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松岁古欲无根,水石秋深未有痕。
无限好山将不去,又依帆影过前村。
岭松岁古欲无根,
水石秋深未有痕。
无限好山将不去,
又依帆影过前村。
这首诗是宋代王阮创作的《洞庭题咏十一首·洞庭留别》之一。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离别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并以此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思考。诗中的\"岭松岁古欲无根\"表达了岁月的长久和山中松树的生命力,暗示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之情。\"水石秋深未有痕\"则描绘了秋天湖水的深沉和湖石的坚固,强调了洞庭湖的壮美和深邃。\"无限好山将不去\"表现了诗人对洞庭湖山景的喜爱和珍视,意味着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并希望这美好的山水永远存在。最后两句\"又依帆影过前村\",以帆影过村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暗示着他即将离开这片美景,面对别离的悲伤。
这首诗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考和对洞庭湖山水的赞美之情。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壮美和深邃,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离别的悲伤,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离别和珍惜美好的共鸣。
金门歌送苏叔大入京,明代,欧大任,
君不见金马门,交疏结绮拱朱轩。云里天垂丹凤阙,星前霞映紫微垣。
岧峣三殿当空起,日华东照明光里。双茎露掌直南山,片石虹桥临渭水。
门开宦署只罘罳,摇佩鸣珰待诏时。白虎持经决同异,柏梁受简连歌诗。
苏生珊瑚枝,少小芙蓉锷。刀布不肯赍,自谙太常学。
蛾习春弦拥蕙帷,蠹窥冬简扃芸阁。千金狐裘五丝鞭,一朝大笑长安乐。
于今西北是长安,驿楼官树向桑乾。骅骝蹀躞风鬃动,雕鹗凭淩雪羽搏。
三千奏牍金门入,深山蒿庐更簪黻。大官梁肉频被赐,尚方笔札行当给。
建章驺牙重栎新,混邪十万将来臣。汉庭莫哂酣歌客,也有东方谏猎人。
伯瞻作酒官植竹局中见索鄙句,宋代,周紫芝,
虞郎种粟秋不收,一生坎轲多穷愁。有才无命百寮底,人笑猕猴骑土牛。
蚤时脱身隐吴市,晚岁作吏分糟丘。贵人官高印如斗,君独鸡栖马如狗。
骑曹只可呼马曹,漫仕何人知漫叟。平生好竹心未阑,小分云岭青檀栾。
横窗尚恐翠露薄,得雨便作秋声寒。向来曲糵一扫尽,风月已足供蹒跚。
吾门如市心若水,箕坐不知身是官。念我平生绝韵友,相从久结无情欢。
君当下榻我亦往,风雨对眠听梦残。
【双调】殿前欢 对菊自叹可,元代,张养浩,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登会波楼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玉香逦花
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
村居
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得寿仁寿俊二子中涂家书三首 其二,宋代,杨万里,
子壮祇觉幼,子学祇觉迟。二子忽颀然,语离又作悲。
今年来官下,二子暂我随。悬知住不久,且复相从嬉。
鹤书自天降,槐花呼汝归。伯也恐我愁,愿留不忍辞。
仲也惨不释,飞鸣思及时。岂有凤将雏,雏长禁其飞。
决焉遣还家,一笑更不疑。傍人怪无泪,泪入肝与脾。
满庭芳 警世,元代,丘处机,
百尺危楼,千间峻宇,艳歌出入从容。幻身无赖,何异烛当风。旧日掀天富贵,当时耀、绝代英雄。百年后,都归甚处,一旦尽成空。诸公。闻早悟,抽身退迹,跳出樊笼。念本初一点,牢落无穷。幸遇时平岁稔,偷闲好,消息圆融。忘机处,灵波湛湛,独镇水晶宫。
舟中读子进昆仲西游集有怀其人作诗寄之并示成父弟二首 其二,宋代,赵蕃,
文士今固有,未闻居一门。松筠无异操,茧蕙若同根。
试问临风读,何如把酒论。兹行羡吾弟,弭楫向湖村。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 其一 白石压尺,宋代,李昭玘,
素质并琳琅,磨砻若截肪。动摇风莫虑,点污墨须防。
色带泉流润,声含磬韵长。愿登青玉案,时助写云章。
辛卯上提刑平寇歌,宋代,邢凯,
陈公筹策今子房,衣绣持斧征南方。亲督貔貅效深入,悉孛狗鼠无留藏。
二帅宣威既电击,群校贾勇争奋扬。束身来降三百寨,所馀一二犹陆梁。
平固恃险连百丈,僭拟官号熊与张。一朝骈首俱就缚,是谓擒贼先擒王。
捷书夜至连清昼,不闻传箭赤白囊。骎骎良民皆安堵,憧憧道路多行商。
妖氛顿扫卖刀剑,祥风初扇催耕桑。绍定四年调玉烛,薰蒸六合为金穰。
第功行封先指授,凌青溯紫将翱翔。元戎煌煌赐紫轴,裨将一一露龙光。
振旅归来神螺冈,笳鼓竞飞声洋洋。櫜弓载戢绿沈鎗,旄头星灭汉道昌。
雅宜饮至满浮觞,细柳烟笼春昼长。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