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四咏·栀子

作者:杜甫(唐代)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0

诗文译文

大致为

栀子与其他木类相比,在人间并不常见。

它的颜色对于人体来说有益,

但过量食用会伤害到道德。

红色栀子因风霜而实,

青色栀子因雨露而健康。

然而,对于无情的自然来说,

栀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能映照在江波上。

整首诗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描绘了栀子的美丽和价值,并通过对栀子与人生及道德的关系的思考,展示了杜甫深厚的哲学素养。杜甫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感悟。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于人自然和道德关系的关注,同时也暗示着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呼吁。

诗文简析

《江头四咏·栀子》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该诗赞颂了栀子的美丽和价值,并借此探讨了人生和道德的关系。

诗中,杜甫将栀子与其他树木相比较,认为栀子在人间虽然不常见,但其外形美丽,且具有药用价值。杜甫将栀子与道德相联系,认为栀子虽然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过多的食用会伤害到人的道德修养。红色的栀子因风霜的作用而丰实,而青色的栀子则因为雨露的滋润而健康。然而,杜甫提醒人们,对于无情的自然界来说,栀子虽然美丽,但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能映照在江水上,与江波相互映衬。

这首诗的

诗文赏析

栀子与其他木类相比,在人间并不常见。

它的颜色对于人体来说有益,

但过量食用会伤害到道德。

红色栀子因风霜而实,

青色栀子因雨露而健康。

然而,对于无情的自然来说,

栀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能映照在江波上。

整首诗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描绘了栀子的美丽和价值,并通过对栀子与人生及道德的关系的思考,展示了杜甫深厚的哲学素养。杜甫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感悟。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于人、自然和道德关系的关注,同时也暗示着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呼吁。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其他诗经

鹿鸣燕会图为旌德江溥贡士赋

鹿鸣燕会图为旌德江溥贡士赋,明代,程敏政,

宴罢宾兴日未斜,颀然丰采动京华。大鹏水击三千里,雏凤文腾五色霞。

秋月再分丹桂粟,春风偏上紫荆花。相期更写琼林会,趁取才人两鬓鸦。

5

庭中有胡桃树一株方夏为细虫食叶濯濯可念既而有萌至秋反成新绿他树憔悴此独蓊然因题三绝句 其三

庭中有胡桃树一株方夏为细虫食叶濯濯可念既而有萌至秋反成新绿他树憔悴此独蓊然因题三绝句 其三,明代,黄淳耀,

一番摇落一番愁,转眼须遭两度秋。不见南山霜雪干,火雷烧后似青虬。

41

【双调】沉醉东风 月底花间酒

【双调】沉醉东风 月底花间酒,元代,胡祗遹,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赠妓朱帘秀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情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41

春晚小饮

作者:陆游(宋代)

春晚小饮,宋代,陆游,

病卧虚斋一味慵,今年春事又成空。箨龙奋迅风雷际,木笔凋零雾雨中。

平野草深黄犊健,断溪水长画船通。小儿偶得官楼酒,鲎醢鳅乾一醉同。

28

岩桂花

作者:高翥(宋代)

岩桂花,宋代,高翥,

玉蕊琅玕树,天香知意薰。

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

70

满江红·正欲登临

作者:韩玉(宋代)

满江红·正欲登临,宋代,韩玉,

正欲登临,何处好、登临眺望。君约我、今朝携酒,古台同上。风静秋郊浑似洗,碧空淡覆玻璃盎。夕照外、渺渺万遥山,开青嶂。龙山事,空追想。风流会,今安往。我劝君一杯,为君高唱。今日谋欢真雅胜,休辞痛饮葡萄浪。纵黄花、明日未凋零,非佳赏。

49

申国太师吕公晦叔挽词三首 其一

申国太师吕公晦叔挽词三首 其一,宋代,范纯仁,

冢宰传三世,元勋辅六朝。承家同郑武,致主必唐尧。

梁坏将何仰,川流不可邀。新阡人散后,林柏暮萧萧。

44

宫词 其五十

作者:赵佶(宋代)

宫词 其五十,宋代,赵佶,

杂遝仙韶按八音,曲馀羯鼓渐声沉。已将殊韵参群奏,岂贵花奴冠古今。

67

游陵云寺

作者:苏洵(宋代)

游陵云寺,宋代,苏洵,

长江触山山欲摧,古佛咒水山之隈,

千航万舸膝前过,仰视绝顶皆徘徊。

足踏重涛怒汹涌,背负乔岳高崔嵬。

予昔过此下荆渚,班班满面生苍苔。

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

萦回一径上险绝,却立下视惊心骸。

蜀江迤逦渐不见,沫水腾掉震百雷。

山川变化禹力尽,独有道者尝闵哀。

琢山决水通万里,奔走荆蜀如长街。

世人至今不敢嫚,坐上蜕骨冷不埋。

余今劫劫何所往,愧尔前人空自咍。

89

二十四日回泊东阜和旧题酬唱十九年矣

作者:韩淲(宋代)

二十四日回泊东阜和旧题酬唱十九年矣,宋代,韩淲,

海棠枝上日,依旧照窗明。文会惊犹在,重来咏转清。

林庐记经始,花径已栽成。良友仙山去,空留百世名。

50

拂松阁

作者:韩淲(宋代)

拂松阁,宋代,韩淲,

太白孰可作,五松自青山。关关鸟飞集,冉冉云往还。

时世有今古,客意徒悲欢。我来见令君,弦歌游其间。

醉袖舞回时,俗眼应不看。人韵乃如许,结阁横朱栏。

44

郊祀庆成

郊祀庆成,宋代,周麟之,

紫极三阶正,黄宫一气旋。

迎阳周吉土,练日汉甘泉。

考典陈商辂,占祥察舜璿。

朝冠纷璀璨,斋幄湛蟺蜎。

荔席方顒若,油云已廓然。

瑶源尊始祖,绛节从群仙。

碧瓦霏烟外,雕梁丽日边。

大音谐美乐,芳荐列嘉笾。

默喜云孙燕,深期鼎祚延。

六虬纡制跸,九庙辟崇筵。

郁鬯香稃熟,芝楹瑞叶连。

醇牺登硕俎,肃倡被朱絃。

孝奏灵咸格,诚存礼不愆。

清晨登玉轪,彩仗揭龙旃。

虎旅罗三卫,蜺旌亘百廛。

展容趋泰畤,裒福对苍圆。

扆坐张皇邸,帷宫驾采椽。

鼓钟传禁漏,星月粲高躔。

蠖略车回斗,灾煌衮象天。

华支金擢秀,雅奏玉鸣鋗。

虚次停垂佩,登坛俨奉瑄。

兰生芬献斝,电燎郁升烟。

气晏樵蒸焜,天澄境落褰。

涓成均拜胙,抃庆趣摩肩。

凤蓋端闈敞,蠅书惠泽宣。

自欣千载遇,叨贰六卿联。

簪笔琱兴上,扶圭绣黼前。

独多亲日表,敢后赞云篇。

帝德惟天大,臣心匪石坚。

愿言陪虎拜,宝历万斯年。

20

暴书会和陈正字磷观御制书二首 其一

作者:程俱(宋代)

暴书会和陈正字磷观御制书二首 其一,宋代,程俱,

龙检金壶记子年,寥阳宫殿玉虚前。三元初识皇文袐,八法争看御墨鲜。

丛简旧藏丹蕊箧,群仙疑近白蛙泉。隆楼缥缈侵云汉,神物撝呵卫九天。

23

汴梁怀古

作者:瞿佑(明代)

汴梁怀古,明代,瞿佑,

歌舞楼台事可夸,昔年曾此擅豪华。

尚余艮岳排苍昊,那得神霄隔紫霞。

废苑草荒堪牧马,长沟柳老不藏鸦。

陌头盲女无愁恨,能拨琵琶说赵家。

22

送徐汝思 其一

送徐汝思 其一,明代,李攀龙,

天涯明日故人疏,莫向樽前叹谪居。最是孤臣偏雨露,君王不问箧中书。

96

暮春城西即事用少陵韵

作者:鲁铎(明代)

暮春城西即事用少陵韵,明代,鲁铎,

春去春来失送迎,送春今岁到春明。

絮辞官柳欲迷路,花恋御沟还出城。

携榼未论燕酿薄,试衣浑爱越罗轻。

蚕眠麦秀西原暮,记得农桑为此行。

55

沈阳杂诗二十首 其十五

沈阳杂诗二十首 其十五,明代,释函可,

卫霍名何减,山头旧札营。乍闻吹落叶,犹似走残兵。

原草缠幽恨,河流带哭声。最愁秋雨后,燐火向人明。

51

庚子除夕

庚子除夕,明代,卢若腾,

除夕轰爆竹,百鬼尽惊号;穷鬼独倔彊,不随诸鬼逃。

髣髴见形影,庭前啸且翱;慇勤谢穷鬼,微躯久相劳。

谓尔增我德,我德故不高;谓尔忌我才,我才亦不豪。

兢兢保方寸,仅不效时曹;胡为长嬲我,愁绪日抽缫。

近得滇南信,王师新奋鏖;逐北出黔、楚,剋期荡腥躁。

气运渐光昌,威福自上操;行当覈名实,屈伸变所遭。

料尔鬼伎俩,安所用丝毫!鬼闻而惭惧,跳走如猿猱;

儿童争逐之,嗾犬噬其尻。门庭幸肃清,来朝省画桃。

27

东昌途咏一首

东昌途咏一首,明代,黄省曾,

程云历绵邈,传河溯盘折。归思日摇荡,芳树转层叠。

绣羽异园闻,鲜荑岂栏撷。所玩非故乡,驰心讵可歇。

来方季裘寒,旋巳齐纨热。车龙促前晷,镜凤长新雪。

理药无端倪,循肤有瘁竭。虽御金樽酒,不解回肠结。

40

游鸿山

作者:秦旭(明代)

游鸿山,明代,秦旭,

梁鸿山下放归舟,细雨微风晚不收。灯影凄迷过半夜,客怀牢落似三秋。

老无白雪酬知己,贫有黄金买莫愁。一曲吴歌惊梦觉,起看河水带星流。

9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