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仪简介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所作有《清芬阁集》, 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

方维仪详细介绍

方维仪(1585~1668)字仲贤,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女诗人、书画家,方大镇次女,方以智二姑母。

方维仪姐方孟式,亦工于诗书画,嫁给山东布政张秉文为妻,后清兵南侵,张秉文守济南城,战死,孟式投池而死。有《纫兰阁集》和《纫兰阁诗集》传世。方维仪堂妹方维则,也年轻守寡,著有《抚松阁集》。因方氏三姐妹都为国为家守节,后人称为“方氏三节”,而其中以方维仪成就最高。

明代著名学者。方维仪是大理卿方大镇之女,十七岁时与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妇吴令仪一起,“以文史代织经”,共同教养侄儿方以智,俨如诲人不倦的家庭教师,方以智(字密之)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方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尝取古今女子之作,编为《宫闺诗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而且她“酷精禅藻,文史宏赡,兼工诗、画。白描大士,不亚李公麟。”著有《楚江吟》、《归来叹》等,汇为《清芬阁集》七卷。其诗作一洗铅华,归于质直。《龙眠风雅》录诗八十首,《明诗综》录诗六首,《桐旧集》录诗二十二首,《明诗别裁》录诗三首,《御选明诗》录诗十首,《正始集》录一首。

出生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亲方大镇,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幼承家学,“文史宏瞻,兼工诗画”。年十七嫁同乡姚孙棨为妻,夫患绝症,不久病逝,丈夫死后,维仪生下遗腹女,不足一岁,又遭殇殂。关于她的凄凉身世,她有一篇《未亡人微生述》,写得呼天抢地、如诉如泣:“余年十七归夫子,夫子善病已六年……明年五月,夫子疾发……至九月大渐,伤痛呼天……遗腹存身,未敢殉死;不意生女,抚九月而又殂。天乎!天乎!一脉不留,形单何倚?”

维仪年纪轻轻丧夫丧女,遂回娘家,守志“清芬阁”,孤身伴影,潜心研究诗画。堂妹方维则十六孀居,两人过往甚密,切磋诗画艺法;胞弟方孔炤妻吴令仪及其姐吴令则,与维仪大姐方孟式皆好诗画,五姐妹常聚“清芬阁”,吟诗作画,推敲唱和。维仪的诗风细腻缠绵,平俗易懂,维则、令仪敬佩而推为师。

吴令仪早逝后,孔炤官任湖广,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落在维仪身上,她日日细心指点,督促课读,并以气节来鼓励以智。方以智后成文化宗师、科学名流,是与姑母维仪苦心教育分不开的。《桐城方氏诗辑》中载:方维仪“教其侄以智,俨如人师。”方以智自己则这样描述:“智十二丧母,为姑所托。《礼记》、《离骚》,皆姑授也。”

维仪精心研读文史,辑录古今女子诗作,编著《宫闱诗史》一部,另著《清芬阁诗集》七卷,均为珍贵的名媛史料和佳咏。方以智为其《清芬阁集》题跋时感叹:“嗟夫!女子能著书若吾姑母者,岂非大丈夫哉!”维仪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时人争相收藏。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称为“妙品”。吴询《题清芬阁白描大士图》诗有句赞云:“墨花寒卷秋潮空,毫端轻染春云笑。”

方维仪17岁守寡,至84岁寿终,死后专祠奉祀,祠中匾曰:“今之大家”。

身世

方维仪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结婚时,姚孙棨已经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亲自“扶起居,倍汤药,挥蚊蝇,据痰唾,左右周旋”,头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个遗腹女,才抚养了九个月便天折了。她在《未亡人微生述》中磋叹说:“万物有托,余独无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气力日益微。”这种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诗中也有反映。《死别离》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中写道:“昔阅生别离,不言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悲戚的氛围,感伤的色彩,浓重地笼罩其上,读来使人不禁心酸。据方孟式说,方维仪的“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表现伤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随成随弃,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许多借助画笔或针绣的女画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静,清代赵昭等人)一样,以虔诚之心绘制带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教义的观音、罗汉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绘画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吴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绘画作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观音图》、《蕉行罗汉图》外,还有安徽省博物馆藏的《罗汉图》、《大力像图》,辽宁抚顺博物馆藏的《罗汉图》等,总共不过十余件。

出身官宦世家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镇,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馏,都博学有文才。方维仪生长在这样—个文化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里,自幼耳濡目染,诗文书画多有涉猎,加上她本人的天资与学力,后来便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婚后守寡仍勤奋撰著成就一生

方维仪17岁时与同里青年姚孙棨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个遗腹女,相继夭折。于是,她只好独自回归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阁”。方维仪寡居娘家后,生活境况已不复能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相比。在复杂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抚育,善待同辈和仆从,以和谐各方面的关系。尽管所为极难,但在操持家计之暇,她总是坚持诵读经史,苦钻学问,吟诗作文,并以此影响家人。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将维仪绊倒。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决定了维仪对生活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博览群书,勤奋撰著,走了一条与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学识

由于方维仪学识高深又和蔼可亲,因而深受人们敬重。同辈兄弟姊妹及侄辈们都对她心悦诚服,以师礼相待。清芬阁简直成了一所学堂,方维仪便俨然成为清芬阁的女师。她的弟媳吴令仪受学于消芬阁,书法诗文都大有长进。吴令仪30而逝,方维仪为她手订《秋佩居遗稿》,使之传世。方维仪还亲自抚育侄儿侄女,谆谆教诲,关怀备至。后来,侄女方子耀成了书画俱佳的才女,其书画作品深得方维仪技法。侄儿方以智能够成为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提并论的大学问家,更与方维仪对他的早期教育及影响分不开。

时代气质

方维仪生活的时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关后的野蛮烧杀,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文学艺术家特有的锐敏与丰富情感,使方维仪对现实生活有着更强烈的感受。她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惨酷的社会现实,时时激起她对乱世的怨恨和对故国的怀念。她将忧国忧民的种种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艺超群,但并不以此自显,诗文从不轻易示人,“离忧怨痛之词,草成多焚弃之”(方孟式《清芬阁集序》)。传世的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闻寇》。

方维仪博学才高,不仅学贯经史,而且工诗文,善书画。据《明史·艺文志》及清人王士禄《然脂集》著录,维仪所著曾有《清芬阁集》8卷、《楚江吟》1卷、《宫闺诗评》1卷、《尼说七惑》1卷以及《官闺诗史》、《官闺文史》、《归来叹》、《闺范》等集行世。这些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札记、论文等多种文体,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以及女性哲学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们只能从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窥见其诗文风貌之一斑。

方维仪一生执着追求文学、艺术,70余岁高龄时,仍坚持提笔写字作画。她的书法深得卫夫人笔风,绘画则最擅长白描。清人冯金伯《国朝画识》中,把维仪的白描大士列为妙品,认为“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维仪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为女界“名士”。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