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炯(1829年—1909年),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贵州遵义人,唐树义之子。清朝官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人。同治六年(1867年),率川军援黔,围剿何德胜黄号军,因功获迁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光绪六年(1880年),代理四川盐茶道,革除盐务弊病。光绪八年(1882年),任云南巡抚。中法战争中,因守城不利致使山西、北宁失守,被捕入狱,判处斩监候,后被赦免归乡。光绪十三年(1887年)复官,赴云南督办矿务,前后达十五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太子少保衔。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于贵阳,享年八十岁。
公益成就
修葺阳明祠
光绪三年(1877年),唐炯在四川做官。贵阳扶风山阳明祠年久失修,学者罗文彬等倡议修复。唐炯与好友丁宝桢(时任四川总督)召集川内同乡聚会,捐款襄助。丁宝桢捐银三千两,唐炯捐银二千八百余两。唐炯将银票寄往贵阳,委托罗文彬、袁思韠主其事。光绪六年(1880年),久负盛名却又废弃多年的阳明祠修葺一新。
资助刊印文集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唐炯父亲唐树义辞官归乡。期间,他允诺出资刊刻莫友芝搜集编纂的《贵州诗集传证》(后改名为《黔诗纪略》)和郑珍编辑的《遵义诗钞》(唐树义更名为《播雅》)。三人约定后不久,唐树义即赴湖北与捻军作战,并于咸丰四年(1854年)在湖北金口殉职。唐树义去世之后,其子唐炯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同治九年(1870年),唐炯寄白银五百两,给在金陵的莫友芝,作为《黔诗纪略》的刊资。一年后,莫友芝辞世,其儿子莫绳孙继承遗志,从事后续工作,并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将《黔诗纪略》付梓。同样是在唐炯的帮助下,《播雅》得以正式刊印问世。值得一提的是,郑珍晚年逃难,饥寒交迫,全靠唐炯接济。郑珍去世后,唐炯把郑珍诗歌刻为《巢经巢诗钞后集》。
实业成就
创办同济堂
唐炯善经营,光绪十四年(1888年)与士绅于德楷合资创办“贵阳同济堂药房”。
军事成就
围堵石达开
同治元年(1862年),唐炯奉命率川军“安定营”在川、黔、滇一带参加围堵石达开残部。这年四月,石达开部下由云南昭通入川,当时据官方情报,石达开只是过境入黔,不会深入四川腹地。各路将领信之,独唐炯不以为然,连夜草拟书信速告四川总督骆秉章:“石达开必走川西南彝族地区,应速遣劲旅往宁远、越嶲一线布防。”骆秉章采纳,急调重庆镇总兵唐有耕扼守大渡河。后来大渡河会战时,军情发展果如唐炯所料。
助平咸同苗乱
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奏请以唐炯率川军援黔,围剿何德胜黄号军,接着,署四川总督崇实又奏请由唐炯督办援黔军务。次年八月,经唐炯率部猛攻,黄号军占据多年的瓮安玉华山、平越(今福泉县)上大坪、开州轿顶山等全部沦陷。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咸同苗乱的平定,唐炯实可谓功不可没。为此,唐炯获迁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
早年经历
道光九年(1829年)三月,唐炯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唐炯考中举人。
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唐炯从贵阳赴湖北探望时任署理湖北按察使的父亲唐树义。此时太平军在黄州击败了湖广总督吴文镕率领的军队,正准备进攻金口,奉命驻守金口的正是唐树义。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二十二,唐炯抵达湖北金口,唐树义见到唐炯问了几句家事后,就把自己要与太平军决战的事情告诉了他,并认为“大丈夫就要像江中丞(湘军悍将江忠源)那样死。”一天后,唐树义的战船被击沉,投江殉国。
唐树义捐躯后,唐炯带着父亲的遗疏前往岳州(今岳阳)拜访曾国藩,曾国藩代其向朝廷呈交了遗疏。
军旅生涯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唐炯回到贵阳。因当地有人造反,唐炯便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在家乡组织民兵,进行防御。不久后,受巡抚、提督指派,固守省城北部,与丁宝桢、赵畏三的团练遥相呼应。十一月,曾国藩率湘军收复武昌,湖北巡抚衙门将这一消息及时告知了唐炯。唐炯闻讯后赶往湖北武昌,在王柏心、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父亲遗骸。
咸丰六年(1856年),守丧期满的唐炯,捐了一个知县,被派往四川为官。不久,唐炯又被朝廷派往四川南溪任职,当时正赶上云南贼寇李永和进攻四川,蓝朝柱响应他,攻陷了叙州,官兵们都很担心。于是唐炯训练士卒,日夜巡查,人心逐渐安定。有人被贼寇抓住后放了回来,说:“帮我告诉唐青天,我们绝不侵犯南溪的一草一木!“唐炯率领军队逼近吊黄楼后,单刀匹马入营,说明利害关系,蓝朝柱表示愿意归附。李永和改为进攻犍为,唐炯紧急救援,对垒时坚守不动,等李永和松懈了乘机攻打,李永和大败,人马狂奔,自相践踏。唐炯接着又与楚军解除了贼寇对成都的包围。
咸丰八年(1858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绵州知州,但因黑窝盗进攻郫县、彭县,军情紧急,朝廷又调他回省城成都防守。唐炯侦察后知道了黑窝盗的虚实,让上级给他八天时间就能解决此事,结果真像他说的那样解决了。后因功唐炯被提拔为夔州府知府,但他还未上任,李永和就率兵包围了绵城,唐炯命令挖掘壕沟御敌,他又亲自登上城墙防守,民众纷纷资助粮食。、唐炯在城上待了三个月,一直没有下城,誓死守卫绵城,直到援兵到来。不久,湘军和黔军在州署挑事,骆秉章弹劾罢免了唐炯。事后,唐炯仍然治理军队。
同治元年(1862年),唐炯统领安定营。正赶上石达开包围涪州,他与刘岳昭约定会师,打跑了石达开。同年夏天,石达开的部下准备进攻綦江。唐炯得报迅速前往解围,烧毁了敌人的营垒,敌人溃散,在长宁被打的大败。随后,唐炯因患病回到成都。骆秉章向唐炯询问敌人的态势,当时石达开等人退到了云南省境,声称要进入贵州,唐炯说:“石达开这是引诱我军向东走呢。他们必走川西南彝族地区,乘虚进入四川,应在宁远、越嶲一线布防警戒。”不久石达开部入侵紫地,唐炯又请求派遣唐友耕的军队扼守大渡河。石达开战败后返回大渡河西岸,可是后路却被倮夷所阻,粮尽而被迫投降,后被凌迟处死。
同治二年(1863年),朝廷任命唐炯署理四川绥定知府。上任后,他将辖区分为八路,路下设若干场,场下设若干寨,寨置寨总,实行记善恶法,每月初一唐炯按照登记的册子亲自进行判罚。他还设立了两座书院、八十多座社学。这样他治理的地方局势安定,他统辖下的县都学习他的方法。
同治三年(1864年),唐炯到陕西帮助治理营田。捻军首领张总愚进攻新丰,被唐炯打败。
同治六年(1867年),四川总督崇实命令唐炯率军进入贵州。贵州因闹匪患很贫穷,崇实先问唐炯理财策略,唐炯说:“理财不如节约,节约不如裁撤军队,裁撤军队不如救援贵州。“ 崇实同意了他的意见,就命他掌军救援贵州。结果唐炯连续连破偏刀、水上、大平、黄飘、白堡,擒拿斩杀王超凡、刘仪顺,降服了潘人杰、唐天佑,这些人都是惯匪;又攻克平越、瓮安、黄平、清平、麻哈。因功升为道员,赐号法克精阿巴图鲁。后来在进攻黔东南张秀眉时,因缺乏粮饷而擅自退军,被贵州巡抚曾璧光、四川总督吴棠弹劾,被摘去顶戴,以示惩戒。随后又被解除兵权,赴成都听候查办。
光绪四年(1878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让唐炯帮助治理盐务,不久补为建昌道。
光绪六年(1880年),代理盐茶道,在呈文上陈述了六件善后事:发盐引必须先新后旧;征收盐税必须先征后引;收发盐引,责成盐道;改代引张,责成州县;缴残就严格限定日期;办公就优厚供给费用。“议定实行后,一百多年以来盐引项目混淆、款项纠缠不清等弊端,都全部革除,具体内容都写在《盐法志》中。
战败获罪
光绪八年(1882年),张之洞、张佩纶先后上奏,推荐唐炯堪当军事重任,于是朝廷提拔唐炯为云南布政使。唐炯率领川军一千人驻扎关外,云南军全部归其调度。唐炯处理公务,裁撤役夫与车马,治理厂务,归并厘卡,清理田粮,百姓困苦稍微缓解。法国人侵夺中国属国越南,唐炯被命令去开化防守。在军前唐炯被任命为巡抚,结果却误听手下将领说法国与朝廷议和,赶快回省履任。结果在法军的进攻下,山西、北宁先后失守。皇上知道后大怒,将唐炯革职逮捕审问,刑部定罪斩监候。一段时间后,皇上的怒意得到了疏解,唐炯经过三次秋审,被赦免回家。左宗棠将他的政绩向朝廷陈述,朝廷命令唐炯戍守云南,作为岑毓英的下属。
督办矿务
光绪十三年(1887年),朝廷赏赐唐炯巡抚衔,命他督办云南矿务,和日本矿师亲自视察昭通、东川、威宁的各铜铅厂,上奏疏陈述要求改变规定,又请求减免贵州的铅税,免除云南矿厂欠官府的款项以及民户拖欠的钱粮,这些都得到了批准。只是唐炯经营云南矿务十五年,一年却仅仅向京城运送了百万斤铜,因此被当时的舆论所讥讽。
病逝故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唐炯因病辞官归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唐炯太子少保衔。
宣统元年(1909年),唐炯病逝于贵阳,享年八十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