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臣祇祀肃元丘,戟仗森森拥道周。敬致无文惟奠璧,礼遵贵少岂存牛。
天临桂畤祥飙转,月下芝坛宿雾收。归报明禋成肸蚃,应知宸豫动凝旒。
(1506—1579)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号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所奖拔多为名士。旋还任修撰,专理诰敕。忤仇鸾,几得罪,会鸾先被杀,乃已。严嵩欲结为姻好,拒之,遂有怨。出为南京祭酒,将行,劝嵩勿害杨继盛。历官为南京礼部尚书。留意理学,其学不傍门户,能密自体验。有《洞农堂集》。
题鉴园图,清代,李宣龚,
事业欲安说,溪边柳成围。当时叩门人,百过亦已衰。
此园在城东,地偏故自奇。世俗便贵耳,浊醪争载窥。
那识赏寂寞,但闻簧与丝。我向喜独游,扁舟弄涟漪。
拊槛一片云,钟山远平篱。花竹不迎拒,鱼鸟无瑕疵。
岂惟客忘主,青溪吾所私。中间共出处,就官淮之湄。
上瘠民力瘁,百无一设施。鄂渚得再觌,征车方北驰。
归涂望楚氛,微服鹢退飞。陵谷事已改,变迁到茅茨。
相逢忽揽卷,不收十年悲。郑记似柳州,平淡乃过之。
夙忝文字饮,可能欠一诗。巷南数椽屋,有枝亦无依。
傥免熠耀畏,慆慆还当归。芳草结忠信,吾言兹在兹。
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宋代,苏轼,
爱之义也山中举头望日边,长安不见空云烟。
归来长安望山上,时移事改应潸然。
管弦去尽宾客散,惟有马埒编金泉。
渥洼故自千里足,要饱风雪轻山川。
屈居华屋啖枣脯,十年俯仰龙旗前。
却因病瘦出奇骨,监车之厄宁非天。
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郑虔三绝君有二,笔势挽回三百年。
欲将岩谷乱窈窕,眉峰修嫮夸连娟。
人间何有春一梦,此身将老蚕三眠。
山中幽绝不可久,要作平地家居仙。
能令水石长在眼,非君好我当谁缘。
愿君终不忘在莒,乐时更赋囚山篇。
(柳子厚有《囚山赋》。
)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宋代,苏轼,
鲜鲫经年秘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鸟子累累何足道,点缀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竟留蓄。
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
稽山雪,宋代,陆游,
高人采药来禹穴,骨瘦巉然鬓眉白。
结茅分得野鹿场,一夜北风三尺雪。
明朝过午势愈恶,虎兕交迹人声绝。
虚窗纵横丛竹入,幽涧荒寂孤松折。
冻吟孰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
人生饥寒固亦有,养气不动真豪杰。
希名後世吾所耻,姓字宁与身俱灭。
班马复生无自书,我作此歌空激烈。
寄献梓橦山侯侍御,唐代,黄滔,
汉宫行庙略,簪笏落民间。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
赐衣僧脱去,奏表主批还。地得松萝坞,泉通雨雪湾。
东门添故事,南省缺新班。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
梦馀蟾隐映,吟次鸟绵蛮。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
赏心亭,宋代,刘攽,
高堂面虚无,水色照群有。不知归流永,但见来帆久。
苍翠前后山,起伏龙蛇走。荒芜六朝旧,独此存不朽。
凉风西北至,萧飒惊户牖。秋意倏已高,玄蝉嘒衰柳。
主人厚宾客,嘉赠随所取。爽豁破萦纡,高凉谢尘垢。
开筵穷日影,玉斗湛清酒。长歌激梁尘,烂醉颇无负。
羁游屡飘荡,攀援每迟后。数公倾盖欢,夙昔故未偶。
夜阑天正黑,出户揽星斗。明发复殊方,行行但回首。
耆英会诗,宋代,王拱辰,
西都山水天下奇,神嵩景室环清伊。
甫申间气秀不绝,生贤会坚昌明时。
衣冠占数盛文雅,台符卿月光离离。
魏京雄奥压幽朔,游宫御府严天威。
膏田千里翳桑柘,犀甲万旅驯熊罴。
公当缓带名三镇,悬赤继轸承保釐。
追推契遇最深旧,加复雍孟交旌麾。
仁皇一庄龙虎榜,桂堂先后攀高枝。
宦游出处五十载,鸾台骥路俱腾夷。
三公极位固辽隔,五年以长犹肩随。
公今复主凤门钥,仆亦再抚铜台圻。
二京相望阻河广,三径不克陪游嬉。
忽闻幹步踵门至,投我十二耆英诗。
整冠肃貌讽章句,若坐宝肆罗珠玑。
为言白傅有高躅,九君结社真可师。
欲令千载著风迹,亟就僧馆图神姿。
词宗端殿序篇目,滂洒大笔何淋漓。
眷言履道靡充诎,菟裘近邑将营归。
敢云绘素得精笔,愿列霜壁如唐规。
退居旧相国元老,十年还政瀍之涯。
康宁富贵备五福,灵宝盛气如虹霓。
昔年大对继晁董,登科赐第同一期。
紫垣步武既通接,金沙里闬还邻比。
探禅论道剧训对,摩轧太古穷天机。
二贤勋业冠朝省,爵齿官学谁依稀。
今将图画表来世,讵可下客联缨緌。
既蒙月品定人物,不敢循避违风期。
况承开阁厚宾客,富有景物佳园池。
铜驼坊西福善宅,修竹万个笼清漪。
天光台高未百尺,下眺林岭如屏帷。
花王千品尽殊胜,风光绣画三春晖。
六相街中潞公第,碧瓦万木烟参差。
左隅庙室本经礼,右阁宸翰尊星奎。
婆娑青凤舞松柏,焕烂素锦薰酴醾。
石渠飞溜漱寒玉,昼夜竽瑟鸣堦墀。
伊予陋宇治穷僻,姑喜地广为环溪。
楼名多景可旷望,台号风月延清晖。
四时花蘤不外假,孥舟傲帻联嬉怡。
怀归抚事若饥渴,恨无羽翼西南飞。
人生交旧贵伦辈,情亲意接心相知。
岂无晚秀负才蕴,高谈大笑拘礼仪。
洛中故事名义燕,二毛第一年相推。
洒冠登仕荷天宠,尊君报国当百为。
既嗟大{上老下至}盍知止,纳禄谢事皆所宜。
顾方北道倚烦剧,未许解绂披荷衣。
长篇不令负花约,为指风什歌式微。
如羹甘露爽心骨,似柄玉尘亲颜眉。
兰丛虽未长罗宅,菊英似亦思陶篱。
子山已著小园赋,彦伦犹媿锺山移。
聊摅短引谢招隐,肯使猿鹤常惊啼。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