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唐代,唐求,
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临池洗砚》,
见《纪事》
唐求[唐](约880~约907)(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一作唐俅或唐球,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佑年间前后在世。唐末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 唐隐居”。王建占据成都后,召他为参谋,但他拒绝与之合作。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他以诗自娱,以诗言志,以诗寄情,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唐唐求主要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至唐灭亡前后,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及下层文人心态,风格清新自然, 丰富了晚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祝英台近,宋代,郑元秀,
绛河清,丹阙晓。云路烛龙照。鹤发仙翁,笞凤下天眇。莹然璞玉襟怀,层冰风表。镇长住、人间三岛。
怎知道。不用九转丹砂,灵椿自难老。骥子麟儿、勋业付渠了。已持红药开时,赤松游处,寿觞对、壶天倾倒。
一萼红 赋红梅,次郭南湖韵,元代,陶宗仪,
水云乡。又南枝逗暖,绰约汉宫妆。春艳浓分,朱铅浅试,翠袖独倚修篁。想应道东风料峭,翦霞彩,零乱补绡裳。勾漏尊真,丹丘授诀,傲睨冰霜。毕竟孤标还在,纵夭桃繁杏,难侣寒香。玛瑙坡头,珊瑚树底,江南别是春光。且莫倚、高楼玉管,怕轻盈飞处误刘郎。依旧小窗疏影,
观淮阴龚翠岩所修古棋经,元代,吴莱,
淮阴老人古棋经,广陵大幕青油厅。一江对垒静昼日,三楚结阵铿流星。
东南宾客少驰檄,白黑纹楸即强敌。坐稳萦回建旌旆,手谈劈䃗藏矛戟。
世间风雨长百变,身佩安危知几战。昆河割破半藩篱,涨海扫空全局面。
乐矣军中有此娱,攻城掠野类兵书。宫殿寝园终草莽,冕旒章服到鲛鱼。
君不见骊山妇姑三十六,破屋数间昏不烛。夜来教得王积薪,满眼长安代马尘。
山阴道中三首 其一,清代,王慧,
出郭忘远近,十里清阴中。川陆互回没,延缘遂无穷。
冈峦去殊势,竹树交成丛。安知蒙密处,下有溪流通。
石桥路可寻,一转迷西东。烟空人不见,寂寂山花红。
送耒阳刘百川时为余领省檄而归就赴永庠教,元代,陈泰,
君辞蓬莱归几时,我住空山那得知。城南斗酒醉风雨,春透两颊冰融髭。
长卿凌云我何有,万里功名新入手。著身天地即英雄,忠孝千年堪不朽。
君方欲识颜平原,我亦想像元次山。浯溪石刻照肝胆,劲气长在沧浪间。
驿亭梅花蘸溪水,明朝紫薇雨当止。梅边更说杜陵诗,青眼高歌望吾子。
葛孝子诗五十韵,元代,凌云翰,
古云孝悌至,可与神明通。其深入厚地,其高亘苍穹。
上广圣之治,下变时之雍。流观孝子传,乃见古人风。
保定地清远,形胜当要冲。天民有苗裔,良知自孩童。
氏续并明彊,道继勾漏洪。温其玉出璞,烂兮金在镕。
岂惟竭其力,亦复殚其恭。堂前荆树紫,阶下萱花红。
身无千钟禄,心有一寸彤。板舆快秋爽,菜服明春浓。
常存怀橘念,每感断机功。覆杯戒前日,温席当严冬。
但知子力尽,孰计时运终。王纲一解纽,四海皆兴戎。
无城不兵甲,无地不燧烽。南方乱豺虎,中泽飞雁鸿。
堪舆岂不大,仓卒难为容。他山号明府,拔地多奇峰。
避难屡跻险,充饥晅致供。俄然大风作,出自空谷中。
其行若有隧,其孽为召凶。亟思逃匿地,庶保圣善躬。
朅来众黔首,过半摧霜锋。生还访故里,旧业无遗踪。
所恃靡毫发,惟孝持心胸。神忽凭妪体,言犹在人聪。
汝能笃以孝,吾斯启其衷。匪为一时幸,永俾后裔隆。
易水流汤汤,金台屹崇崇。岂无慷慨士,亦有文章公。
皆言葛孝子,不愧江次翁。官将立华表,人岂弃黄钟。
绣衣行荐鹗,彩笔竞雕虫。为亲捧儒檄,讲道居黉宫。
遂令燕赵俗,直与邹鲁同。忽罹陟屺戚,已从若堂封。
哀伤动桑梓,悲惨连楸松。诵诗后蓼莪,读礼先檀弓。
深戚养之薄,殊胜祭者丰。端因事迹美,益见传语工。
圣世惇孝悌,淳风迈义农。车书涀文轨,声教渐西东。
孝子复有子,承宗亦兴宗。梧冈孤凤鸣,柏府一马骢。
移悌为长顺,移孝为君忠。垂名照青史,应瑞踰黄琮。
我歌孝子诗,锡类期无穷。
黄州快哉亭记,宋代,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