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鏐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谗书》跋)。罗隐自己也认为是“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的(《谗书》重序)。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最后更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类似这样的光辉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对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又如讽刺小诗《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他的咏史诗《西施》一首也写得比较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论的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许多人喜欢他的《赠妓云英》一诗。《唐才子传》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才高,云英色艺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吧?每次读此诗都会感动,可能是遭遇与他们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说:“若《答云英见诮》及《题新榜》二绝,真堪为之涕落。”(《刻罗江东集序》)
传说,地仙罗隐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关于罗隐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间流传不少。
罗隐堵河
玉林有条南流江,北流有条北流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的。后来为什么又分成两条江呢?提起这南 北流向的二条江来,跟罗隐大有关系呢!
罗隐从广东来到广西,见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像条凶猛的蛟龙,从大容山顶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涨,常淹没两岸田园,冲毁村庄;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难把水汲上来浇灌庄稼。因此,沿河一带的百姓生活困苦,向来厌恶这条大河。罗隐了解到百姓这一疾苦,决心把大河堵截起来,改变它的流向,让两岸的人们过上好日子。罗隐向山神要一座石山,挑过来连夜赶路,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走了七七四十九里路,过了八八六十四个弯,终于来到大河将要入海的地方。他试探着把石山往河里一堵,觉得河水的来势凶猛,难以改变流向。于是又提起山挑着往回走,想拣个合适的地方再堵截起来。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喔喔喔”的鸡啼声,罗隐急忙将石山往河湾一塞,河水被堵截起来了,溢起来的一股继续向南流去,另一股却转往北流去了。从那时候起,这大河便分成了南流和北流的两条江。水患减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从此一天天好起来。
再说罗隐听到鸡碲,知道石山再也不能挑走了,堵在那河湾处又感到不大适当,心里很是不乐。望着夜空,他掐指算算。子时还没有到,怎么鸡就啼了?罗隐感到奇怪,就找来附近村子的社坛伯公问:“刚才是谁家的鸡啼?”社坛伯公回答:“谁家的鸡也没有啼呀!”“那是什么怪声?”罗隐追问着。社坛伯公“噗嗤”一声笑了,说:“是我学鸡啼的”。罗隐十分生气,给他尝了两个耳光,喝道:“你平日作威作福,白要百姓供奉祭,却不为村里积点功德,反而酒醉饭饱之后,阴阳怪气乱叫,几乎坏我大事。听着!从今起,村中无你食宿地,村头路尾你栖身。”
后来社坛伯公总算有了悔改,他日夜巡游村庄,为百姓驱邪扶正,保佑平安。村民念他这些积德,就在村边建了一座社坛,逢年过节供奉三牲酒醴,可始终没有给社坛伯公盖庙宇。罗隐还为社坛伯公写了一副对联:
社殿有尘风自扫
坛门无锁月来关
吃猪肉
一天傍晚,有一群村民正在闲淡吃喝,忽然见罗隐走过来,一些人怕惹祸招灾,都四散跑开了。罗隐感到奇怪,上前问一个还没有走的伯爷公:“刚才你们谈论些什么?”伯爷公说: “连年歉收,大家很久都没有吃肉了。刚才我们闲谈,想吃一顿足够的猪肉。”罗隐笑笑说: “这有什么难,你叫各位明天等着。”
伯爷公走后,罗隐走到路边拐弯的地方拉屎:偏巧县太爷打遭回府,路过转弯处见有人竟敢拉屎挡道,不禁大怒,立即喝令衙役捉住重责四十大板。罗隐争辩说:“我拉屎关你屁事,吃了再走!”衙役气得暴跳如雷,举棒就打罗隐。罗隐往旁边一蹲,衙役直扑了个空,一个趔趄,跌了个“饿狗抢屎”。罗隐见衙役啃了满嘴屎,笑道:“真没用,竟吃不完我罗隐一泡屎。”县太爷一听说是罗隐,慌忙下轿上前赔不是,点头哈腰地说:“罗隐相公,刚才我们有眼不识泰山,请别见怪,望多多包涵!”罗隐板起脸说:“限你明天送五头大肥猪到村里来,不然……”还没让罗隐说完,县太爷就抢着说下去:“哎哟,我求求你别说了,区区小事,一定照办。”
县太爷回去后,老怕罗隐会说他坏话,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送去了五头大肥猪。就这样,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美美地吃上了一顿猪肉。
酸死了
有个财主得了一个孙子还不满足,他想再要几个,以图“儿孙满堂”。为孩子办“对岁洒”的时候,财主想讨罗隐讲一句“孙多”的应验话,就三邀四请他来赴宴。这一天,财主家宾客盈门,大摆筵席。财主特地叫厨师给罗隐办一席,做了满桌的“酸菜”。什么甜酸鲤鱼、甜酸排骨、卤酸扣肉等,真是五花八门,样样关酸。财主亲自陪罗隐入席。菜上来了,财主说:“小孙周岁,承蒙各位光临,特备水酒一杯,不成敬意。请!”众宾客举杯动筷,狼吞虎咽。老财主频频劝酒,满面春风,可是罗隐却酒肉不尝。财主问:“罗相公,这几道菜难道不合你的口味?”罗隐笑而不答,财主夹了一块甜酸鲤鱼送到他面前,罗隐不便推辞,夹起来就咬了一口,就皱眉喷鼻,嘴巴吸得啧喷地响。财主忙问: “这味道是不是酸(孙)多?一众宾客还不等罗隐回答,七嘴八舌地就答到:“酸(孙)多!酸多!”财主一听这阿谀奉承的吉利话,直乐得眉开眼笑,又夹一块卤酸扣肉送到罗隐面前,满以为他吃了也说句“酸(孙)多”。谁知罗隐一咬那块卤酸扣肉,大叫道:“哎哟!酸死了!”
真怪,宴席还没有散,财主的孙子果真死了。一场庆喜的“对岁酒”,竟变成了晦气的“丧家酒”。
路铺茶
挑担赶圩的人,常在途中的路铺(茶水店)歇息喝茶水。有时候即使喝了没有烧开的茶水,也不致于坏肚子,为什么呢?传说是罗隐的“圣贤嘴’说了这样的话:“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一次,罗隐经过一个路铺,当时天气十分炎热:他走进铺内歇息,向店主人讨碗茶水解渴。店主正往灶内添柴加火,说:“茶水还没烧开呢,请等一会儿。”眼看柴草快烧完了,可水还没烧开,急得店主团团转。他东找一些,西挪一点,但始终都没有把茶水烧开。罗隐见店主急得满头大汗,又加上自己渴得很,就说:“别找柴草烧了吧!”店主说:“茶水若不烧开,过往行人喝了,岂不坏肚子?”罗隐再也忍不住口渴,用木勺往锅里舀了一大碗,荡了几下,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店主担心地说:“等一会肚子痛,你可别埋怨我。”罗隐抹了抹嘴,笑着说:“放心,路铺茶水不烧开,喝了肚子也不坏。”
说也奇怪,从此途中的路铺茶水,有时即使没烧开,过往行人喝了,也是不会坏肚子的。有些路铺的店主索性设置一桶生水,免费让过路人喝。
罗隐转世
罗隐那张“圣贤嘴”,说话灵验的事,终于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想凡间有这样的奇人,怎么得了?于是派雷公电母,风神雨神四处捉拿,一定要把罗隐杀掉。
一日,罗隐从一个村庄经过,忽然大风大雨。他指着天说:“指指风,指指雨,罗隐避在瓦窑里。”罗隐边说边走进附近的一个破瓦窑里去,风不刮了,雨也不下了。可是接着又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罗隐随口说:“好在瓦窑是我藏身之地。”他把“藏”说成“葬”,话音刚落,一声霹雳震天响,雷电把罗隐击昏了过去。不久,又是大风大雨,破瓦窑崩塌了,罗隐就这样被埋葬在窑里。
再说村里有个员外,员外家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虽年方十八,但尚未嫁人。员外把这个独生女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员外发现小姐面容消瘦,神思恍惚,请来医生给她看病。医生诊完脉悄悄对员外说:“你家小姐有喜啦!”员外慌了手脚,急忙找夫人商量。夫人责骂女儿行为不轨,小姐放声大哭。夫人又追问丫环,丫环说:“小姐一向行为正直,深闺未出,从未干过见不得人的勾当。”夫人再三扒根问底,小姐把想起来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
原来,在两个月前,有一天,小姐读书困倦,就随丫环到后花园游玩。小姐见园中柑桔满枝头,一股香味惹得口水直流。丫环拣了一只又熟又大的摘给小姐。说来也怪,吃了那只柑桔后,小姐不知不觉的就有了身孕,并常在梦中与一个书生同床共枕。
夫人听了,感到怪事就出在那棵柑桔树。她叫员外派人把树连根扒起来。那棵柑桔树的根很长,一直挖到墙外一里多的破瓦窑里,发现一具尸体。死尸还没腐烂,像一个喝了酒熟睡的人一样,满面红光。员外叫人把尸体挖起来,置了棺材,重新安葬在后花园内。
过了几个月,小姐生下了一个男孩,娇小活泼,员外和夫人见了,十分喜爱,当成小孙抚养。后来,员外打听到破瓦窑那具尸体是罗隐,而小姐又是吃了柑桔怀孕的,就给小孙取名“甘罗”。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