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病起有述

江城萧瑟思堪哀,斜日高楼暝色催。

短发经秋如落叶,壮心离梦似寒灰。

百年自傍愁边枕,万事从倾病后杯。

和喜蓬蒿余小径,月明时唤酒人来。

21

诗文译文

江城凄凉,思绪令人悲伤,

夕阳斜照高楼,暗色催人入夜。

秋天的发丝像落叶一样脆弱,

年轻的志向渐渐消磨如寒灰。

百年寂寞孤独,常常依靠忧愁作伴,

万事随着疾病而崩塌,杯酒只剩病后倾斜。

我愿意和快乐的蓬蒿共度小径,

月明之时,唤来酒友一同畅饮。

诗文简析

《秋日病起有述》是明代王世懋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以及诗人在病榻上的感受和思考。诗人以江城的凄凉氛围为背景,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和孤寂。夕阳斜照高楼,暗色逐渐扩散,象征着夜幕的降临,也暗示着诗人的病情加重。诗人将自己的短发比作秋叶,意味着他的生命和希望都逐渐凋零。壮心离梦似寒灰,表达了诗人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已经消逝,如同冷灰一般冷寂。

诗中的“百年自傍愁边枕,万事从倾病后杯”揭示了诗人长期以来的孤寂和忧愁,疾病使他的生活陷入困境,一切似乎都在崩塌。然而,在这样的境遇中,诗人仍然希望能够与快乐的蓬蒿共度小径,寻找一丝欢乐和慰籍。月明时,他唤来酒友,共同享受美好的夜晚。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在病痛中的孤独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欢乐的追求。这种对短暂的快乐的渴望与自己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思考。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思考,给人以深思和感慨。

王世懋

(1536—1588)明苏州府太仓人,字敬美,号麟洲。王世贞弟。嘉靖三十八年进士,以父丧归乡,久之除南仪制主事,出为江西参议,陕西、福建提学副使,擢南京太常少卿。好学善诗文,名亚其兄,人称小美。有《王奉常集》、《艺圃撷馀》、《窥天外乘》、《闽部疏》、《三郡图说》等。

其他诗经

次韵答灵隐禅师

作者:守仁(明代)

次韵答灵隐禅师,明代,守仁,

沈沈莲漏滴初乾,忽忽天涯岁又阑。贝叶读残香篆尽,梅花吹断角声寒。

旧文每许閒人录,新句宁容俗眼看。共喜太平林下客,暮年生计托蒲团。

90

薄媚(第六歇拍)

作者:董颖(宋代)

薄媚(第六歇拍),宋代,董颖,

哀诚屡吐,甬东分赐。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宝锷红委。鸾存凤去,辜负恩怜,情不似虞姬。尚望论功,荣还故里。
降令曰,吴亡赦汝,越与吴何异。吴正怨,越方疑。从公论、合去妖类。蛾眉宛转,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渺渺姑苏,荒芜鹿戏。

20

精微篇

作者:曹植(魏晋)

精微篇,魏晋,曹植,

精微烂金石。

至心动神明。

杞妻哭死夫。

梁山为之倾。

子丹西质秦。

乌白马角生。

邹衍囚燕市。

繁霜为夏零。

关东有贤女。

自字苏来卿。

壮年报父仇。

身没垂功名。

女休逢赦书。

白刃几在颈。

俱上列仙籍。

去死独就生。

太仓令有罪。

远征当就拘。

自悲居无男。

祸至无与俱。

缇萦痛父言。

荷担西上书。

盘桓北阙下。

泣泪何涟如。

乞得幷姊弟。

没身赎父躯。

汉文感其义。

肉刑法用除。

其父得以免。

辩义在列图。

多男亦何为。

一女足成居。

简子南渡河。

津吏废舟船。

执法将加刑。

女娟拥棹前。

妾父闻君来。

将涉不测渊。

畏惧风波起。

祷祝祭名川。

备礼飨神祇。

为君求福先。

不胜釂祀诚。

至令犯罚艰。

君必欲加诛。

乞使知罪諐。

妾愿以身代。

至诚感苍天。

国君高其义。

其父用赦原。

河激奏中流。

简子知其贤。

归聘为夫人。

荣宠超后先。

辩女解父命。

何况健少年。

黄初发和气。

明堂德教施。

治道致太平。

礼乐风俗移。

刑措民无枉。

怨女复何为。

圣皇长寿考。

景福常来仪。

62

大将出师歌

作者:陆游(宋代)

大将出师歌,宋代,陆游,

将军北伐辞前殿,恩诏催排苑中宴。

紫陌惊尘中使来,青门立马群公饯。

绣旗杂沓三十里,画鼓敲铿五千面。

行营暮宿咸阳原,满朝太息倾都羡。

天声一震胡已亡,捷书奕奕如飞电。

高秋不闭玉关城,中夜罢传青海箭。

可汗垂泣小王号,不敢跳奔那敢战。

山川图籍上有司,张掖酒泉开郡县。

还朝策勋兼将相,诏假黄钺调金铉。

丈夫未遇谁得知,昔日新丰笑贫贱。

19

病告中遇风雪作长歌排闷

作者:陆游(宋代)

病告中遇风雪作长歌排闷,宋代,陆游,

风雪横街不能出,闭户垂帷养衰疾。

黄昏卧听打窗声,聊挽清寒入诗律。

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石鼎闲烹似爪茶,霜皱旋破如拳栗。

蹲鸱足火微点盐,甖粟熬汤旋添蜜。

龙蛇(左角右戢)寒笋束,子母累累丹柿实。

玉狸试说涎已堕,石芥才尝酒如失。

天公付汝亦已厚,饱食长谣抱双膝。

丈夫岂为口腹计,壮志常恐无时毕。

伐胡疏奏端许前,腰领敢辞膏斧鑕!

69

和仲求即席分题得庶字

和仲求即席分题得庶字,宋代,王安石,

刀笔漫无营,图书纷不御。

平生携手人,邂逅赏心处。

名卿邵朱邑,肤使超严助。

都官富篇章,博士熟经据。

岂特好微言,又多和大虑。

从容故天幸,倜傥尽人誉。

千艘来交荆,万舸去扬豫。

良无此嘉客,式饮吾所庶。

21

冬,宋代,杨万里,

祗愁穷腊雪作恶,不道雪天好行乐。玻瓈盏底回青春,蒲萄锦外舞玉尘。

阳春一曲小垂手,劝君一杯千万寿。今年斛谷才八钱,明年切莫羡今年。

85

洪武甲子中秋夜祀风雷山川前此积雨是夜晴霁喜而赋诗以志云

作者:王翰(唐代)

洪武甲子中秋夜祀风雷山川前此积雨是夜晴霁喜而赋诗以志云,唐代,王翰,

连日霪霖此夜乾,满天星月照虚坛。灵风微动飘钟磬,清露斜飞湿佩冠。

祈报有常群物阜,幽明无间寸心丹。山林野客知何幸,亦入鸳行列后班。

28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唐代,李群玉,

独坐高斋寒拥衾,洞宫台殿窅沉沉。春灯含思静相伴,
夜雨滴愁更向深。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
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

85

春雨二首

春雨二首,唐代,李建勋,

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花径不通新草合,
兰舟初动曲池平。净缘高树莓苔色,饥集虚廊燕雀声。
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
萧萧春雨密还疏,景象三时固不如,寒入远林莺翅重,
暖抽新麦土膏虚。细蒙台榭微兼日,潜涨涟漪欲动鱼。
唯称乖慵多睡者,掩门中酒览闲书。

85

晚春送牡丹

晚春送牡丹,唐代,李建勋,

携觞邀客绕朱阑,肠断残春送牡丹。风雨数来留不得,
离披将谢忍重看。氛氲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
借问少年能几许,不许推酒厌杯盘。

16

香闺十咏 其六 梅花枕

香闺十咏 其六 梅花枕,宋代,张玉娘,

玉肤冰骨独英英,绣向珊瑚照睡屏。疑有暗香生纸帐,罗浮梦断晓魂惊。

93

闻桑叶贱甚感叹有作

作者:赵蕃(宋代)

闻桑叶贱甚感叹有作,宋代,赵蕃,

种得桑栽接始成,剃锄长及夏时营。

叶黄已说都无价,蚕老那知转更平。

自是初头放种薄,曷能断手有丝嬴。

田租减放犹科校,况此全催可后程。

28

城南杂咏二十首·采菱舟

作者:张栻(宋代)

城南杂咏二十首·采菱舟,宋代,张栻,

散策下亭阿,水清鱼可数。

却上采菱舟,乘风过南浦。

40

次韵和吴侍郎佳雪应祈丰年有望

作者:宋庠(宋代)

次韵和吴侍郎佳雪应祈丰年有望,宋代,宋庠,

使节驰群望,神休答帝祈。

同云先北合,馀霰遂西飞。

近野银开界,遥山玉吐辉。

梅飘知腊破,絮舞误春归。

谢市人惊麵,曹风客比衣。

稍添波面白,併作土膏肥。

苑阔沈苍雾,川明失素矶。

猎场漫兽迹,农畝罢民欷。

兴觉龙沙接,寒将裸壤违。

光迷梁日晓,润息瓮畦机。

仙氅谁连袂,幽兰更抚徽。

恐应缘丽唱,欢意彻天扉。

77

唐史君与正新建浮桥

唐史君与正新建浮桥,宋代,徐似道,

秋风百柁倚江皋,幻出城南不柱桥。

虹影勒回天际水,鷁头惊退海东潮。

白银阙里看车马,赤玉阑边听鼓箫。

硎刃有余舟楫在,待随乏检上云霄。

52

送王御史

送王御史,元代,张伯淳,

客里忘形足笑歌,西风吹恨落庭柯。不随远别情怀恶,况是中年感慨多。

熟路马蹄偏馺

92

代赋后苑赏花钓鱼

作者:宋祁(宋代)

代赋后苑赏花钓鱼,宋代,宋祁,

黄屋宸襟豫,灵琨苑制雄。

钧天回帝所,太液近唐中。

瑞旭摇卿霭,丹葩杂绀丛。

王鱼多在藻,君鹄镇迎弓。

式宴晞阳露,徒歌属大风。

此时慈惠洽,共乐夏渠丰。

95

舟溯黄河即事

舟溯黄河即事,明代,卢龙云,

乘舟五月出维扬,客子当歌思转长。京阙北瞻云渺渺,河流东下水汤汤。

频年旱魃怜荒损,何日污邪足稻粱。转饷未能宽旦夕,催丁已复急河防。

梯航十道输天府,车骑千人指帝乡。负弩形疲还置驿,挽舟力尽尚赢粮。

几家烟火愁炊桂,极目沧波待变桑。中泽雁鸿差可叹,大东杼轴向来伤。

但看耕凿俱王土,不似纷争屡战场。最爱阳城先抚字,并须元结集流亡。

年来荒度功多就,更拟河清颂圣王。

62

赠日者邓生

赠日者邓生,明代,卢龙云,

我自谙齐物,而君善阅人。林塘新雨净,帘肆一家春。

墨妙多徵贵,谈高解逐贫。百钱都市日,何异此藏身。

10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