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际瞻嘉树,萧萧日有声。霜风仍见惨,岁月若为情。
有幸荣三釜,无时捧一罂。空阶摇落处,相对泪纵横。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南辕杂诗一百八章 其十五,清代,姚燮,
二鼓黄垒堡,三鼓香城村。旋风飐轮角,沙叶为蔽昏。
大河莽东注,石闸西营屯。奔蹄不受役,纵性投沄浑。
巡卒互讥盗,击柝催闭门。巷火渐稀灭,防肃及犬豚。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麟虎各山薮,于我何仇恩?
【双调】庆东原 次马致远先,元代,张可久,
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九首
烧丹灶,洗药瓢,乐清闲几个人知道。闲吹凤箫,闷拈兔毫,焉用牛刀。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门长闭,客任敲,山童不唤陈抟觉。袖中《六韬》,鬓边二毛,家里箪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杀三士,因二桃,不如五柳庄前傲。文魔贾岛,诗穷孟郊,酒困山涛。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繁华梦,贫贱交,唐尧不改巢由凋。纷纷紫袍,区区绿袍,恋恋锦绨。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诗情放,剑气豪,英雄不把穷通较。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难开眼,懒折腰,白云不应蒲轮召。解组汉朝,寻诗灞桥,策杖临皋。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依山洞,结把茅,清风两袖长舒啸。问江边老樵,访山中故交,伴云外孤鹤。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苍头哨,骢马骄,放辔头也只到长安道。说家门尽教,守虀盐慢熬,请荆布休焦。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山容瘦,木叶凋,对的窗尽是诗材料。苍烟树杪,残雪柳条,红日花梢。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
越山即事二首
庭前树,篱下菊,老渔樵相伴闲鸥鹭。听道士步虚,教稚子读书,引吟客携壶。借贺老鉴湖船,访谢傅东山去。
云轻散,月易残,女箫何成败了些风流汉。冯魁硬铲,出生紧赶,小姐先赸。今夜惜花心,明日伤春叹。
乙亥九月九日纪事诗四首 其一,清代,金朝觐,
回首流光十五年,千金一刻总徒然。当时无故谁知乐,弥月多菑更可怜。
今日乍醒前日梦,他生难必此生缘。啿嗟不幸遭阳九,惊雁离群叫暮天。
渔家傲·律应黄锺寒气苦,宋代,欧阳修,
律应黄锺寒气苦。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双鱼不食南鸿渡。把酒遣愁愁已去。风吹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一章,唐代,姚崇,
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既协翠泉光宝命,
还符白水出真人。此时舜海潜龙跃,此地尧河带马巡。
独有前池一小雁,叨承旧惠入天津。
赠何古梅学医,宋代,谢枋得,
永州何仙药最灵,神丸能溃邕州城。
广西两道再清平,百万赤子荷更生。
笙鹤一去三百年,东南忽变为腥膻。
为血为肉生灵苦,在者疮痍何日痊。
上界真人有同性,不学神仙学孔孟。
有术医国无人知,要为吾民救微命。
察脉肥瘠韩子精,论疾阴阳子产明。
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
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
好客来时入酒垆,无朋终日阅书市。
忆昔民生三皇前,下寿无疾享百年。
神人妙用不可见,本草灵素犹有传。
古云医不通三书,世上断不服其药。
如君胸中有炎黄,冷笑三书尽糟粕。
我闻上帝最好生,活人功多朝玉京。
请看岐叟至陶葛,神仙多是良医成。
东南干戈二十秋,人无贫富眉长愁。
千人幸有一人在,到处呻吟无歌讴。
遗黎若要家平康,但愿良医自天降。
不龟手药有灵时,好看良医作良相。
次韵,宋代,刘攽,
落泉无时休,泄云常自还。居然万峰秀,共此亭户间。
擘华力何壮,凿陇巧已艰。造幽非近规,会心宁愧颜。
朝扉面苍苍,夜枕听潺潺。莳以松桂丛,葱翠皆可攀。
长歌发真赏,锦绣先斓斑。座客齐起予,清玉联玦环。
夙龄慕远游,未能遍人寰。学仙理茫昧,遁俗事间关。
风波天一隅,不到三神山。终当振衣往,对境聊自閒。
念奴娇 中秋月次姚孝宁韵,宋代,张玉娘,
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粟。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楚云无迹,萧萧梦断银竹。都胜三五寻常夜,高河新泻下,雪波霜瀑。臂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燕子楼空,凤箫人远,幽恨悲黄鹄。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
古碑塔寺改律为禅乡大夫招凌云智禅师主法席规模就整侯丞用晦为赋揭章和者成轴书来索和,宋代,程公许,
智禅生峨下,稚齿希空门。落发受具戒,持钵巡诸村。
有如摩尼珠,烱然古井浑。又若大明镜,不受尘垢昏。
衰世不见理,窥天于覆盆。誓将昌祖道,特用报佛恩。
得法归燕社,闭口不复论。眷言古丛城,往事空剑痕。
谁规此浮屠,峻极压厚坤。意令五浊海,亲见两足尊。
末法裨贩盛,遗教髣髴存。破律会十方,有诏下九阍。
法席遴厥选,炉香冷复温。竖拂集龙象,催粥吼鲸鲲。
能使幽衢暝,豁开若木暾。空花眩俗眼,孰办牢脚跟。
斯道许津梁,如天柱昆崙。施金方山积,巧匠犹水奔。
请以六度法,为拔六欲根。诸君快说偈,群魔惊褫魂。
何时共峻陟,层霄疑可扪。勿谓蟹井小,可敌鲸海吞。
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 其一,宋代,韩驹,
已对丹墀眼尚生,金茎晓露逼人清。非关董相三篇切,自是重华四目明。
勇似风摧山岳势,罢如雷卷海波声。曾叨应奉宫门外,老去空惊岁籥更。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