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亭

作者:白珽(宋代)

秦赭凿填石,不受鞭箠考。

零落楚江浒,相峙矗三岛。

穿松得细径,据一陵二小。

奔流浩浩来,五色烂华藻。

至宝地不惜,绝境天所造。

谁言两蛾黛,功夺京兆巧。

终朝对颦蹙,似为今古恼。

然犀矶沉沉,跨鲸月皎皎。

丝纶三千丈,蒙冲百万櫂。

天风吹过梦,多忧只空老。

今者吾与子,所惬在幽讨。

供帐莫匆匆,槃觞从草草。

雅琴鼓一再,领此风日好。

临崖发清啸,倚树或颠倒。

礼存玉帛外,纵驰或一道。

兴极不知归,白鸥破晴昊。

0

诗文译文

秦赭挖填石,不接受鞭子拷问。

流落楚国江边,对峙矗立着三个岛。

穿松得细径,据一陵两小。

奔流的溪水浩浩荡荡来,五色灿烂华丽。

至宝地不惜,最高境界是所造。

谁说两眉黛,成功夺取京兆技巧。

整天对着皱眉头,似乎是古今烦恼。

但犀矶沉沉,跨鲸月皎皎。

丝纶三千丈,蒙冲百万船。

天风吹到梦,许多忧虑只空老。

现在的我和你,是满足在幽讨。

提供没有匆匆,盘杯从草草。

雅琴鼓一次,领这风日好。

临崖发清啸,靠在树上或颠倒。

礼存玉帛外,松弛或一条道路。

兴极不知道回家,白鸥破晴昊。

白珽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人白某收作嗣子。白珽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

其他诗经

回乡感赋七律四首 其四 怀先严

回乡感赋七律四首 其四 怀先严,近现代,林英男,

腊梅陨后一春酸,戚戚松楸宿草寒。鲤对空庭荒六秩,歌呺四壁吊孤鸾。

敲欹驽骨诗犹悔,哭白乌头夜未残。片霎鹃声夕阳里,南陔无处采幽兰。

83

送江源南还

作者:王翰(唐代)

送江源南还,唐代,王翰,

万里从游竟独归,不堪泪尽瘴江陲。宗原去世英灵活,惠叔收亲骨相奇。

丹荔黄蕉蛮客祭,素车白旐楚人悲。秖今南去谁相慰,欲作哀吟恐不支。

37

诵洛寄诗五章述近游却寄一首

诵洛寄诗五章述近游却寄一首,清代,陈曾寿,

向来山水好,得友相发挥。岂惟丘壑恋,实赖丽泽资。

昔同陈朱俞,探胜穷幽巇。自从诸老尽,山缘遂乖离。

穷北二十年,冰雪亲孤羁。近兹始落南,耆旧无一遗。

平生袁蘉庵,宿草空离披。四海一病树,运穷两值宜。

婉娈死相保,此意良足唏。因友求贤豪,欧情见乎辞。

气类贵相似,黄语尤可思。诵洛湖海人,偕来仰嵚崎。

意气倾一世,健笔起予衰。邀作白下游,胜侣相提携。

渊渊辟疆老,宿学今总持。酒边说散翁,其味同醇醨。

蕴藉王新令,腰腹副浩瀰。灵均有至言,乐莫乐新知。

我心久寒灰,晚复见此奇。神伤旧游地,人亡屋已夷。

风景曾不殊,往迹杳难追。莫愁略荒凉,聊胜玄武嬉。

残僧扫叶楼,好风快一吹。鸡鸣豁蒙蔽,题榜虚南皮。

灵谷爱幽深,所惜触目非。足涉相柳土,目眯林希碑。

都人游冶地,殷盈富裙綦。应为山鸟怪,见此亡国累。

虽止十日留,逢辰非预期。欧黄两生日,兴起百世师。

神清现洞府,六一天人姿。娉婷證男果,宿命金华移。

了了明去来,前贤安可希。且吟英妙作,一洗陵谷悲。

83

满江红

满江红,宋代,周紫芝,

歆艳。有谓其韵俗者,使仆作语,为赋此曲
寂寂江天,雪又满、晚来风急。空懊恨、散盐飞絮,未成轻集。万里长空飞不到,珠帘卷尽还羞入。问向晚、谁欲画渔莎,寒江立。
天黯淡,催残日。波浩渺,添寒力。又何如聊遣,舞衣红湿。好与月娥临晚砌,莫教先放梅花拆。便准拟、一醉广寒宫,千山白。

100

清平乐

清平乐,近现代,田遨,

负孙冲雨。深觉兹游苦。病妇须搀车屡误。我又颓唐如许。

还家脱却尘衫。小楼几榻宽闲。方识游山乐处,换来一枕酣眠。

73

句 其十

句 其十,宋代,王安石,

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

90

芗林五十咏 其四十一 听水亭

芗林五十咏 其四十一 听水亭,宋代,杨万里,

泠泠无弦筝,汹汹自鸣鼓。最是醉梦中,唤作松风雨。

92

风木轩为吴审理赋

作者:王翰(唐代)

风木轩为吴审理赋,唐代,王翰,

庭际瞻嘉树,萧萧日有声。霜风仍见惨,岁月若为情。

有幸荣三釜,无时捧一罂。空阶摇落处,相对泪纵横。

35

杂曲歌辞。定情篇

杂曲歌辞。定情篇,唐代,乔知之,

共君结新婚,岁寒心未卜。相与游春园,各随情所逐。
君念菖蒲花,妾感苦寒竹。菖花多艳姿,寒竹有贞叶。
此时妾比君,君心不如妾。簪玉步河堤,妖韶援绿pH。
凫雁将子游,莺燕从双栖。君念春光好,妾向春光啼。
君时不得意,妾弃还金闺。结言本同心,悲欢何未齐。
怨咽前致辞,愿得中所悲。人间丈夫易,世路妇难为。
始经天月照,终若流星驰。长信佳丽人,失意非蛾眉。
庐江小吏妇,非关织作迟。本愿长相对,今已长相思。
复有游宦子,结援从梁陈。燕居崇三朝,去来历九春。
誓心妾终始,蚕桑奉所亲。归愿未克从,黄金赠路人。
洁妇怀明义,从泛河之津。于今千万年,谁当问水滨。
更忆倡家楼,夫婿事封侯。去时思灼灼,去罢心悠悠。
不怜妾岁晏,千载陇西头。以兹常惕惕,百虑恒盈积。
由来共结褵,几人同匪石。故岁雕梁燕,双去今来只。
今日玉庭梅,朝红暮成碧。碧荣始芬敷,黄叶已淅沥。
何用念芳春,芳春有流易。何用重欢娱,欢娱俄戚戚。
家本巫山阳,归去路何长。叙言情未尽,采菉已盈筐。
桑榆日映物,草色盈高冈。下有碧流水,上有丹桂香。
桂枝不须折,碧流清且洁。赠君比芳菲,受惠常不灭。
赠君泪潺湲,相思无断绝。妾有秦家镜,宝匣装珠玑。
鉴来年二八,不记易阴晖。妾无光寂寂,委照影依依。
今日持为赠,相识莫相违。

66

杂曲歌辞。行路难

作者:鲍溶(唐代)

杂曲歌辞。行路难,唐代,鲍溶,

玉堂向夕如无人,丝竹俨然宫商死。细人何言入君耳,
尘生金尊酒如水。君今不念岁蹉跎,雁天明明凉露多。
华灯青凝久照夜,彩童窈窕虚垂罗。入宫见妒君不察,
莫入此地出风波。此时不乐早休息,女颜易老君如何。

85

诗偈 其一六九

作者:庞蕴(唐代)

诗偈 其一六九,唐代,庞蕴,

世间最上事,唯有修道强。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

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此即迷陀土,何处觅西方。

1

假寐

假寐,宋代,王安国,

计较平生分闭关,偶然容得近人寰。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閒。

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了无一事撩方寸,自是颓龄令鬓斑。

99

送福州范文学兼寄张宜

作者:刘攽(宋代)

送福州范文学兼寄张宜,宋代,刘攽,

山林忍长饥,君门不易入。今时行路难,自古志士泣。

范生岷峨秀,学古名字立。流沙万里驹,未恨晚羁絷。

一命吏瓯越,扁舟去乡邑。文学亦备员,海禺更卑湿。

扬帆下三峡,南斗安可挹。问津颇浩荡,蹈险实蹇涩。

吾闻养贤俊,不但糠籺给。乃知黄金台,始隗众士集。

送行勿惆怅,人寿期七十。古来功名士,白发亦可及。

因君谢张老,青紫未易拾。且当黄鹄举,不尔玄蛇蛰。

30

忆梅

作者:刘敞(宋代)

忆梅,宋代,刘敞,

岂无栋梁材,为君构明堂。岂无调羹资,为君致烹鬺。

独使限荒鄙,委之道路旁。岁晏吐奇秀,芬芬有馀香。

疾风见松柏,众秽知蕙芳。譬彼君子质,幽沈道逾彰。

安得假神术,徙根俪长杨。辽哉计不果,我心不能忘。

21

安州张大卿挽词三首 其一

安州张大卿挽词三首 其一,宋代,范纯仁,

廉良汉循吏,清简晋名臣。五福归休日,三朝尽瘁身。

潜心穷圣典,遗德化乡人。燕翼看贤嗣,才名服搢绅。

30

宫思

作者:武衍(宋代)

宫思,宋代,武衍,

当时十五正娇妍,选入宫中二十年。

谁料只今三十五,舞鞾示蹋玉阶前。

52

水调歌头 登紫霄峰

作者:詹玉(宋代)

水调歌头 登紫霄峰,宋代,詹玉,

藜杖破晴碧,铁笛叫苍寒。

此中别有天地,初不是人间。

落魄半生诗酒,自在一襟风月,知我者庐山。

抚剑九州隘。

飞笔五湖乾。

采黄精,煮白石。

勘元关。

有时龙吟虎啸,沧海一丸丹。

俯仰百年宇宙,移换几番陵谷。

尘世只如闲。

长啸上天去,直赴紫薇班。

79

次韵李士英刘道亨过园居看菊

作者:吴宽(明代)

次韵李士英刘道亨过园居看菊,明代,吴宽,

诗人浑不厌贫家,閒就荒园看菊花。倾倒腊醅瓶未罄,品题秋色句争嘉。

残英抱节真霜杰,本草言功有日华。醉后却劳归骑晚,西风乌帽数枝斜。

17

送刘安峰方伯考满之京二首 其一

送刘安峰方伯考满之京二首 其一,明代,湛若水,

故人分辖薇垣省,能播香风十郡闻。我病山中无一事,朝朝犹解扫閒云。

98

百岁堂歌

百岁堂歌,明代,湛若水,

吾闻上古上寿万八千,中古一百六十年。而今上寿称百岁,万一有之号人瑞。

宇宙之气将无同,今何为啬古何丰。始知元气在燮理,匪但气数而已矣。

又闻上古至仁皇,可使世为仁寿乡。高明博厚乃悠久,悠久可以配无疆。

民物以之不夭折,二仪五气延三光。自馀一国及一家,积仁气象何其赊。

敛时五福保寿康,神理不亏无沴邪。崇德德茂有周公,孝仁不愧古人风。

有兄罹寇身急难,割股吁天天亦从。和药一歃母病起,感应之速如神功。

始信古传仁者寿,一旦三回介春酒。三万六千九十日,花娆劝酒鸟音奏。

人言寿域在此门,三代四代斑衣舞。贤孙肯构堂崔嵬,前人肯构后孝思。

曾孙黄门我贤友,大公之世非天遗。安得四方此寿域,民物长养同熙熙,顿令此世还黄羲。

1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