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时人为杨惠之语》是一首唐代的诗词,作者佚名。这首诗词描绘了道子的绘画和惠之的雕塑,以及他们通过精湛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僧繇神笔的赞誉。
这首
诗词的中心内容是道子的绘画和惠之的雕塑。道子和惠之都是以技艺超群而著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达到了神笔的境界。诗中提到他们夺得了僧繇神笔的路,这暗示着他们的才华和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认可。
诗词中没有明确描写道子和惠之的具体作品,而是通过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杰出才华和艺术成就。这样的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感受道子和惠之的作品的美。
整首诗词给人一种高雅、神秘的感觉。它展示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以及艺术家通过才华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都很精练,给人以美感和启发,让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创造力产生共鸣。
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原诗词的内容,但通过对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词所传递的艺术魅力和对艺术家才华的赞美。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水龙吟,宋代,佚名,
洞天景色常春,嫩红浅白开轻萼。琼筵镇起,金炉烟重,香凝锦幄。
窈窕神仙,妙呈歌舞,攀花相约。彩云月转,朱丝网徐在,语笑抛球乐。
绣袂风翻凤举,转星眸、柳腰柔弱。头筹得胜,欢声近地,光容约。
满座佳宾,喜听仙乐,交传觥爵。龙吟欲罢,彩云摇曳,相将归去寥廓。
中秋夜见月而复蚀慨然而作,近现代,石维岩,
纤云四卷虚秋涛,一轮飞山山不高。山城寥寂鼓吹绝,满眼江湖归心舠。
平生羁旅适节物,何与邦国分丝毫。袁渚庾楼但陈迹,我每踌躇首为搔。
异代清谈召夷祸,后来排媢亦相遭。未是陆沉皆尔汝,坐令漂泊到吾曹。
况复世难迫旦暮,九州万国悬旂旄。覆翻云雨无不可,猥肯亮话争时髦。
今宵何事还投醪,琼京玉宇埋蓬蒿。夸蛾负山帝所挠,羿弓刚斧无由操。
请我将军莫自牢,俄顷洛兵著白袍。苍水使磨莹赤绦,龙伯人连钓金鳌。
赤龙黑鸟纷腾逃,刳划暇蟆薰天臊。收拾星河光破碎,重辉层巅百仞濠。
老夫东野寒虫号,化为太白峨眉豪。不作玉川来下涕,不用昌黎讥贪饕。
嗟哉言诞而心劳。
恭和吟樵老兄观察留别士民之作未步韵 其一,清代,郑清寰,
狂飙坌起满城沙,秋冷萧萧未代瓜。万里驱驰忧乱世,一年羁绊忘携家。
罗胸妙策皆成竹,老眼观兵总不花。民解倒悬才得去,攀辕犹恋使君车。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明代,王宠,
江汉朝百灵,绛节集鄢郢。
兴园奠其阳,虹霓熠光景。
象设开天庭,环卫森五岭。
斋房产灵芝,玉醴出金井。
神游驾虚无,剑舄存遗影。
洒扫祠官虔,匕鬯皇情耿。
太常典秩宗,精白一心秉。
龙颜授玉册,殿上亲祗领。
玄端佩冲牙,陟降瑶坛静。
风清灵旗翻,天赤御气冏。
宗禋日辉光,松柏载崇整。
山河扶栋梁,虎旅肃藩屏。
还轺告成命,弭节为俄顷。
备闻古夔龙,密布金华省。
仿佛弘治风,廷论多骨鲠。
我辈饱藜羹,散发从箕颍。
【双调】行香子 知足,元代,秦竹村,
壮岁乡闾,养志闲居,二十年窗下工夫。高探月窟,平步云衢。一张琴,三
尺剑,五车书。
【庆宣和】引个奚童跨蹇驴,竟至皇都。只道功名掌中物,笑取,笑取。
【锦上花】高引茅庐,无人枉顾。不遇知音,难求荐举。慷慨悲歌,空敲唾
壶。落魄无成,新丰逆旅。
【幺】古今千百年,际会几人遇?试把前贤,从头细数:应聘文王,渭滨渔
夫,梦感高宗,商岩版筑。
【清江引】蹭蹬几年无用处,枉被儒冠误。改业簿书丛,倒得官人做,元龙
近来豪气无。
【碧玉箫】今我何如?对镜嗟吁。岁月催促,霜染半头颅。老矣夫,终焉计
尚疏。南山敝庐,收拾园圃,安排隐居,效靖节先生归去。
【鸳鸯歇指煞】前程只有前程路,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来由谩苦,千丈剑门
关,一线连云栈,万里凌霄渡。争一阶官职高,攒几贯家私富。手搭在心头窨附:
二顷负郭田,对山三架屋,绕院千竿竹。充饥煮蕨薇,遇冷添细纟由絮,便是我
生平所欲。世事尽无休,人生要知足。
圣皇篇,魏晋,曹植,
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
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
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
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
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
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
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
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
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
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
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
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
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
无功荷厚德。
思一効筋力。
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
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
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
韡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
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
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
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
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徘徊。
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
何况骨肉情。
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宋代,陆游,
身世今如一老僧,病馀残发雪鬅鬙。湖桑埭下渔舟雨,道树山前野店灯。
涧水潺湲供洗钵,松风萧飒入行縢。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
人日次韵高寒贺杨公启宇华诞,近现代,刘雄,
归卧林泉濩落身,鲁连原不齿苏秦。已辜鬼谷安邦术,来作神州袖手人。
说部沧桑留野史,诗坛旗鼓见云鳞。且凭觞咏永今夕,日月双丸从转轮。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