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
天子请客
陈尧叟为枢密院长官时,有一天将日落时,忽然有宦官传宣陈尧叟召见。陈尧叟入皇城右掖门后,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宫城内。弯弯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时见有帘幕灯烛,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然后来到一座小殿前,有两个雕花的栏杆,已有几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着竹帘,点燃的蜡烛也不过十几支。相继来到的共有七人,掌礼仪的宦官于是奏称“班齐”,当时有陈尧叟、丁谓、杜镐等七人,杜镐当时还只是馆职人员。许久,皇上的轿子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宴会准备得很丰盛,卷起帘子后,皇上令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设在宴席的东面,而设陈尧佐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宾主之位。陈尧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谕就座,陈尧叟恳切陈述自古未有君臣并排列坐的礼仪,以至于解释再三。皇上不高兴地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共享快乐。如果这样,哪还比得上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给置办的,未尝叫有关部门做什么,也不召中书辅臣参加。以卿等都是担当机密职事和文馆职任的,侍从之臣没什么嫌疑,权且想促膝坐坐,说说笑笑,不必再多推辞。”陈尧叟等都要趋下台阶称谢,皇上急忙制止,说:“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尧叟等惶悚战栗,正襟危坐,皇上笑语极欢畅。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间各给放了两个红锦囊,置于诸臣之前,都是大珠宝。皇上说:“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中外康乐富足,恨不得与卿等每天晚上都聚会。太平世道难遇,这点东西就算赞助你们宴集游乐的费用。”诸臣欲起立称谢,皇上说:“且坐,过会儿还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赐予,全是美金重宝。宴会结束,已到了四更天,当时人称这次是“天子请客”。
家族迁徙
陈尧叟祖籍北方,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其先祖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王建(前蜀高祖)入川,翔被用为从事,在王建左右。为王建陈述迁顺的利弊(劝王建不称帝)而违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县令。后来陈翔弃官居西水。
陈尧叟之父为陈省华。陈省华初入仕途,即为后蜀西水县尉。宋灭后蜀后,陈省华授官陇城主薄,又迁栎阳令。
满门风华
陈尧叟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其父教子严而有方,于端拱二年(989年)即中状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皇上垂询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太宗很是高兴,问左右的大臣:“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王沔回答说:“他是楼烦县(也称娄烦,在今山西境内)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陛见,觉得陈省华是个人才,就委任陈省华做了太子中允(太子属官,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官阶为五品)。次年四月,太宗皇帝又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并赐给两人绯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着绯色官服)以示恩宠。父子同日升任同样的官职,受同样的赏赐,实属旷代殊荣,千余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陈尧叟的弟弟陈尧佐比陈尧叟还早一年入仕,经历丰富,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太师等重要职务。另一个弟弟陈尧咨也高中状元,虽然学术、政绩不及陈尧叟,但擅长军事,后官至天雄军节度使。在当时,兄弟高中状元之例少之又少。对此,宋人刘斧曾在《青琐高议》中称“圣(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为官为民
陈尧叟便在当地掀起浩大的植树运动,还教人们凿井取饮用水。几年后,广西大片的荒山都变绿了,各地都凿建了水井,这样既改善了气候,又保持了水土;而人们饮用井水,也减少了疾病。
为了减轻百姓劳作、行走之苦,陈尧叟还命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凉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和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
还在陈尧叟离京赴广西上任时,同僚宋湜曾作一首《送陈尧叟赴广西漕》相送:“怜君将命拜新恩,送别都门亦断魂。雨歇佳林秋更暖,瘴连梅岭日多昏。”可见当时的广西一带被认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而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迷信风俗浓厚,加上严重缺医少药,因此巫医盛行,人们生病之后,往往把救灾避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多去求神问卜,而不是用药物治疗。
陈尧叟以医学为武器,与巫医的欺诈和百姓的愚昧作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发出布告,大力向百姓宣传信巫不信医的危害,告诉百姓生病求巫乃愚昧无知的表现,同时批驳、揭露巫医的欺诈行为,取缔巫医在民间的一切活动。二是大力倡导、推广医药,深入民间收集常见病的中药验方,编成《集验方》,请匠人刻碑立于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录推广。《宋史·陈尧叟传》载:“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三是由官府出钱,招募郎中,配制汤药,低价或者免费向贫困家庭提供医药救助。四是积极培养地方医学人才,缓解本土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
经过陈尧叟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批驳,百姓提高了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知道有病要用药物疗疾,不能相信巫医,许多人因此得救了。同科进士杨侃写下《送陈尧叟》一诗,赞叹他的这一善举,诗云:“马困炎天蛮岭路,棹冲秋雾瘴江流。辛勤为国亲求病,百越中无不治州。”
陈尧叟还在广西推广种植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很多,劈成细丝,可以做绳子,又可织夏布)。 宋真宗咸平初,朝廷诏令诸路官员督促百姓种植桑枣,各州、县纷纷响应。陈尧叟根据广西石山多的自然条件,鼓励百姓种植苎麻。
陈尧叟上奏朝廷说,苎麻十年一种,一年三收,可用来纺纱织布。过去这里的夏布售价很低,因此老百姓织的多,拿到市场卖的少,经济也很困难。考虑到布帛是国家紧缺的军需物资,应倡导百姓大量纺织,再用钱、盐折合收买。希望朝廷准许当地百姓以所种苎麻,抵折桑枣之数。这样布帛得以上供,钱币货物可以下流,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都可以得到较大利益。 真宗皇帝同意了陈尧叟的意见,这样,本来产于北方的苎麻,开始在南方推广开来。
稳定边境
琼州(今海南岛)的公用粮食是广西南面几州接济,并由广西派兵输送,因士兵不习水性,多次出现覆船死人的情况。陈尧叟到任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经调查后,选正对琼州的递角场为点,令雷、化、高、太平等四州的租米输集于场,因这四州与场接近,又有水路相通。然后叫琼州遣蜓兵(是善操舟楫的水上民族组成)具舟自取,使给和取的都感到方便。再就是与广西接壤的交州是黎桓统治的地方。交州在今越南东北部,五代时称静海军节度使,993年又封为交趾郡王。加封前后的具体工作都由广西地方官做,广南西路的地方长官就借机勒索黎桓,一次就是数千缗钱。黎桓为了筹积这笔钱财,刑逼辖区人民,出现许多断手断足的情况。陈尧叟到广西,朝廷要加封黎桓为国信使,这又是交州人民的一场灾难。陈尧叟知情后,奏请朝命,召来桓子,给以封赏,却其私赠。这既是改变恶习,又给交州人民减少了痛苦。黎桓统治的交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是海盗的出没之路,这些海盗又多以交州为入寇广西的屯集地;而交州的亡命者又多前来广西藏匿。陈尧叟则捕获亡命,送回交州。黎桓为了报谢陈尧叟,也捕绝海盗,使边境安宁,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陈尧叟在广西政绩显著,很快被调回京城,加刑部员外郎,充任度支判官,又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再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结果减去烦冗帐21、5万余道,河北冗吏75员。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战事频繁,急需军马。真宗皇帝又命陈尧叟兼群牧制置使,在中国职官史上,陈尧叟首开制置使的先例。后因他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的任务繁重,一度免去制置使职。但因军马戎事是国之本,别人办不好,又委他兼任。陈尧叟任职期间,拟订条例,著有《监牧议》,建立了宋朝的马政。如要谈宋朝马政的规制,当首谈陈尧叟。
得享隆恩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还作歌答之。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真宗要陈尧叟书写“御制歌诗”刻石。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陈尧叟升任宰相,充枢密使。陈尧叟晚年患脚疾,行走困难,因此他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真宗皇帝没有同意。陈尧叟告假在家养病,真宗皇帝车驾亲临其府第探视。后来陈尧叟又恳切请求辞职,皇上这才同意了,让他到河阳作通判。在他出京辞行时,真宗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又让他的儿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并叫他不要下拜,还赐他坐着谈话。
天禧元年(1017年),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卒谥文忠。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