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1041)应天府人,徙居杭州馀杭,字公量。太宗端拱二年进士。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边,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还,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累擢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坐交通周怀政,出知光州,再贬和州团练副使。复为翰林学士、给事中。仁宗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坐事罢。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卒谥文肃。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等集。
盛度登第,其父喜甚,解颐而卒。齐东野语 又岐县樊纪登第,其父亦以喜脱颐,有声如破瓮。
盛文肃撰□文节神道碑,石参政急问曰:“谁撰?”盛对曰:“度撰。”满堂大笑。湘山野录
盛文肃丰肥。一日自殿前趋出,宰相在后,盛初不知。忽见,急欲趋避,行百余步,乃得直舍,隐于其间。石学士见其喘甚,问之,盛告其故。石曰:“相公问否?”盛曰:“不问。”别去十余步,乃悟,骂曰:“奴乃以我为牛。”涑水纪闻
盛文肃丰肌大腹,居马上,前如俯,后如仰,而眉目清秀。东都事略:度肌体丰大,艰起拜。有拜之者,俯伏不能兴,或至诟骂。丁晋公谓疎瘦,面如刻削,二公皆浙人也。梅学士询,好洁衣服,裛以龙麝。其在官舍,每晨起,将视事,必焚香两罏,以公服罩之,撮其袖以出。坐定徐展,浓香郁然满室。有窦元宾者名家子,为馆职,而不事修洁,衣服垢汗,经时未尝沐浴,时人为之语曰:“盛肥丁瘦,梅香窦臭。”归田录 涑水纪闻以窦元宾为孙何,余同。
盛度在翰苑日,昭陵召入草诏,文肃奏曰:“臣体不能伏地,乞赐一平面子。”至则诏已成矣。或曰:“文肃属文思迟,乞平面子,盖亦善用其短也。”曲洧旧闻
盛度以久任泣于上前,遂参知政事。王博文仿度泣,遂自龙图学士为枢密副使。时萧定基为殿中侍御史,有士人匿名以河满子嘲之。一日奏事,上曰:“闻外有河满子。”定基曰:“臣知之。”上令定基自歌于殿,既而贬之。时有语曰:“殿上一声河满子,龙图双泪落君前。”碧云騢 东轩笔录云:天圣间,章仲昌坐讼科场事,其叔郇公奏乞押归本乡,时王宗道为王邸教授最久,而殿中侍御史萧定基有人作河满子以嘲之,龙图阁直学士王博文为三司使,自以久次泣于上前,遂除枢密副使,时人志其事曰:“仲昌故国三千里,宗道深宫二十年。殿院一声河满子,龙图双泪落君前。”涑水纪闻云:章祐四年,锁厅人最盛,是时陈尧佐为宰相,韩亿为枢密副使。既而解牒出,尧佐子博古为解元,亿子孙四人皆无落者。众议喧然,作河满子以嘲之,流闻禁内,殿中侍御史萧定基时掌誊录,因奏事,上问河满子之词,定基因诵之。先是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坐言事左迁饶州,王宫待制王宗道,因奏事自陈为王府官二十年不迁,诏改除龙图阁学士。王博文言于上曰:臣老且死,不复得望两府之门。因涕下。上怜之,遂为枢副。当时轻薄者嘲之曰:“天章故国三千里,学士深宫二十年,殿院一声河满子,龙图双泪落君前。”以上三说各异,无从释别,并录之。又事实类苑引东斋记事一条,与东轩笔录略同。
盛文肃公刚蹇性傲而狷急,为内相时,孙忭方召试馆职,以文投之,文肃大怒曰:“投贽皆邪道,非公朝所尚。”呵责再三,孙惶然失措而退。比试学士院,孙夙夜忧其摈落,文肃乃题所试卷为三等上,其公正如此。青箱杂记
盛文肃知扬州时,夏有章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谓有章曰:“盛公未尝燕过客,其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为一诗以酬之。至客次,先使持诗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得复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乃往见文肃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气韵清修,谓必达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满矣。”未几,卒于京师。
绘《西域图》
北宋前期,北方契丹骚扰北宋北部边境,盛度屡次上疏议论边事。后来奉旨出使陕西,他实地勘察了边疆的地势,又参考了汉、唐以来的古地图,绘制成了《西域图》献给朝廷,又绘酒泉、张掖等五郡东南山川形势为《河西陇右图》。一次,盛度在宫中便殿向皇帝奏事时,宋真宗问起所上《西域图》一事,盛度趁机向皇帝建议说:“西域的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的东南面,自秦朝以来就开始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碣,绵延万里。历代都有地方官员层层管理和驻军把守,战时烽火相望,这是为形势所迫而采用的抵御之道。唐朝时在边境设置节度使,后以宰相兼领,但因为用人不当,虽然有河山之险而不能坚守,有甲兵之利而不能防御。现在我又重新绘制山川、道路、壁垒、区聚,取名为《河西陇右图》,以供皇上参考。”盛度的话,博得了真宗由衷的称赞,“爱卿真是位博学之士啊!”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盛度对历代边疆的防务都有研究,而且不乏真知灼见,更为可贵的是,盛度具有比较专业的地理学知识,确是位博学多才之士。
力主边防
北宋时期,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分权制,以防止将帅专权。中央禁军的力量得到空前加强,而对边疆的防务却削弱了,所以北宋一朝边患不断。盛度主张重兵镇守边境重地,可谓切中时弊。宋仁宗时,盛度又以边事十条,上书朝廷,议论得当,得到皇帝的赞赏。至于多少为朝廷所采用暂且不论,但两朝皇帝都视为股肱之臣,则是不假。
改革盐法
盛度担任给事中时,受诏与御史中丞王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也就是改革盐法。
宋代的商业繁荣,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之一。政府为了搜括更多的钱财,对盐、茶、酒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盐是人民日常必不可缺的生活资料,也是北宋政府控制最严的专卖品。北宋自统一以来,为使“天下盐利皆归县官”,特别“重私贩之禁”。食盐专卖造成流通不畅、盐价高、盐质低的恶果,人民深受其害,甚至出现河北地区“以盐比药”、江西地区“人苦淡食”的情况,政府的收入也减少。
天圣八年,有人上书:“县官禁盐,得利微而为害博,两池积盐为阜,其上生木合抱,数莫可较。宜听通商,平估以售,可以宽民力。”指出了政府禁止食盐流通得利少而为害大的弊端,两池累积的盐堆成了山,以至于上面长出了合抱粗的树木,可是食盐流通阻遏,运不出来,建议政府开放盐禁。于是宋仁宗诏见翰林学士盛度、御史中丞王随议更其制度。盛度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给皇帝上书,指出允许民间经营盐业的五大好处,“方禁商时,伐木造船辇运,兵民不胜疲劳,今去其弊,一利也;陆运既差帖头,又役车户,贫人惧役,连岁逋逃,今悉罢之,二利也;船运有沉溺之患,纲吏侵盗,杂以泥沙硝石,其味苦恶,疾生重膇,今皆得食真盐,三利也;钱币,国之货泉。欲使通流,富家多藏镪不出,民用益蹙,今岁得商人出缗钱六十余万助经费,四利也;岁减盐官、兵卒、畦夫佣作之给,五利也。”当年十月,皇帝下诏“罢三京、二十八州军榷法,听商人入钱若金银京师榷货务,受盐两池。” 盛度改革盐法,其实质就是“听商旅入钱算盐”(即“通商”),也就是允许商人将钱财或刍粟运缴京师或边地,然后在官府指定的地区取盐销售。这种办法虽然也对民间经商进行限制,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对食盐的垄断和专卖,利用了民间资本,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食盐的流通,也有利于人民的生活。此法行之一年,国家税收增加了十五万。
开宝元年(969),盛度出生于余杭瓶窑镇(今属浙江杭州)。曾祖盛珰入仕吴越国,时任钱塘令(盛氏家谱中说余杭令),因此全家徙居余杭,而今瓶窑黄山有盛姓村民20余户100余人,有家谱为证是盛氏后裔。盛度父亲盛豫在吴越王钱俶时任检校太傅,随钱俶献土出使宋朝归来,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当时人说:“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纳土归宋,这是吴越国的明智之举,而盛豫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起了安定地方促进团结的作用。
盛度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北宋端拱二年(989),26岁的盛度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北宋政坛。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时宋辽交战,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真宗询问西域地理形势,度就详细介绍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今兰州市)等五郡之东南形势,绘出《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以供备览,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累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寇准罢相后,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乾兴元年(1022)再贬和州团练副使。天圣初重又起用,复为兵部郎中,迁知筠州、知审刑院、知扬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为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受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允许商旅“入钱算盐”。寻进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仁宗召问边备之计,度陈述十条建议。景祐二年(1035)任参知政事,四年知枢密院事。后坐事,罢为尚书左丞,先后知扬州、泰州、应天府(今南京)。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最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肃。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