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僧送泉水,明代,邵宝,
泉斋爱泉如爱玉,每向名山观未足。长言世味无此真,俗客浪誇鱼我欲。
匡庐瀑布故有名,几回坐饮龙池清。不知泉亦我知否,我独与泉如结盟。
兹行未暇登山寺,远汲双瓶解焦思。老僧闻我送茶来,笑揖山灵谢珍赐。
剩携阳羡新春芽,夜烹落尽青灯花。吾泉在惠久能味,岂以异好成遗遐。
相将一椀复一椀,此味天教吾辈管。明朝西望双虹垂,放笔大书湖水满。
邵宝(1460-1527)字国宝,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为江西提学副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淡薄。著有《简端二馀》《慧山记》《容春堂集》等。
恻恻行呈严伯玉太仆,明代,黎彭祖,
恻恻复恻恻,十年坐倏忽。君来少故人,眼中何潏潏。
请君勿歌且舞,听我言中心之湫郁。在昔趋庭见龙章,高谈惊坐髯如张。
侧闻此老非寻常,揽挥就德将翱翔。少读诗句在齿牙,浓圈墨汁非涂鸦。
忽然王事各天涯,送君西去随风沙。吾翁亦出虎头城,绝裾忍爱晨宵征。
鼓声乍死临欃枪,白头望子弟殉兄。只今章水露藏骨,每向西风泪沾臆。
嗟我苟生胡不殛,忍存爱日供存夕。夕为负米朝待炊,一户桑枢避乱离。
眷恩昔被明主知,感君章疏陈其词。羊舌能存故人子,忆君桂林三寄鲤。
鲤鱼中有尺素字,远慰加餐重交谊。频年寓书皆浮沉,各言息迹栖山岑。
买牛艺植西江浔,何以娱耳山水音。我兹聊复远城郭,耕凿丘园种藜藿。
君来里巷全非昨,料应误觑晴眉阁。逢君况复雪飞时,感旧人稀一泪垂。
强将笑语问畴昔,稍喜如前好颜色。闻君欲问江南津,将归遥慰倚闾人。
鹿门卜隐将何处,流水滔滔独怆神。
宋定伯捉鬼,魏晋,干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韩文公画像分题,宋代,刘敞,
微言昔废绝,大道随荒榛。上下千岁间,天将复斯文。
若人实命世,述作参鬼神。横制万里波,不为流俗珍。
大音破昏聋,有若雷霆震。惜乎世莫用,竟以奇怪闻。
哀哉揭阳贬,势屈道则伸。孔子亦有言,求仁而得仁。
我昔读其书,固常见其人。迩来观遗像,忽若平生亲。
轮扁不言巧,丹青岂复真。尚存高山意,俯仰冀日新。
罗五星善奕棋干诗,宋代,魏了翁,
少年不识棋,但见剥剥琢琢更相围。
有人指授予,冲关夺角劫复持。
少年不识星,但见腷腷膊膊还如棋。
亦有告予者,缩赢伏见元有期。
七年五溪读书暇,时把二事相悦怡。
久之剨然悟,是閒有数人不知。
三百六十一棋子,此是乾策藏其奇。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星,若以三十六乘之。
乘之既尽除坤策,恰与棋数无参差。
此理极精密,归后不复思。
罗生挟二长,过我沪之湄。
恍如著我五溪上,欲与之语无閒时。
此须静观乃有得,而我家住西山西。
生揣我,何时归。
过高士坞吊太白山人即用其卜居南屏韵 其四,清代,王德溥,
羽化登仙闻有术,诗成幽邃见还稀。山前无复输田种,林下何缘看鹤飞。
寂寞荒坡浇酒盏,凄迷寒雾袭人衣。西湖从尔称高士,十里南屏念所依。
湖中晚霁,唐代,常建,
湖广舟自轻,江天欲澄霁。是时清楚望,气色犹霾曀。
踟蹰金霞白,波上日初丽。烟虹落镜中,树木生天际。
杳杳涯欲辨,蒙蒙云复闭。言乘星汉明,又睹寰瀛势。
微兴从此惬,悠然不知岁。试歌沧浪清,遂觉乾坤细。
岂念客衣薄,将期永投袂。迟回渔父间,一雁声嘹唳。
县斋读书,唐代,韩愈,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翁孝子歌,清代,林豪,
竹城孝子年十五,萱闱早逝依慈父。慈父齿衰病在床,孝子侍疾不知苦。
剖肝合药总无灵,刲股调羹那得愈。孝子愀然有所思,此身肤发亲所遗。
安得将身分疾痛,亲急不救何用儿。抽刀断指指血湿,染血书词气呜唈。
巫阳有召儿请行,露祷告天天亦泣。果然天意鉴微诚,勿药俄教庆再生。
从此春葱与冬笋,好将甘旨代参苓。堂上白头朝舞綵,灯前黄卷夜传经。
百年椿寿方长祝,一朝风树悲乔木。无知鬼伯果何仇,有恨苍穹胡太酷。
病躯力疾觅佳城,历遍荒山入深谷。那堪哀毁瘦于柴,更阅冰霜劳似毂。
泷冈表后更伤情,一恸吾亲不再生。分付细君今苦汝,长寻阿父入幽冥。
马鬣封深疑有路,杜鹃血尽更无声。呼天少妇更堪怜,减算还求代所天。
那识天哀孝子志,许随定省到黄泉。由来至性感行路,孝行况能昌厥后。
即今哲嗣述遗徽,呜咽语终泪如注。濡泪为诗告后人,雏鸦啼答枫林暮。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