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行地一虚舟,过眼风烟几度秋。
华发半从身外老,故山时得梦中游,
十年行地一虚舟,
过眼风烟几度秋。
华发半从身外老,
故山时得梦中游。
这十年来,我像一只孤独的舟船,行驶在无边的大地上。眼前的风景如烟如雾,数度经历了秋天的变迁。华发已经半白,岁月的痕迹在我身外显现,我常常在梦中重游故山。
这首诗词以一种忧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的\"十年行地一虚舟\"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世间行走的孤独感。\"过眼风烟几度秋\"表达了时间的飞逝和秋天的经年变迁,给人一种生命短暂、岁月易逝的感慨。\"华发半从身外老\"揭示了岁月对人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体现了生命的有限和衰老的无情。最后两句\"故山时得梦中游\"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梦境成为了心灵寄托的地方。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转,表达了作者对岁月变迁的感慨和对故乡乡愁的思念。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表达,使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引发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这首诗词既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融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送秦主簿赴仁和,宋代,范祖禹,
我思适吴越,怀古意如何。
太伯振高风,仲雍扬清波。
绪余有季子,饥食玉山禾。
山水发奇秀,古来英俟多。
秦君淮海彦,文锋雄太阿。
早依苏扬州,匠手为砻磨。
光芒侵星斗,气象奔江河。
青衫拾科第,试邑佐弦歌。
春水生南国,扁舟浮绿罗。
方将剖蚌璞,焜耀随与和。
我病久废诗,缅思眄庭柯。
傍徨恋此闼,岁月屡蹉跎。
看君登朝廷,奏颂助猗那。
为我谢苏公,先归待江沱。
瑞龙吟 邓尉归舟感赋,次清真韵,近现代,吴梅,
横塘路,无奈细草笼沙,乱云迷树。嬉春商略吴天,画船载酒,重来归处。
乍延伫,还记万梅花下,那人当户。柯亭短笛频吹,四桥暮雪,篝灯共语。
风度笙箫依旧,忍看临颖,公孙娇舞。回眼断魂山川,清艳非故。
题香纵墨,还谱蘋渔句。空追念双崦荡桨,修廊联步。
梦影随春去,芳辰胜地,都成痕绪。霜点青丝缕,禁数载江湖,听风听雨。
夜寒对月,客衣谁絮。
题唐明皇与杨妃并笛图,清代,全祖望,
开元天子爱长啸,旦旦宁王来应诏。晚来花萼渐雕残,醉拥美人为同调。
抱遗老子才茟奇,玉笥诸生远莫几。颓唐老茟三四行,当年魂魄犹依稀。
我欲更矾好东绢,旁写小臣元鲁县。微吟一曲于蔿于,唤醒华清春梦倦。
水调歌头·迟日江山好,宋代,王千秋,
迟日江山好,老去倦遨游。好天良夜,自恨无地可销忧。岂意绮窗朱户,深锁双双玉树,桃扇避风流。未暇泛沧海,直欲老温柔。
解檀槽,敲玉钏,泛清讴。画楼十二,梁尘惊坠彩云留。座上骑鲸仙友,笑我胸中磊块,取酒为浇愁。一举千觞尽,来日判扶头。
成冬,宋代,刘敞,
富贵抱忧患,贫贱苦煎熬。居此二者间,幸无终岁劳。
养生赖裘葛,卜隐开蓬蒿。既不碌碌冗,又不巍巍高。
炎凉纵所遇,寒暑俱可逃。竭力供子职,大欢对儿曹。
至人贵真乐,名位岂所饕。咄嗟路傍子,生死堪悲号。
杜十归自海堧别业说夜行一段事令予与徐十长短调书之,宋代,洪朋,
建宁禅界清如水,杜陵独夜荒村绕。刹幡寂寂走前溪,素沙白水相荡照。
只今欲渡叫渔舠,但闻春丛野狐嘷。野狐鸣呼不足道,行路难行豺虎骄。
邂逅舟横却无楫,向来藜杖撑白月。可羡渊鱼两两游,随意溪毛短短出。
呜呼此时胜事故不恶,杜陵归来为予说。
次韵建倅德久林秘书寄贡馀,宋代,韩淲,
铁狮峰前凤山阳,泉甘土肥灵草香。丁蔡好事作土贡,到今题裹归朝纲。
密云寿圭脱宝胯,锁钥银白罗帕黄。春风玉食睿思殿,岁岁属望天一方。
恩沾臣邻讲读处,赐啜更觉昭回光。龙凤大团小团耳,且如头茶安得尝。
馀珍踵例及守漕,属幕亦得酬官忙。平分风月石渠老,分饷乃欲颠倒搜我肠。
寿云岫以所画寿星为喻,宋代,方一夔,
吴山多金堂,我来访仙真。神交若有契,邂逅见主人。
浮云白步障,老松青承尘。从以香严髫,环以琼树春。
仙人坐盘石,杯劝三五巡。果苞武陵秀,木爇占城珍。
几见蓬海沙,不数上古椿。问从何处来,骑鹿来秋旻。
谓是老人瑞,游戏葛水滨。容我野服见,间簉西阁宾。
再拜上祝辞,慇勤寄千谆。一祝等龟鹤,再祝生麒麟。
语罢却复进,罄折问养神。随之上南极,放牧云汉津。
驱雀行,宋代,李昭玘,
田间小儿杖驱雀,雀飞上枝不敢落,绕树咒骂语声恶。
三时耕锄一时穫,老牛力尽石田薄。五龙作嗔风吐雹,赤乌烧云龙见逐。
南村卖桑北村熟,狐尾毵毵穗齐屋。县门大书催赋粟,南关飞挽夜摩毂。
扫舂缚箕十指秃。一米未炊汝先啄,直须杀汝偿我腹。
田父坐语儿,雀不暴人人亦饥。但令家雀千群饱,莫使征西战马肥。
念奴娇·寻幽览胜,宋代,沈端节,
寻幽览胜,凭危栏、极目风烟平楚。自笑飘零惊岁晚,欲挂衣冠神武。芳甸时巡,醉乡日化,庭实名花旅。阆风蓬顶,自来不见烽戍。宴罢玉宇琼楼,醉中都忘却,瑶池归路。俯瞰尘寰千万落,渺渺峰端栖雾。群玉图书,广寒宫殿,一一经行处。相羊物外,旷怀高视千古。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