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四情

作者:曹邺(唐代)

槟榔自无柯,椰叶自无阴。

常羡庭边竹,生笋高于林。

0

诗文译文

槟榔自无柯,

椰叶自无阴。

常羡庭边竹,

生笋高于林。

诗中通过描绘槟榔和椰叶的形态,抒发了作者四情的感受,即羡慕嫉妒向往和自卑。

深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首先,作者羡慕庭院旁边的竹子,因为它常年保持着茂盛的生长状态,笋子也高于整个林木,而槟榔和椰叶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繁茂程度。这种羡慕源自于作者对竹子的欣赏和对自身能力的不足感。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作者的嫉妒之情。作者眼中的竹子是幸运的,它们可以长得那么好,而自己的槟榔和椰叶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状况。这种嫉妒情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与此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向往之情。竹子的生长状态激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竹子一样茁壮成长。

最后,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自卑感。作者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槟榔和椰叶的繁茂程度,笋子无法高出整个林木。这种自卑感使诗人产生沉思,反思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诗文简析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四情》是唐代诗人曹邺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

诗文赏析

槟榔自无柯,

椰叶自无阴。

常羡庭边竹,

生笋高于林。

诗中通过描绘槟榔和椰叶的形态,抒发了作者四情的感受,即羡慕、嫉妒、向往和自卑。

深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首先,作者羡慕庭院旁边的竹子,因为它常年保持着茂盛的生长状态,笋子也高于整个林木,而槟榔和椰叶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繁茂程度。这种羡慕源自于作者对竹子的欣赏和对自身能力的不足感。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作者的嫉妒之情。作者眼中的竹子是幸运的,它们可以长得那么好,而自己的槟榔和椰叶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状况。这种嫉妒情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与此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向往之情。竹子的生长状态激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竹子一样茁壮成长。

最后,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自卑感。作者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槟榔和椰叶的繁茂程度,笋子无法高出整个林木。这种自卑感使诗人产生沉思,反思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首诗透露出曹邺内心的矛盾和不平衡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更加丰富深邃,让人对人生态度和追求产生思考。

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州(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

其他诗经

岁除寇至和吴广文五首 其五

岁除寇至和吴广文五首 其五,明代,林大春,

谁染关山战血红,三吴壮士引雕弓。荒林虎啸风声切,野戍乌啼夜色空。

未信吟诗能退虏,翻令生子学从戎。何当挽取天河水,净洗扶桑日月东。

67

次韵试可同游法王岳寺

次韵试可同游法王岳寺,宋代,释道潜,

两山脩径尽榛芜,谩诧当年幸翠舆。空睹宸文藏宝构,不逢衲子话真如。

林深想见灵根茂,地胜宜多隐者居。凉月照人归路好,傍溪嘉树影扶疏。

26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八

隩草戊戌1654仲冬和韵 其八,清代,沈光文,

门外苍茫势,神龙且寄髯。困方嗟褐短,人岂藉泉廉。

善爱知珍鼎,需调用作盐。呈身原不惯,应合与时潜。

71

赴新安别梁侍郎

赴新安别梁侍郎,唐代,刘长卿,

新安君莫问,此路水云深。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
青山空向泪,白月岂知心。纵有馀生在,终伤老病侵。

28

从军行

作者:吴俨(明代)

从军行,明代,吴俨,

驱马出长城,天寒日色薄。四顾寂无人,黄云暗沙漠。

疆吏为予言,云中兵屡黩。近入阳和川,纵横恣杀掠。

少壮悉奔逃,老弱填沟壑。安得用韩范,惊彼心胆落。

昨闻大将军,自比卫与霍。张灯召宾御,置酒纵蒱博。

誓封狼居胥,单于

50

秦淮客思一首

秦淮客思一首,明代,黄省曾,

客馆傍朱桥,萧辰柰寂寥。柳随乡思挂,雁逐旅魂飘。

秘宇崇云复,瑶城宝月销。江帆行色动,明发待归潮。

33

沁园春(癸卯佛生翼日,将戟,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

沁园春(癸卯佛生翼日,将戟,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宋代,刘克庄,

有个头陀,形等枯株,心犹死灰。幸春山笋贱,无人争吃,夜炉芋美,与客同煨。何处_花,忽相导引,莫是天宫迎赴斋。又疑道,向毗耶城里,讲席初开。
这边尚自徘徊。笑那里纷纷早见猜。有尊神奋杵,拳粗似钵,名缁竖拂,喝猛如雷。老子无能,山僧不会,谁误檀那举请哉。山中去,便百千亿劫,休下山来。

56

松江哨遍

松江哨遍,宋代,刘学箕,

归帆征棹,相望于黄芦烟草之际。去来乎桥之左右者,若非人世,极画工之巧所莫能形容。每来维舟,未尝即去,徜徉延伫,意尽然后行。至欲作数语以状风景胜概,辞不意逮,笔随句阁,良可慨叹。已未冬,自云阳归闽。腊月望后一日,漏下二鼓,舣舟桥西,披衣登垂虹。时夜将半,雪月交辉。水天一色,顾影长啸,不知身之寄于旅。返而登舟,谓偕行者周生曰:佳哉斯景也,讵可无乐乎?于是相与破霜蟹,斫细鳞,持两螯,举大白,歌赤壁之赋。酒酣乐甚。周生请曰:今日之事,安可无一言以识之?余曰:然。遂_括坡仙之语,为哨遍一阕,词成而歌之。生笑曰:以公之才,岂不能自寓意数语,而乃缀缉古人之词章,得不为名文疵乎?余曰:不然。昔坡仙盖尝以靖节之词寄声乎此曲矣,人莫有非之者。余虽不敏,不敢自亚于昔人。然捧心效颦,不自知丑,盖有之矣。而寓于言之所乐,则虽贤不肖抑何异哉。今取其言之足以寄吾意者,而为之歌,知所以自乐耳,子何哂焉
木叶尽凋,湖色接天,雪月明江水。凌万顷、一苇纵所之。若凭虚驭风仙子。听洞箫、绵延不绝如缕,余音袅袅游丝曳。乃举酒赋诗,玉鳞霜蟹,是中风味偏美。任满头堆絮雪花飞。更月澹篷窗冻云垂。山郁苍苍,桥卧沈沈,夜鹊惊起。
噫。倚兰桨兮。我今恍惚遗身世。渔樵甘放浪,蜉蝣然、寄天地。叹富贵何时。功名浪语,人生寓乐虽情尔。知逝者如斯。盈虚如彼,则知变者如是。且物生宇宙各有司。非已有纤毫莫得之。委吾心、耳目所寄。用之而不竭,取则不吾禁,自色自声,本非有意。望东来孤鹤缟其衣。快乘之、从此仙矣。

8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作者:苏轼(宋代)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宋代,苏轼,

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

不妆艳已绝,无风香自远。

凄凉吴宫阙,红粉埋故苑。

至今微月夜,笙箫来翠巘。

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

怪君呼不归,定为花所挽。

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

32

寓规

作者:陆游(宋代)

寓规,宋代,陆游,

人生孰无疾,治疾惟欲瘳。

疾瘳药不止,乃有过剂忧。

节食戒属餍,养气常致柔。

金丹无此功,往哉勤自修。

18

丹凤吟(越调)

丹凤吟(越调),宋代,周邦彦,

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生憎暮景,倚墙临岸,杏靥夭斜,榆钱轻薄。昼永惟思傍枕,睡起无憀,残照犹在亭角。
况是别离气味,坐来但觉心绪恶。痛引浇愁酒,奈愁浓如酒,无计消铄。那堪昏暝,簌簌半檐花落。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此时此意,长怕人道著。

56

大理赵寺丞世长知益州华阳县

作者:杨亿(宋代)

大理赵寺丞世长知益州华阳县,宋代,杨亿,

帝选循良抚远民,由来百里应星辰。

征车蜀道闻猿苦,祖帐西郊落叶频。

莫为割鸡轻邑宰,应须叱驭效忠臣。

锦城自古繁华地,好与风光作主人。

3

寄徐季益四首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寄徐季益四首 其二,宋代,赵蕃,

君不减徐稚,豫章仍主人。结交非势利,此客况清真。

今日山中友,他年席上珍。玉堂如伴直,怨句不须陈。

98

赠桐城青山隐者裴材

赠桐城青山隐者裴材,宋代,郭祥正,

青山为主身为客,主人借客青山宅。白云自在千里飞,长松不换三冬碧。

藤枯谁与写作龙,龟老何年化为石。落花随水眷深源,鸣雁过江悲晚色。

家无妻子心无累,顶冒寒霜踵藏息。月明舞影聊尽欢,一点尘寰不留迹。

傥来轩冕真可嗟,朝为公卿暮遭谪。屈原贾谊尔为谁,问君何似青山客。

67

朝中措(游王沅州山亭)

作者:管鉴(宋代)

朝中措(游王沅州山亭),宋代,管鉴,

清江绕舍竹成阴。秋日共登临。地与主人俱胜,情如酒盏方深。
故园何处,时因望眼,聊寄归心。抖擞一襟凉韵,不教簿领尘侵。

24

杜鸿渐

作者:徐钧(宋代)

杜鸿渐,宋代,徐钧,

将相浮云了幻躯,髠缁何事效浮图。

灵州劝进无君父,投拂还能脱罪无。

23

赠蒋文学三首

赠蒋文学三首,宋代,俞德邻,

车声马迹任营营,芦溆襄羊境最清。万卷图书双鬓老,五湖烟浪一舟轻。

忘机已信驯鸥狎,洗耳那愁斗蚁惊。更喜瓯窭秧水足,倚风扶杖看春耕。

58

乞罢未报承延晋秦庆皆惠书

作者:李复(宋代)

乞罢未报承延晋秦庆皆惠书,宋代,李复,

东西南北阅光阴,边意萧条老境侵。

四府飞书惭过誉,数畴废壤愧初心。

倾怀敢望时情合,论事须思后计深。

髀肉久消筋力倦,但能操笔谢知音。

72

送野云孔鍊师回永嘉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送野云孔鍊师回永嘉 其一,宋代,韩淲,

野云飞过玉溪云,枉把清氛入世氛。五十三参善知识,伟哉犹说象山君。

47

酬平上人

酬平上人,宋代,刘应时,

比邻鸡犬寂无闻,烟际微风起夕曛。

肠断梅飘千树玉,眼寒麦浪一溪云。

拙於生计无如我,老矣情亲独有君。

伫立茅檐一搔首,扶春梦月与谁分。

7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