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十里芰荷香,稳送朝天一夜航。
前席固应思见贾,留行政不待徵黄。
悬知笔下三千字,小试囊中一二方。
自笑侯芭今白首,弹冠何敢企王阳。
湖山十里芰荷香,
稳送朝天一夜航。
前席固应思见贾,
留行政不待徵黄。
悬知笔下三千字,
小试囊中一二方。
自笑侯芭今白首,
弹冠何敢企王阳。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赵蕃进入建宁府的情景和他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头是湖山十里芰荷香,这里通过描绘芰荷香气的香浓和湖山的美景,展现了建宁府的美丽和宁静。
接着是一夜航稳送朝天。这句表达了作者乘船在湖山中一夜航行,船行稳定,直达目的地。这里的朝天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向程阁学知的目标,二是指向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下一句前席固应思见贾,留行政不待徵黄,表达了作者对前辈贾岛的思念和敬重之情。前席指的是贾岛在文坛的地位,而固应思见则是对贾岛的期待,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留行政不待徵黄意味着作者不愿受到政治的限制,不愿接受官职,而是追求自由的文学创作。
悬知笔下三千字,小试囊中一二方。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悬知指的是自己悬而未决的文学才华,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三千字是指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表明作者有着丰富的创作内容。小试囊中一二方则是在说尽管只是试探性的作品,但也能够体现作者的才华。
最后两句自笑侯芭今白首,弹冠何敢企王阳,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纪渐长的自嘲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侯芭和王阳都是古代文人,自笑侯芭今白首意味着作者自嘲自己现在年纪已经老去。弹冠何敢企王阳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巨擘的敬畏之情,不敢妄自菲薄。
通过这首诗词,赵蕃表达了对建宁府美丽景色的赞美,对贾岛的敬仰和思念,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诗词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庭中有胡桃树一株方夏为细虫食叶濯濯可念既而有萌至秋反成新绿他树憔悴此独蓊然因题三绝句 其三,明代,黄淳耀,
一番摇落一番愁,转眼须遭两度秋。不见南山霜雪干,火雷烧后似青虬。
废长行,唐代,赵抟,
紫牙镂合方如斗,二十四星衔月口。贵人迷此华筵中,运木手交如阵斗。
不算劳神运枯木,且废为官恤茕独。门前有吏嚇孤穷,欲诉门深抱冤哭。
耳厌人催坐衙早,才闻此戏身先到。理人似爱长行心,天下安平多草草。
何当化局为明镜,挂在高堂辨邪正。何当化子作笔锋,常在手中行法令。
莫令终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负天子。
青玉案·梵宫百尺同云护,唐代,李煜,
梵宫百尺同云护,
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
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
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
总是诗人误。
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其六,宋代,韩驹,
鱼游因饵得,鸟困坐黐黏。顾我今如此,空怀石井盐。
阅方史君登行状,宋代,谢翱,
九江黥王所理州,衰年仗箠作诸侯。唐人旧隐衣冠尽,归闯宫潮不得觐。
天吴舞罢尘土飞,廿载腥云寄空殡。
当年电隙岂所问,生死身名惟转瞬。睦人共说方饶州,番人作庙祠唐震。
述先德诗四十韵,明代,湛若水,
维祖奉训初,治中肇德庆。倦游憩增城,定卜甘泉境。
再传县簿君,民事亦簿领。元帅出乱季,保障六乡靖。
池鱼贷断死,先期自归命。他乡绐乞囚,完保士腰颈。
舟师厄苏寇,率义援乃竞。甘泉名义乡,获免降军令。
孤婴暂微弱,继世复蕃盛。我祖樵林公,鹡鸰五呼应。
人皆好誇靡,我独乐居静。冥栖上游庄,林塘互交映。
我师尝卧游,题诗寄高兴。上苏上游樵,下钓铁江泳。
春至理农桑,蚕熟谷亦颖。夫人自蚕缫,谷易丝绢并。
以兹广土业,土直宁优剩。孝友动里闾,行义太丘等。
自兹重乡评,世业保终竟。显考曰怡庵,高才乃雄逞。
直志靡款曲,正色奸回屏。强弱以弱强,高义畏乡井。
损己忧人忧,人众天久定。好士屡济贫,乐友侠游骋。
长洗荤血肠,日啜十瓶茗。谥妣曰贤母,四十孀居整。
贞智与慈俭,纯诚自天性。高人阳明子,碑表阐幽行。
恨公不立朝,大节唾奸佞。水也寔不肖,承德数世永。
每感尹母言,且免咸父订。妄秉圣途志,岁暮徒耿耿。
特立与群疑,独行耻孤影。年颓志不酬,挥戈倡予猛。
远道行跛鳖,渊泉汲短绠。二品蒙素飧,深夜愧私省。
恭逢圣主恩,褒封一朝并。三世连八座,祖考及予姓。
维昔世田家,迈迹自今炳。誓当报主恩,出心以为证。
哀郑丰城辞,明代,张弼,
望天未兮崷崒,霭流云兮霮䨴。跂夫君兮高标,欲乘风兮拥彗。
胡轩车兮弗来,怅我行兮莫遂。忽报书兮在傍,刺中肠兮掩泪。
白日颓兮号鸺鹠,芳菲蔫兮闻鷤䳏。循往辙兮追维,枉良才兮下位。
尹三佐兮弗迁,屯汪洋兮洒沬。局何参兮常铨,伊谁门兮谁馈。
骋骏足兮中庭,神骥悲鸣兮顿辔。挥利锋兮断齑,湛卢嗟兮徒淬。
呜呼所遭则然,嗟夫君兮何悔。亟躧履兮归来,抚故山兮松桂。
奄骑气兮上征,视素履兮弗愧。余仰止兮无穷,托空辞兮远慰。
将黄鹄兮北南,溯长风兮中愦。
览古诗十首 其六,明代,张元凯,
达节圣所贵,止足愚罔图。历观功名士,负乘摧中途。
独慕文成侯,始终与道俱。沛中殆天授,圮上非神乎。
扶汉汉已王,仇秦秦已无。白首未言迈,赤松以为徙。
于此犹人间,忍见良弓枯。晚岁招四皓,羽翼聊代吾。
出处何从容,千载称为儒。西京谁继躅,贤哉二大夫。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