留题麻姑山次韵

作者:赵蕃(宋代)

赣州出示马提刑留题麻姑山次韵,宋代,赵蕃,

发轫名山三十年,每逄佳处一悠然。

独于此地欠行迹,始信兹游亦属天。

坛记旧模唐刺史,句题今诵两诗仙。

和篇末至夫何敢,势似求鱼乃木缘。

2

病中作

作者:徐照(宋代)

病中作,宋代,徐照,

一行三步歇,屋漏坐频移。

妻欲藏茶鼎,僧能施药资。

邻园梅尽发,河岸草生迟。

天解怜贫病,难令不作诗。

49

城楼晚望

作者:刘敞(宋代)

城楼晚望,宋代,刘敞,

长夏淮天却似秋,居人未解白貂裘。云起岱山时涨雨,风迎沧海欲横流。

日边渴问长安使,天际频瞻贾客舟。自是七哀宜写望,不关非土故登楼。

97

柏梁体简龚少益

作者:王迈(宋代)

柏梁体简龚少益,宋代,王迈,

青山四面画图张,溪流月下鸣汤汤。

山之下兮水之旁,有人结茅作书堂。

诵声洒洒流琳琅,使我一听乐洋洋。

应问谁为师匠良,风流相种如龚郎。

天孙付以锦绣肠,一挥十纸烂成章。

上与奎宿争光芒,器成未售此焉藏。

吁嗟无地堪翱翔,尘缨自濯歌沧浪。

床头金尽羞悭囊,山鬼吹灯夜恓惶。

蚊雷聚噪肆颉颃,仗剑起舞涕泗滂。

劝君停剑无庸伤,时平贤路如康庄。

鸾凤引喙鸣高岗,时危此道隘且荒。

横宝在道暗无光,运行如此休慨慷。

男儿立身当自强,精金须经百炼刚。

膜外荣枯等秕糠,惟忠惟孝不可忘。

请君倾耳听柏梁,谓余不信来对床。

99

题两桥

题两桥,宋代,赵崇琏,

一溪夹道枕流水,上有两桥横绝流。

乌鹊互飞银汉夜,彩虹交映玉潭秋。

东西雨过苔痕润,左右晴分浪影收。

谁是当年题柱者,不应并驾到瀛洲。

35

舟行

舟行,宋代,徐似道,

大官连樯十万艘,小官仅得一叶如渔舠。

其中何所有,白发翁媪并儿曹。

赤脚婢三后执爨,苍头奴二前操篙。

玄真笔床间茶灶,吏部酒杯兼蟹螯。

书缄一箱半鱼蠹,一束百轴成牛腰。

平铺藁告荐猫犬,剩买枣栗供猨猱。

新花郁屈作萎木,清酒荡摇成濁醪。

篷低日觉牛角折,灶近时闻羹釜轑。

高骧正难望鷁首,缓进岂敢争龙标。

全家窘拘叹蹐跼,长物屏当随周遭。

桑枢驷马各是累,人肝薇蕨俱成饕。

不须彼此更相笑,未必郁林之石贤胡椒。

6

泛舟潏水君俞用韩泛南溪韵作诗三首遂和

作者:李复(宋代)

泛舟潏水君俞用韩泛南溪韵作诗三首遂和,宋代,李复,

溪水秋更清,天晴好行舟。

叩舷发吴歌,荡漾无时休。

朝戏朱坡下,暮宿青岭头。

胜事或有得,随意终日留。

往年思此乐,屡叹来无由。

今我方求田,意欲营东畴。

兹计傥能就,遂免卒岁忧。

身随鸥泛泛,心逐鱼悠悠。

南舍与北邻,杖策步可投。

更祈旸雨时,禾稌常有秋。

3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