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1276)宋随州随县人,祖籍开封,字祥甫。淳祐元年进士。开庆初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屡败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度宗咸淳间,以督师援襄阳无功罢官,旋复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恭帝德祐元年,固守扬州,抵抗元军,加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二年,守临安,城陷,苦战拒降,后突围东入海,至泰州被俘,遇害于扬州。
早年经历
李庭芝出生的时候,在他家的屋梁上生长有灵芝,同乡里人聚集观看,以为是生男孩的吉祥之兆,于是以它作为名字。他少年时特别聪颖,每天能诵读数千个字,而其智慧知识常常出于长者、老者之上。王旻任随州知州,李庭芝当时十八岁,告诉他的各位叔、伯与父亲说:“王旻贪残而不抚恤下属,下属多有怨言,随州一定会出祸乱,请把家迁徙到德安避祸。”叔、伯与父亲勉强听他的话举家迁徙,迁后不到十天,王旻果然被他的部曲挟持着发动叛乱,随州民众死的很多。
投奔孟珙
嘉熙末年(公元1240年)长江的防务很是紧急,李庭芝不能得到乡举,以策论上书荆州的将帅孟珙,请求为国效力。孟珙善于为人相面,而且晚上又梦见车骑称李尚书来拜谒自己,第二天李庭芝到了。孟珙见他身材魁伟,回头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相过的人很多,没有像李庭芝这样的,他的名位将来一定超过我。”当时四川有军务警报,即以李庭芝暂时担任施州的建始县知县。李庭芝到后,训练农民,治理军务,选壮士参杂在官军中教其武艺。过了一年多,民众都知道如何战、如何守,善于骑马打仗,无事则带着武器耕作,兵寇到了则全部出动与其作战。夔州的将帅在他的辖区也推行这个办法。
淳祐初年(公元1241年),李庭芝才离开建始县,参加科举考试,录取为进士。担任孟珙的幕僚,主管机密、文字事宜。孟珙死后,上遗表举荐贾似道自代其职,而又向贾似道推荐李庭芝。李庭芝感恩孟珙为知己,于是扶送他的棺柩葬于兴国县,随即弃官而归故里,为孟珙服丧三年。
军功卓著
贾似道镇守京湖,李庭芝起初担任制置司参议,后来移居镇守两淮,与贾似道议设栅清河五河口,增设淮南烽火台一百二十处。接着,担任濠州知州,又在荆山设城以备淮南。都切中要害。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贾似道担任京湖宣抚使,留李庭芝暂时任扬州知州。不久,因为大兵在巴蜀一带,奏请担任峡州知州,以防守巴蜀长江出口。朝廷任命赵与訔担任淮南制置使,李应庚担任参议官。李应庚指挥两路兵驻扎南城,大暑中渴死的有几万人。蒙将李璮观察他没有谋略,攻夺涟水三城,渡过淮河攻夺南城。鄂州兵解围,李庭芝服母丧离职。朝廷议论选择驻守扬州的将帅,宋理宗说:“没有哪个比得上李庭芝。”于是夺情主管两淮制置司事。李庭芝又打败李璮的军队,杀死其将帅厉元帅,平定南城而回。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李庭芝又在乔村打败李璮,攻下东海、石圃等城邑。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李璮投降,迁徙三城的民众到通州、泰州之间。又攻破蕲县,杀死守将。
镇守扬州
李庭芝初到扬州的时候,扬州刚刚遭受水灾,房屋全被烧毁。扬州依靠盐业获得利益,而制盐亭户大多逃走,公私盐业都很萧条。李庭芝全部贷给民众所负的欠款,借钱给他们修房子,房子做成后又免除了他们所借的钱,共一年,官府民居都修好了。开凿运河四十里到金沙、余庆盐场,以节省车费运输。同时还疏浚其他运河,放免亭户负盐二百多万。产盐户民众没有车运的劳苦,又能够免除所负的盐债,逃出去的人都回来了,盐业之利迅速兴盛。起初,平山堂能鸟瞰扬州城,元兵至时,就构筑望楼在其上,摆开车弩以箭射城中。李庭芝于是修筑高大的城墙围起来,募集汴京以南的流民二万多人充实城中的人口,有诏令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校,教以《诗》、《书》,做俎豆,与士大夫们修行习射之礼。郡中发生水旱灾荒,即命令打开官库,库藏不足就以自己的私人财产来赈济灾民。扬州的民众感恩戴德,敬之如父母。刘粲从淮南进京入朝,宋理宗皇帝询问他淮南的事情,刘粲回答说:“李庭芝老成谨慎,军民相安。现在边防不感到惊惧,百事都已做好准备,都是陛下委任的人选所取得的成效。”
冤屈遭贬
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北方元兵围攻襄阳,战事紧急,夏贵入援襄阳,大败于虎尾洲;范文虎调集各路兵丁再次增援襄阳,又被打败,范文虎以轻舟小船得以逃胶,兵卒大乱,士卒掉入汉水被溺死者很多。冬天,朝廷命李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师入援襄阳。范文虎听说李庭芝到襄阳,送信给贾似道:“我率兵几万人进攻襄阳,一战即可平敌取胜,只是不要让我听命于京湖制置使,事成则功劳归功于恩相。”贾似道为此高兴,即任命范文虎担任福州观察使,其军队也由他统帅。范文虎每天带着漂亮的小妾,走马击球在军中为乐。李庭芝多次想进兵,范文虎回答说:“我派人取旨令还没回。”第二年六月,汉水泛滥,范文虎不得已才令出兵,军队还没到鹿门,中途就逃走了。李庭芝多次亲自弹劾他请代替其职,没有批准,结果,丧失了襄阳。陈宜中请诛杀范文虎,贾似道袒护他,只降了一级担任安庆府知府,而贬谪李庭芝及部将苏刘义、范友信去广南。李庭芝罢官居于京口。
苦守扬州
不多久,元兵围攻扬州,制置使印应雷暴死,即起用李庭芝担任两淮制置使。李庭芝请分淮南西路让夏贵率兵防守,而自己能专心防守淮南东路,获得批准。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筑清河口,诏令为清河军。十二月,元军攻下鄂州,宋度宗诏令天下的军队勤王,李庭芝首先派遣军队倡议从命。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天,贾似道兵败芜湖,沿长江各州的将帅或降或逃,没有一人能坚守的。李庭芝率所部军队坚守郡县城邑。李虎拿招降榜到扬州招降,李庭芝杀了李虎,焚毁了招降榜。总制张俊出战,拿着孟之缙的书来招降,李庭芝焚烧了招降书,砍下张俊等五人的脑袋示众于市。而后调苗再成在南面作战,许文德在北面作战,姜才、施忠在城中接应防守。当时,拿出黄金、丝帛、牛肉美酒宴请犒劳将士,人人为之死战。朝廷也以督府的金银犒劳士卒,令加升李庭芝参知政事。七月,以知枢密院事征辟入朝,调夏贵任扬州知州,夏贵没有到扬州,事情于是作罢。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月,元丞相伯颜进入临安,留元帅阿术驻扎镇江以遏阻淮南的军队。阿术进攻扬州久攻不下,于是筑工事长期围困扬州。冬天,城中食物吃尽,死的人满街都是。第二年二月,饥荒更加厉害,赴濠水自杀的人每天几百,路上有死人,众人都争相割他的肉吃,一会儿就完了。宋朝灭亡,谢太后与瀛国公为诏谕劝降,李庭芝登上城墙说:“我奉诏令守城,没有听说有诏谕投降的。”此后,两宫入朝,到瓜洲,又诏令李庭芝说:“近来,诏令你纳钱款,长久没有听到你的回报,难道你不知道我的意思,还是想坚持自为牢圉呢?现在我与太子都已经臣服于元,你还为谁守扬州呢?”李庭芝不回答他的话,令发箭弩射杀来使,杀毙一人,其余的人都退走了。姜才出兵想夺回两宫,未取胜,又关上城门驻守。三月,夏贵以淮南西路地降,阿术驱降兵到扬州城下让他们看,旌旗遍野,幕客中有用语言来试探李庭芝,李庭芝说:“我只有一死而已。”阿术的使者拿着诏令来招降,李庭芝打开门让他进去后,就杀了他,把诏令放在城墙上烧了。而后,得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兴祖都因为粮食耗尽而降。李庭芝还搜括民间的粮粟以供应军队,粟吃完后,又令官人出粟,粟又被吃尽,又令将校出粟,杂以牛皮、麸蛐一起吃,士兵有煮自己的儿子的肉来吃的,还每天出来苦战。
以身殉国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阿术请求赦免李庭芝焚烧诏令的罪行,要求他投降,有诏令一起送来。李庭芝也不接受。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职务召回李庭芝,李庭芝令朱焕驻守扬州,与姜才率兵七千人东进至海,到泰州,阿术率兵围剿他。朱焕以城降元,驱逐李庭芝的将士、妻子儿女到泰州城下,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李庭芝听说有变乱,跳赴莲池,因水浅而没有淹死。被抓住送到扬州,朱焕请示说:“扬州自从用兵以来,尸骨满地成堆,这都是李庭芝与姜才所造成的,不杀他们还等什么呢?”于是杀了他。死的那天,扬州的民众都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