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谢胡子游学二首

作者:方回(宋代)

瞻紫阳山日仰高,此翁暮景亦云劳。

一爻变卦逢初遁,万古哀心寄续骚。

倬彼大贤犹蠖屈,矧予小技仅蝉号。

竹林书在吾能读,不厌千週更百遭。

0

诗文译文

仰望紫阳山的高耸,这位老者即便在日暮时分仍然辛劳。

诗文简析

《次韵谢胡子游学二首》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紫阳山的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叹和思考,表达了对过去伟大人物的敬仰和自身的无奈之情。

诗文赏析

:诗人以紫阳山为背景,通过仰望山峰的高耸,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紫阳山是一座高大险峻的山峰,象征着伟大和崇高。此翁暮景亦云劳,表明即使是在晚年,诗人仍然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一爻变卦逢初遁,万古哀心寄续骚。

:一次卦象的变化逢上初遁,千古悲伤的心情寄托于续骚之中。

:这两句诗借用了易经中\"卦象\"和\"初遁\"的概念,表达了人生变幻和无常的主题。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表达,将自己的心情与千古悲伤联系在一起,寄托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倬彼大贤犹蠖屈,矧予小技仅蝉号。

:那些伟大的贤者依然黯然失意,而我这微不足道的技艺也只能默默无闻。

:诗人在这两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自谦和无奈之情。他看到了那些伟大的贤者们也常常黯然失意,而自己的技艺和成就只能默默无闻,与伟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竹林书在吾能读,不厌千週更百遭。

:竹林中的书籍我能够阅读,不厌其烦地读上千遍、百遍。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和坚持。他提到竹林中的书籍,暗示自己通过阅读书籍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追求,不断重复阅读,以求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

通过这首诗词,方回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对人生变幻的思考,以及对自身成就的自谦和无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在有限的人生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其他诗经

后无题五首 其三

作者:王逢(元代)

后无题五首 其三,元代,王逢,

回首昆崙五色天,疏风落日重佪儃。驾骖八骏非忘镐,台置千金旧慕燕。

地限上林云过雁,雪封西岭树啼鹃。远惭行在周庐士,横草无功日晏眠。

60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三十八 颜斶

高士颂九十一首 其三十八 颜斶,明代,黄省曾,

特哉齐斶,剧折庙堂。上陈二帝,下举三王。宾师靡诺,形神恐妨。

终身不辱,野箓有光。

33

从军行

作者:吴俨(明代)

从军行,明代,吴俨,

驱马出长城,天寒日色薄。四顾寂无人,黄云暗沙漠。

疆吏为予言,云中兵屡黩。近入阳和川,纵横恣杀掠。

少壮悉奔逃,老弱填沟壑。安得用韩范,惊彼心胆落。

昨闻大将军,自比卫与霍。张灯召宾御,置酒纵蒱博。

誓封狼居胥,单于

50

满路花(仙吕)

满路花(仙吕),宋代,周邦彦,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夜深微漏断,行人绝。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玉人新间阔。著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除共天公说。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92

菩萨蛮(张饶县以一枝梅来,和韵)

作者:韩淲(宋代)

菩萨蛮(张饶县以一枝梅来,和韵),宋代,韩淲,

的白乐南枝横县宇。空山无此新花吐。手种几多梅。迎霜今已开。
簪屏聊隐几。诗与君应喜。更报晏斋翁。相将索笑同。

13

菩萨蛮

作者:曹勋(宋代)

菩萨蛮,宋代,曹勋,

雨昏连夜催炎暑。暑炎催夜连昏雨。长簟水波凉。凉波水簟长。
翠鬟双倚醉。醉倚双鬟翠。香枕印红妆。妆红印枕香。

1

【般涉调】哨遍 硬谒十载驱

【般涉调】哨遍 硬谒十载驱,元代,董君瑞,

硬谒

十载驱驰逃窜,虎狼丛里经魔难。居处不能安,空区区历遍尘寰。远游世间,波波漉漉,穰穰劳劳。一向无程限,刬地不着边岸。镜中空照,冠上虚弹。诗书有味眼生花,岁月无情鬓成斑。长铗归来,壮志难酬,功名运晚。

【幺】世事谙博看.人情冷暖谁经惯?风帽与尘寰,遍朱门白眼相看。腹内闲,五车经典,七步文章。到处难兴贩,半纸虚名薄官。飘零吴越,梦觉邯郸。碧天凤翼未曾附,苍海龙鳞几时攀。困此穷途,进退无门,似羝羊触藩。

【耍孩儿】待向人前开口实羞赧,折腰处拳拳意懒。这回不免向君前,曲弓弓冒突台颜。故来海上垂钓线,特向津头执钓竿,有意相侵犯。将你个高门诌媚,小子相干。

【六煞】知君廉俭犹清干,据头角轩昂见罕。即非面谕厮过从,将明公焉敢相残?岂不知甜言与我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是多少人称赞,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五】也不索闲言赞,冷句儿攒,快疾做取英雄汉。扫除乞俭分开吝,倚阁酸寒打破悭。忙迭办,俺巷来近远,怎地回还?

【四】你是明白与,俺索子细拣,怕行挑剜接补并糜烂。至元折脑通行少,中统糖心倒换难。翻复从头看,则要完全贯伯,分晓边阑。

【三】你要寻走衮,觅转关,上天掇着梯儿赶。襟厮封头发牢结定,额厮拶眉毛紧厮拴。厮蘸定权休散,坐时同坐,赸后齐赸。

【二】你又奔,俺又顽,则要紧无格迸松无慢。皮锅里炒爆铜豌豆,火坑上叠翻铁卧单。无辞惮,大生性耐,不喜心烦。

【一】谩把猾,枉占奸,布衫领安上难寻绽。头巾顶攒就宜新裹,鱼儿钅敖子饼热时赶热翻。消息汤者犯,你便辘轳井口,直打的泉干。

【尾】难动脚,怎转眼?便休推阻根廷款,多共少分明对面儿咒。

71

青玉案(入梅用贺方回韵)

作者:史浩(宋代)

青玉案(入梅用贺方回韵),宋代,史浩,

银涛渐溢江南路。泛短棹、轻帆去。破块跳珠知几度。竹窗新粉,藕池香碧,应在云深处。
萧萧鹤发虽云暮。曾得神仙悟真句。久视长生亲见语。离愁扫尽,更无慵困,怕甚黄梅雨。

100

休日登花将军庙小楼

作者:陆游(宋代)

休日登花将军庙小楼,宋代,陆游,

林间缥缈出层楼,栏角苍茫万顷秋。

曾是胸中著云梦,不妨此地少迟留。

55

农圃歌

作者:陆游(宋代)

农圃歌,宋代,陆游,

我不如老农,占地亩一锺。

东作虽有时,力耕在兹冬。

张灯观夜织,高枕听晨舂。

时时唤邻里,旨蓄亦可供。

我不如老圃,父子日相从。

一鉏万事足,不求定远封。

春泥翦绿韭,秋雨畦青菘。

放筋有余味,岂不烹噞喁?乃者半年病,清镜满衰容。

尘生一緉屐,壁倚一枝筇。

惟有呻吟声,和合床下蛩。

青灯照兀兀,布衲聊自缝。

57

秦闺怨 其一

作者:殷济(唐代)

秦闺怨 其一,唐代,殷济,

幽闺情自苦,何事更逢春?萱草侵阶绿,垂杨闇户新。

镜中丝发乱,窗外鸟声频。对此芳菲景,长宵转忆君。

86

滕王阁感怀

滕王阁感怀,宋代,王安国,

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迭乱云浮。

94

江南曲

作者:刘翰(宋代)

江南曲,宋代,刘翰,

我家东南同野老,自纺落毛采苹藻。

清风满袖读离骚,半亩幽畦种香草。

门前流水鸣溅溅,日暮归来自刺船。

遥山数叠作媚妩,落日断霞明晚川。

雨余汀草涨新绿,红衣湿尽鸳鸯浴。

采莲女儿何处来,唱我春风湖上曲。

瓮头酒熟方新篘,白鱼如银初上钩。

呼儿洗杓醉明月,酒酣更作商声讴。

79

用洪觉范诗为首作四绝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用洪觉范诗为首作四绝 其一,宋代,赵蕃,

剩水残山惨澹间,道人名字满江干。向疑此语来天上,何意真成朝暮看。

85

和元晦雪压竹韵

作者:张栻(宋代)

和元晦雪压竹韵,宋代,张栻,

山行景物总清奇,知费山翁几许诗。

雪急风号联骑日,月明霜净倚阑时。

29

病中逢秋欣然慰怀作五言呈两倅

作者:刘敞(宋代)

病中逢秋欣然慰怀作五言呈两倅,宋代,刘敞,

过更縻远戍,怀禄滞归休。一卧淮阳阁,三防塞外秋。

伤时惟恸哭,谢病不幽忧。主画稀前辈,忘形赖隽游。

韩棱才抗俗,枚叔赋无俦。感慨今如此,支离尚有瘳。

凉风雁南去,清夜火西流。江海鲈鱼兴,何当泛斗牛。

10

零陵寄三弟五弟二首 其二

零陵寄三弟五弟二首 其二,宋代,范纯仁,

勿起还乡念,人多故与亲。旧通乡里意,皆仰俸馀缗。

望纵诸家息,情须一饭伸。谁能悠久坐,白眼绝朋宾。

86

坐进庵戏作 其三

作者:刘跂(宋代)

坐进庵戏作 其三,宋代,刘跂,

圆蒲与方竹,伴我守幽閒。夜阑得禅趣,明月窥窗间。

3

舟行出峡先寄峡州太守荣子邕同年

作者:李复(宋代)

舟行出峡先寄峡州太守荣子邕同年,宋代,李复,

几日方离峡,舟浮任所之,

江开平岸阔,天远去云迟。

心折襟分后,身存痛定时。

晚亭登至喜,归信半年期。

26

胡义修推官再招彦桓与予同游龙泉寺

作者:李复(宋代)

胡义修推官再招彦桓与予同游龙泉寺,宋代,李复,

江曲花开恼醉翁,经旬出饮独床空。

芳羹间筋溪毛碧,异果堆盘海药红。

尽晚莫辞千日酒,余春已怨几番风。

主人清韵家声在,伯始源流到眼中。

7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