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
几多瞻佛者,还想用以人。
妙相夺天真,
针针巧入神。
几多瞻佛者,
还想用以人。
《题胶山寺绣佛》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蔡载。这首诗描绘了胶山寺的一尊绣佛,表达了佛像的神奇和人们对佛像的敬仰之情。
这首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胶山寺的一尊绣佛。诗中的\"妙相\"指佛像的神奇美丽,\"夺天真\"表示其超越凡俗的境界。接着,诗人用\"针针巧入神\"来形容佛像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针都能使佛像更加栩栩如生。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佛像通过每一根绣针的工艺,将人们的心灵与神圣世界连接在一起。
接下来的两句\"几多瞻佛者,还想用以人\"表达了人们对佛像的景仰和敬畏之情。\"瞻佛者\"指前来观赏佛像的人们,他们在佛像面前默默地凝视,感受佛法的力量。最后一句\"还想用以人\"则意味着人们希望通过佛像所传达的智慧和慈悲,来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将佛像的教义运用于人间。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将佛像的妙相和人们对佛像的虔诚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佛像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点明了佛法对人们的启迪和影响。这首诗词既表达了对佛像的赞美,又蕴含了对信仰和智慧的追求,展现了宋代人们对佛教的热忱和崇敬。
蔡载,字天任,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三年(一○八○)进士(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二一)。历晋陵县主簿。钦宗靖康中,李纲辟为御营司干办公事。高宗建炎中,有诏荐士,称疾不就。以寿终。事见《至顺镇江志》卷一九。今录诗五首。
和韵赵敬德杂兴四首 其四,元代,吴景奎,
客怀物意两翛然,故老相逢每问年。种菊已成霜下杰,脱巾时漉酒中贤。
门无俗吏来相过,架有残书补未全。小立芳洲采兰杜,披纷萧艾正堪怜。
尉迟杯(题卢石溪响碧琴所),宋代,尹公远,
冰弦语。在竹树、院落深深处。当年野草闲花,何许浮云飞絮。征鸿止止,纵汗漫、游人远回顾。迟琼楼、五色帘开,唤醒玄鹤飞舞。
何事梦断湖山,尚九里松声,八月潮怒。三十年余池台泪,应不为、花奴羯鼓。想天上,群仙老矣,其比似,人间更愁苦。倩画阑、留住西风,莫教愁入云去。溪翁琴皆浙音,故云。
【双调】折桂令 寿张德中时三月三日,元代,舒頔,
问仙娥何处称觞?帕递香罗,寿祝张郎。整整杯盘,低低歌舞,淡淡韶光。
想无愧乾坤俯仰,且随缘诗酒徜徉,乐意何长。人醉西池,月上东墙。
过今朝三月初三,昨夜长庚,书幌光含。狂客追欢,歌姬索笑,余子醺酣。
且莫说莺儿,试听他燕子喃南,此乐何堪!多君畅饮,容我高谈。
次韵答咏馨胜瞿,近现代,刘雄,
二三子隔不可见,斗转星移增浩叹。况值新凉入秋时,如吕安思嵇中散。
中年腰脚不如人,高卧空斋晚颒面。过眼平生似梦中,那知梦亦不可选。
时学蛮语认娵隅,兴至涂鸦污石砚。只将无益遣有涯,驽骀幸免流血汗。
闭门不恤出无车,晚食犹能当肉馔。更凭网络传消息,附书不用南飞雁。
李侯山中习枯禅,冯郎海上动频念。倾盖当时便如故,得筏诗海倘登岸。
却看联璧有光辉,附骥一讴岂可缓。
送王子文宰昭武 其二,宋代,真德秀,
荧荧匣中龙,烂烂岩下电。纷纶挥霍间,坐子百千变。
虽然事几微,易瞩亦易眩。误从快处生,理向静中现。
健决要安徐,聪明贵韬敛。潜斋有愚言,或可代箴砭。
满江红 寿张绣江,元代,张伯淳,
省闼丝纶,早传到、和羹消息。无限事、但从纲领,认教端的。
回省平生游宦处,那曾些个由人力。算知心、惟有好湖山,秋澄碧。
从此去,开寿域。缘底事,催行色。傍重阳时候,且排瑶席。
何待殷勤斟菊水,底须托兴青松柏。愿年年、浓蘸绣江波,供词笔。
出塞行五首 其一,宋代,方一夔,
南方地卑湿,北客畏蒸暑。晨行螫菵露,水宿射短矢。
秦人发谪戍,见行如弃市。今古共一方,今者不独死。
穰穰作家业,鬼妾纷驱使。鸱夷卵翼蕃,小儿半高鼻。
元精穿万化,荡荡不可恃。
善相陈君持介甫子瞻手字示予戏赠短歌,宋代,韩驹,
古来相马失之瘦,仲尼亦作丧家狗。唇红齿白痴小儿,不羞障面欺群丑。
鹤冲居士术如神,东走梁宋西峨岷。诸公蹭蹬未遇日,坐中知是非常人。
只今白发无馀产,短褐逡巡列侯馆。世人胸中无黑白,不知居士明双眼。
嗟予尘貌天所付,不须强觅封侯处。书生只倚一片心,他日相逢记裴度。
三奠子 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元代,元好问,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兴与废,两虚名。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後,尽人争。风云寤寝,鞍马生平。钟鼎上,几书生。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帝京篇,明代,卢龙云,
皇家首善枕居庸,山河孕毓环青葱。绣户朱门通十道,龙楼凤阁严九重。
簪缨漏待鹓鸾簉,戟卫营连虎豹雄。贵倖轩车流似水,豪游衣马气如虹。
玉帛群方俱萃止,赆琛无远不同风。昔时天子日临御,将相安危深眷注。
宵衣咫尺近重瞳,便殿从容亲谠语。自从回禄稍为灾,将作频烦忧爰处。
两宫虽幸觏重新,三殿才闻工乍举。大内深居静有常,天上人间渺莫睹。
迩来况复多妖氛,去年暑雨溢城闉。至今食玉兼炊桂,在处釜鱼与甑尘。
闾阎生理日消索,今昔人心异笑嚬。主计帷中难借箸,司马门前惧脱巾。
庙算由来因圣主,国是兼之藉大臣。坐看调燮先宁迩,四海同归万历春。
寄酬阳信董光禄二首 其一,明代,赵完璧,
燕山鸿雁惜离群,二十馀年杳未闻。绿野可能敦夙好,凤城长忆醉宵分。
沧溟迢递劳春梦,岭树苍茫送暮云。白发巳衰空桂结,琼枝何以慰清芬。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