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
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远语法,客去更安禅。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
投道一位老师兰若宿,太白山上的公子,在高顶上吹着风,升起青烟。梵音从山间流淌,花朵雨只落在一座峰上。他的足迹是无心留下的,名声是因为他创立教诲传扬开来。鸟儿远道而来交流佛法,客人离去更安于修行。白昼踏过松树的小路,黄昏投身兰若寺的边缘。洞房隐藏在茂密的竹林中,清夜中可以听到远处的泉水声。从前曾在云霞之中,如今成了枕头前的床铺。并不只是暂时留宿,而是用尽一生去服侍佛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作者用唐代时期佛教常用的高山寺庙“兰若寺”作为诗歌背景,描绘了一个公子在山上修行的情景。他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这位公子隐居修道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超凡脱俗和内心宁静的境界。
王维以一种平和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赞美了佛教所传扬的智慧和平静。通过描绘山上的景色花雨等自然元素,与公子在其中的修行生活相结合,使整首诗浸透着宁静和超凡的氛围。这首诗的写法平实而细腻,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沉静和冥想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与推崇。同时,通过描述客人离去后更安于修行的情景,也体现出作者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渴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整首诗透露着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愫,表现出唐代文人崇尚的士人意态。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嘉靖乙酉八月晦曰予卧疴山堂木槿一株白花千叶移植盆中与表弟顾世安文学姚时望孙则夫把酒赏之为赋近体一首,明代,陆深,
曾闻郑女咏同车,更爱丰标淡有华。欲傍苔莓横野渡,似将铅粉斗朝霞。
品题从此添高价,物色仍烦筑短沙。漫道春来李能白,秋风一种玉无瑕。
摸鱼儿 遗山乐府上附,唐代,李治,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冯谁说兴。欢鸟道长空,龙艘古渡。马耳泪如雨。
北岳,宋代,韩琦,
四海尊方岳,常推朔镇雄。阳为中夏胜,阴与北胡穷。
孕秀贤豪出,宣灵造化通。斗乘天位正,乾发帝基隆。
盛畜严凝气,横障广莫风。举头瞻峻极,危坐压崆峒。
殖物资坤德,栖真固坎宫。星躔函毕昴,祀典轶王公。
俗仰良材富,年随喜泽丰。左肱挥渤澥,右股跨獯戎。
地险祠庭革,时平戍垒空。岚光朝扑黛,宝色夜舒虹。
有药皆奇种,无花不异丛。层巅健雕鹗,怪穴老罴熊。
肆觐仪虽阔,斯民望未充。何时清大漠,封牒纪宸功。
游渶川石桥,宋代,范纯仁,
英山富泉石,翠岩映清涟。近可杖屦及,寂无市井喧。
良辰惜虚过,幽寻忍空还。幸接鸿雁序,愧在骅骝前。
一径入岚霭,遍野皆兰荃。洗耳慕颍曲,散发非伊川。
芳意动宿楚,暖脉通幽泉。遥源发何所,积流浩成渊。
断岸矗苍壁,澄瀛印晴天。人稀石有彴,村远鱼无筌。
初开腊瓮酒,乍减春衣绵。风光入雩咏,暄和临禁烟。
柔莎当茵席,轻漪泛觥船。天日正清润,水云共澄鲜。
灵苗恣采撷,古迹皆穷研。高会屏纷杂,野具无荤膻。
繁英落如糁,幽禽语如弦。嫩香小杏肥,深碧新荷圆。
游鯈忽上下,戏蝶时翩翾。芳树荫坐钓,平石醒醉眠。
共得真隐趣,勿为豪华传。满目是图画,在处皆潺湲。
春风拂归袂,暮景生吟鞭。恨不见山月,月晓山南边。
拟古十九首 其十,宋代,朱晞颜,
迢迢牵牛星,远阻天之河。煌煌天帝孙,终岁弄飞梭。
星渚鹊代桥,环佩鸣相磨。欢游一何短,方驾回羲和。
依旧天一隅,澄汉生微波。空馀机杼繁,不识离绪多。
永遇乐 其二,宋代,刘辰翁,
灯舫华星,崖山碇口,官军围处。璧月辉圆,银花焰短,春事遽如许。
麟洲清浅,鳌山流播,愁似汨罗夜雨。还知道,良辰美景,当时邺下仙侣。
而今无奈,元正元夕,把似月朝十五。小庙看灯,团街转鼓,总似添恻楚。
传柑袖冷,吹藜漏尽,又见岁来岁去。空犹记,弓弯一句,似虞兮语。
中秋夜清坐读欧阳公正统论二首 其二,宋代,赵鼎,
露濯秋空灏气生,沉沉天宇夜空明。南楼老子兴不浅,赤壁先生梦更清。
小艇拟寻银汉路,哀砧还起玉关情。何心把酒论欢赏,细字文书对短檠。
雪霁陪诸公登滕王阁分韵得阁字,宋代,洪朋,
醉乘笋舆归,馀兴陟层阁。其前俯长江,其下压城郭。
入眼迭辉映,积雪未销铄。祲氛兹荡涤,山川一恢廓。
琼田认洲渚,璇树花丛薄。明明飞丹霞,往往翔皓鹤。
俯仰一神界,今我胡不乐。滕王已尘埃,大屋旧丹雘。
人生何自苦,兹游行已昨。吾闻水西峰,中有洞宫脚。
洪崖升天去,仙圣时间作。伊予千载裔,未鍊八琼药。
孰能相与游,更议入庐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