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春游,卜夜饮,人醉万花醒。转眼年华,白发半垂领。与鸥同一清波,风苹月树,又何事、浮踪不定。
静中省。便须门掩柴桑,黄卷伴孤隐。一粟生涯,乐事在瓢饮。爱闲休说山深,有梅花处,更添个、暗香疏影。
《祝英台近(余老矣,赋此为猿鹤问)》是宋代张炎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词中的内容主要描述了作者年老的心境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作者在春天游玩、夜晚畅饮时,感觉人虽然醉了,但万物花开,自己的头发却已经有些白了。与他一起的鸥鸟在清澈的波浪中飞翔,风吹拂着苹果树和月亮,而他的心却总是漂泊不定。在平静的时光中,他常常需要关上门,独自躲在柴桑(柴草和桑树)之间,与黄色的卷轴为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只需要一碗酒,就能找到快乐。他喜欢闲暇时说山中的深奥之处,而当他看到梅花时,更能增添一份幽香和清新的意境。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和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感慨和对逝去年华的思念。作者用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诗中的柴桑被用来象征平淡和隐逸的生活,而黄卷则代表着文化和学问。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展示了一种淡泊宁静、追求内心自由和舒适的心态。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和寓意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词以简约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内心的景象,给人以静谧和平和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金缕曲(古岩取后村和韵示余,如韵答之),宋代,刘辰翁,
一笑披衣起。笑昨宵、东风似梦,韩张卢李。白发红云溪上叟,不记儿孙年齿。但回首、秦亡汉驶。苦苦渔郎留不住,约扁舟、后日重来此。吾已老,尚能竣。
少年未解留人意。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天上玉堂人间改,漫欸乃声千里。更说似、玄都君子。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春有尽,瓮无底。
赠徐干诗,魏晋,曹植,
惊风飘白日。
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
众星灿以繁。
志士营世业。
小人亦不闲。
聊且夜行游。
游彼双阙间。
文昌郁云兴。
迎风高中天。
春鸠鸣飞栋。
流猋激棂轩。
顾念蓬室士。
贫贱诚足怜。
薇藿弗充虚。
皮褐犹不全。
慷慨有悲心。
兴文自成篇。
宝弃怨何人。
和氏有其愆。
弹冠俟知己。
知己谁不然。
良田无晚岁。
膏泽多丰年。
亮怀璠玙美。
积久德愈宣。
亲交义在敦。
申章复何言。
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十首 其九,宋代,陆游,
人生天壤间,出处本异趣。释耒入市朝,徒失邯郸步。
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奈何不自反,忽已迫霜露。
我躬尚不阅,况为子孙虑。岁晚故山寒,地炉可煨芋。
用前韵答翁子静,宋代,朱松,
客心既岑寂,节物亦倥偬。幽篱菊初暗,深壑梅已动。
古人傲尺璧,顾谓寸阴重。欲从夫子游,掣肘愧不勇。
松高节磊砢,鹤老格清耸。当知山泽臞,谁羡将相种。
一官戏人间,丛书以自拥。微言闻绪馀,三叹手辄拱。
青天本寥廓,不受云雾滃。愿言瞻清明,茗碗不辞捧。
受诏同编修敕令终篇例赐勋一转谢参预东平会,宋代,宋庠,
法家高议集朝緌,成绩连茅被帝晖。
均赏已知羊胃灿,铭恩偏觉鼠肝微。
泥涂枉入鸿钧用,腹背还凭逸翮飞。
天禄半生阗眩病,犹堪持帚扫朱扉。
送利漕刘明复朝议,宋代,冯山,
中山元魏后,数世十三传。皆在河南葬,初从代北迁。
中书谋定策,大理力扶颠。渝国乘机日,唐公起义年。
议高都尉识,名累侍郎贤。原武输期集,东阿旧俗悛。
河阴才被诏,户部志绳愆。八子生中叶,三台共一躔。
洪洞城不下,工待政无前。昭辅书仪集,明宗礼意全。
中丞安出处,艺祖首详延。学士清台阁,咸平起涧瀍。
斯文醇复古,宏议自摧坚。江汉源何巨,公侯兆已圆。
信辞师鲁志,佳气尹樊阡。秘监花儒将,缑山酒地仙。
看公承远构,发迹向孤骞。浩荡穷经笥,纵横信笔椽。
巾箱遗紫绶,伯仲袭青毡。辨论多兵略,澄清累使权。
凤鸣雄屏翰,鹑首富刀泉。诏自南台下,车随北斗旋。
鹓鸿思旧侣,嵩少望归鞭。师节频轻伏,戎腥未一湔。
朝纲今省户,古道日经筵。尽是徊翔地,行承咫尺天。
门施唐棨戟,冠珥汉貂蝉。阀阅谁如此,功名盍勉旃。
慎无从子晋,轻去恋伊川。孑立栖迟久,深知义气然。
人情尝岁月,物色自风烟。士要文章别,诗因谱第编。
碑阴如可附,青玉为雕镌。
为陈秀才题墨妙堂,宋代,慕容彦逢,
宝池当几润滑并,蟾蜍玉窦寒泉倾。墨花泛泛花脚轻,云笺皎皎月色明。
凝然嗣将先管城,一扫神怪吁难名。腾龙舞凤相回萦,倒日翻星草隶行。
或如悬崖倚孤撑,又如脱兔驰万兵。猿攀虎怒势争鲸,奔蜃骇驶波浪惊。
篆斯隶邈草伯英,钟蔡卫索更品评。逸少兼之集大成,寥寥千载无与京。
鼠须蚕茧秘迹清,玉华遗言同誓盟。埋藏不计申与庚,模踪间出相光晶。
太丘佳士天气清,访求宝字金满籯。编联轴卷纷纵横,名家诸妙皆有声。
文馀高致超八闳,深求众法窥忘情。会当临池染澄瀛,银钩万字挥峥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