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书法
姜宸英擅书法,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宗米芾、董其昌,书法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杨宾 《大瓢偶笔》 评曰:“西溟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使其少时即知笔法,力学至老,岂非丰劳功后一人哉?”。《频罗庵论书》言: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亦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籣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
“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频罗庵论书》
文史
姜宸英曾参与修纂《明史》,史称为文“宏博雅健,但叙事稍差”。姜宸英深谙经史之学,为文有根柢,善于通过史论阐发一些颇有意义的见解。如《楚子文论》中“自古人才难得也;用一人百人得而挠之,则功不可以成。”《二氏论》评述佛道二教源流,结尾抨击当世一些儒者,如同“舍其家千金之璧而羡人之瓦缶釜瓮以为美,然且不惜穿穴而求得之”。此外,如《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揭发科举考试的弊病;《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历数明代刑法种种弊端;《江防总论拟稿》、《海防总论拟稿》概论水域边防利害,显出作者博学多识;《五七言诗选序》论述诗体通变,明白贯通,成一家之言。
他也能诗词,如《赠陆翼王征君》、《偶题有讽》、《杂咏》等诗,〔临江仙〕《秋柳》、〔蝶恋花〕等词,或抒愁怀,或感身世,颇有寄托。
姜宸英著有《湛园未定稿》、《湛园题跋》、 《苇间诗集》、《西溟文钞》 等。另有《姜先生全集》33卷由后人编撰。
布衣修史
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康熙17年(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是有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当时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对明代的厂卫制度及刑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和翰林学士叶方霭的赏识。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御览后,康熙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海内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然而,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在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正式列为修编明史的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
交契容若
在完成《明史》的编修任务后,清廷又开始了《一统志》的编修。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是当朝首辅,权倾朝野,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八旗子弟并没有醉心于权术,却对发轫于中原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兰性德凭借其对艺术领悟的天性和聪颖绝伦的资质,在对汉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再造过程中,把明末以来已趋向颓废的词的创作,再次推向了兴盛。他在遍览了唐宋名家的词作之后,认为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他的这种审美情趣为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发个性的激情与展现才华的禀赋相结合,从而成就了他饮誉中原大地的艺术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须知道,这类词作的问世和流传,是冒有极大风险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虽渐趋稳定,但还是有不少晚明遗民打着 “反清复明”的旗帜,暗中积极活动,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许是纳兰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许是康熙忙于政务,没有空暇去过问这些文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词作在流传后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
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自16岁中进士以后,就被授予三等侍卫,不久又升迁一等。就是这么个仕途通达,灵性十足的贵胄子弟,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就有了 “向樽前,拭尽英雄泪”, “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等弃世嫉俗的作品。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莫逆之交的环境因素。
康熙24年 (1685年),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 《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挚友的突然病故,使姜宸英悲痛欲绝。一连几天,他茶饭不思,泪涕滂沱。为表示哀悼,他专门写了一篇祭文,以寄托哀思。 “我常对客欠伸,兄不余傲,知我任其真;我时谩骂无问高爵,兄不余狂知我疾恶;激论事,眼瞪舌,兄为抵掌助之叫号。”这是姜宸英与纳兰性德交往的真实写照。也可见两人友谊非同一般。为纪念这位年青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 《纳兰词》,后来一并入 《通志堂集》。
入仕罹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得中进士,并在殿试中还得了第3名,被康熙授予翰林院编修,这时,他已是一位白发皓首的七旬老翁了。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物议沸腾,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因科场案牵连,十一月丁酉(初三日),被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不久康熙得知浙江宁波考生姚观确有文才,下旨释放姜宸英,追回被充军的李蟠。康熙得知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
二十岁赴科场,七十岁钦点探花,这条路走了整整半个世纪。然而,高中探花仅二年,就因顺天乡试案被牵连,自杀狱中。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