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典史五首

作者:熊禾(宋代)

我爱熙然翁,识畅度亦夷。

饰政必以儒,公余只吟诗。

利欲胶盆中,三叹斯人希。

安得公伯辈,万宇阳春熙。

0

诗文译文

我爱熙然翁,

识畅度亦夷。

饰政必以儒,

公余只吟诗。

利欲胶盆中,

三叹斯人希。

安得公伯辈,

万宇阳春熙。

诗文简析

《赠王典史五首》是宋代熊禾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王典史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清廉正直的官员和诗人境界的向往。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作者对王典史的赞美之情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和敬重。王典史在识见和心胸上都非常开阔,他的治政方式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德治国。而作者自己则专注于吟咏诗歌,将自己的才华和心思都投入到了诗词创作中。

接下来的两句“利欲胶盆中,三叹斯人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的功利之心和贪欲的批评。作者认为像王典史这样清廉正直、不为私利所动的人非常罕见,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这样的人心存感慨并表示遗憾。

最后两句“安得公伯辈,万宇阳春熙。”是作者对希望能够有更多像王典史这样的清廉官员和有诗人气质的人物的呼唤。作者希望能够有一批像王典史一样的人,在广阔的天地中,能够像阳春般温暖明媚地繁荣昌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对王典史的赞美为主线,通过对现实的批评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作者对清廉官员和有诗人气质的人物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的美好愿景。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其他诗经

风流子·结客少年场

风流子·结客少年场,宋代,康与之,

结客少年场。繁华梦,当日赏风光。红灯九街,买移花市,画楼十里,特地梅妆。醉魂荡,龙跳撝万字,鲸饮吸三江。娇随钿车,玉骢南陌,喜摇双桨,红袖横塘。天涯归期阻,衡阳雁不到,路隔三湘。难见谢娘诗好,苏小歌长。漫自惜鸾胶,朱弦何在,暗藏罗结,红绶消香。歌罢泪沾宫锦,襟袖淋浪。

76

卜算子·忆菊,效白石道人梅花八咏 其五

卜算子·忆菊,效白石道人梅花八咏 其五,清代,夏孙桐,

芦雪隐凫潭,院僻无人到。藏得秋光尔许深,百盎霜腴饱。

径任傍松荒,人自锄花老。载酒江亭过客多,应被寒葩笑。

99

娟影临榻五夜披衣寤歌待旦得五言二十韵

娟影临榻五夜披衣寤歌待旦得五言二十韵,明代,郭之奇,

就光身亦暗,岂曰照无私。飞华临绮阁,转魄下荒簃。

自从霓羽断,寒殿久凄其。寂寂天仙子,神霄那可窥。

惨淡朱颜黝,飘萧云髻黧。虽馀蕴冰质,或歉耀衢姿。

已失相怜者,谁能赏叹之。早识虚宫苦,胡然窃药驰。

不死成何事,翻为西母诒。琼楼羞蹀躞,玉镜懒孤持。

桂子空中落,丹丛轮外移。攀援人胡往,天香不忍吹。

漫怀终古意,复值清秋期。无限伤情语,将使下民知。

下民号且呶,惟解醉和嘻。而有天涯客,斗室怨羁离。

五夜通魂爽,言默破然疑。东方来晓白,人月共馀悲。

56

【仙吕】一半儿 别时容易见

【仙吕】一半儿 别时容易见,元代,宋方壶,

别时容易见时难,玉减香消衣带宽。夜深绣户犹未拴,待他还,一半儿微开

一半儿关。

37

【正宫】小梁州 别情代人作其人姓刘

【正宫】小梁州 别情代人作其人姓刘,元代,汤舜民,

晚妆楼上醉离觞,月色苍苍。来时何暮去何忙,空惆怅,无计锁鸳鸯。【幺

】残云剩雨阳台上,空赢得两袖余香。则恐怕春夜长,东风壮,桃花飘荡,何处

觅刘郎?九日渡江二首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幺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秋风江上棹孤航,烟水茫茫。白云西去雁南翔,推篷望,清思满沧浪。【幺】东

篱载酒陶元亮,等档间过了重阳。自感伤。何情况,黄花惆怅,空作去年香。扬子江阻风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维扬西望渺何之?无一个鸿鳞至,把酒问篙师。

【幺】他迎头儿便说干戈事,待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

更说甚呼燕子唤莺儿。代人寄情

花下清歌月下弹,意惹情关。颠鸾倒凤数十番,从分散,情意便阑珊。【幺

】我家私虽不比王十万,论声名索另眼儿相看。更做道姐姐奸,恁须是婆婆惯,

少甚么南来鱼雁,直不得两字问平安。上已日登姚江龙泉寺分韵得暗字

天风吹我上岩,正值春三。残红飞絮点松杉,轻摇撼,无数落青衫。【幺

】登临未了斜阳暗,借白云半榻禅龛。发笑谈,论经谶,老龙惊惮,拖雨过江南。咏雪效苏禁体作

天低风静日昏昏,一片同云。穿帘透暮舞纷纷,寒成阵,则索闭柴门。【幺

】陶学士满口誉清俊,邮亭中冻得来伤神,颠倒说老党村。诸般□,羊羔美耐,

金帐里醉醺醺。黄昏微雨净尘沙,飞尽归鸦。斜飘乱撒扑窗纱,迷鸳瓦,一色净

无瑕。【幺】棱棱衾铁萧萧塌,问羊羔那里寻他。不由人狂兴发,把扁舟驾,向

山阴直下,认不得戴逵家。太真

开元天子好奢华,太真妃选作浑家。东风吹动祸根芽,娘牵挂,没乱煞胖娃

娃。【幺】不提防变却承平卦,闹渔阳一片胡笳。辞风榻,迁鸾驾,马嵬坡下,

踏碎海棠花。丽华

临风阁内俏人儿,天生得玉骨冰姿。承欢奉喜度芳时,多才思,举笔便题诗。

【幺】谁承望擒虎将军至,拥貔貅百万雄师。惊散了玉树歌,推上云阳市。黄天

何事,流泪洒胭脂。

94

咏怀诗十三首 其六

作者:阮籍(魏晋)

咏怀诗十三首 其六,魏晋,阮籍,

玑衡运速,四节佚宣。冬日凄悕,玄云蔽天。素冰弥泽,白雪依山。

□□逝往,譬彼流川。人谁不设,贵使名全。大道夷敞,蹊径争先。

玄黄尘垢,红紫光鲜。嗟我孔父,圣懿通玄。非义之荣,忽若尘烟。

虽无灵德,愿潜于渊。

65

红林檎近 其一 双调

红林檎近 其一 双调,宋代,周邦彦,

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

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

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13

状江南。孟夏

作者:贾弇(唐代)

状江南。孟夏,唐代,贾弇,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68

秋暮书怀 其六

秋暮书怀 其六,宋代,张舜民,

再到崆峒寺,题名尚宛然。存亡如昨日,筋力想当年。

祸福归玄鸐,晨昏听杜鹃。此间无虎豹,好著养生编。

72

题暖翠亭

作者:虞集(元代)

题暖翠亭,元代,虞集,

老去惟思卧白云,一亭万竹喜初闻。波回晓日鸳鸯并,沙散晴烟翡翠分。

把钓左泉归卫女,乘舟北渚望湘君。谁能独采薇盈袖,却道高寒思不群。

4

早夏 其二

作者:韩琦(宋代)

早夏 其二,宋代,韩琦,

暑初天未热,观阁进轻凉。果熟愁枝重,荷生觉渚香。

78

题税轩新筑送青亭四首 其二

作者:张矩(宋代)

题税轩新筑送青亭四首 其二,宋代,张矩,

日抱吟情到此亭,捲帘孤坐看云生。诗怀恰与云相似,一点悠然度太清。

38

帙成戏作此自讥

作者:王履(明代)

帙成戏作此自讥,明代,王履,

为图为记复为诗,毕戈罝罘也是痴。

何似酒徒浑烂醉,不知天地与吾谁。

56

谢昌甫芋药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谢昌甫芋药 其一,宋代,韩淲,

山翁不管膏粱味,道士常从芝朮餐。想见散庵高洁地,竹垆深火对瓢箪。

53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三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三,宋代,程公许,

宿嗜本幽閒,世途倦驰骋。迫兹门户托,强把冠佩整。

招手误一来,麾退谅予警。宽恩假郡寄,静俟亦天幸。

橐空归无家,旅泊仰微廪。如闻烂柯谷,宛似飞仙境。

苦饥问豹胎,留渴须远井。天将厚所畀,吾宁不少忍。

睡起一欠伸,篆烟凝昼永。

85

春日杂咏二首 其二

春日杂咏二首 其二,元代,吴师道,

怒雹时闻落,惊雷夜转多。摧花亦太甚,裂树欲如何。

幸不关调燮,犹应废啸歌。明朝好风日,一舸弄春波。

67

新曲米酒歌

新曲米酒歌,元代,蒲道源,

骄阳行空势方烈,刈麦农夫宁惮热。天旋雷动飞玉尘,雾渤云蒸成曲糵。

麦秋方罢还插秧,䆉稏西风千顷黄。腰镰肩担行相逐,共趁晴色催登场。

碓舂糠秕光如雪,汲泉淅米令清洁。炊糜糁曲同糅和,元气絪缊未分裂。

瓮中小沸微有声,鱼沫吐尽秋江清。脱巾且漉仍且饮,陶然自觉春风生。

君不见渊明有田惟种秫,醉里作诗聊自述。又不见豳风十月穫稻忙,春酒介寿俱徜徉。

但愿年年遇丰稔,更须三万六千场。

60

天净沙 其一 梅梢月

天净沙 其一 梅梢月,元代,张弘范,

黄昏低映梅枝。照人两处相思。那是愁肠断时。弯弯何似,浑如弓样眉儿。

94

席上赋老松怪柏图

作者:李材(元代)

席上赋老松怪柏图,元代,李材,

仙人解衣般礡裸,造化惨澹秋毫端。枝柯千尺入层汉,笙籁万壑鸣惊湍。

堂中日月不可老,壁上雷雨何当乾。我来醉卧北窗下,梦跨黄鹄天风寒。

60

示老马十首 其三

示老马十首 其三,明代,释函可,

城边有路荆榛满,山上无尘虎豹多。健步纵留何可骋,不如随意选陂陁。

3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