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种畲田粟。
苦雨初入梅,
苦雨落在初开的梅花上,
瘴云稍含毒。
瘴疠的云气略显有毒。
泥秧水畦稻,
稻田里的泥秧和水田,
灰种畲田粟。
灰色的种子撒在了畲田里的高粱地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写的《谪居黔南十首》中的一首。黔南是指黔南地区,黔南地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这里山高水长,气候湿润,也是黄庭坚被贬谪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农耕生活,展示了谪居黔南的困苦与艰辛。诗的开头,黄庭坚以苦雨初入梅来描写黔南的雨季开始,苦雨象征着困苦和不幸,初入梅花则意味着希望的初现。接着,他使用了瘴云稍含毒的形象,瘴疠的云气预示着这片土地上的瘴疠疾病,使得环境更加恶劣。这两句描绘了黔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压迫力和不宜居住的条件。
接下来的两句诗描述了农耕生活中的辛劳。泥秧水畦稻,泥土中的幼苗和水田中的稻谷,展现了农民们艰辛的劳动。灰种畲田粟,灰色的种子撒在畲田里的高粱地,暗示农民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用种子的颜色和土地的灰色来表达贫困和困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黔南地区的恶劣环境和农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在谪居黔南时的困苦和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农耕生活的描绘,诗人展示了他对黔南困境的深切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希望的追求。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和形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 芝兰种不生,元代,未知作者,
芝兰种不生,荆棘乱纵横。偶因命快得个虚名,只管望前挣。紧行,慢行,
赶不上休击竞。干戈蛮触枉了战争,世事皆前定。春水孤舟,秋风三径,也强如
暮登台朝入省。三槐堂政声,五柳庄暮景,有识见彭泽令。
虽贫乐有余,不义富何如?钟鸣漏尽强支吾,地巴活路!逆取,顺取,一
分也将不去。千间大厦驷马车,总不是安身处。蜀道铜山,石崇金谷,祸临身财
未足。西州路痛哭,北邙山洞土,栽不迭白杨树。
身子儿似袅娜,美脸儿赛过娥。恰才相见便情合,离了他半霎儿应难过。
想他,念他,镇日耽寂寞。恹煎成病怎生奈何,早晚着床卧。亲检名方,真
诚修合,自炮监自捣罗。若得我病可,除非是见他,药引子舌尖上唾。
抛离了花月朝,倚阁起凤鸾交。将缠头红锦换些柴烧,把买笑黄金塑。尽教,
尽教,从他烈火烧了祆庙,蓝桥一任水迢迢。锹撅断阳台道,谢馆秦楼,翻成书
阁,修文词攻武略。把锦套头放着,将磨杆儿撇却,教有力的姨夫闹。
献诗,魏晋,薛莹,
惟臣之先,昔仕于汉。奕世绵绵,颇涉台观。暨臣父综,遭时之难。
卯金失御,邦家毁乱。适兹我土,庶存孑遗。天启其心,东南是归。
厥初流隶,困于蛮垂。大皇开基,恩德远施。特蒙招命,拯擢泥污。
释放巾褐,受职剖符。作守合浦,在海之隅。迁入京辇,遂升极枢。
枯瘁更荣,绝统复纪。自微而显,非愿之始。亦惟宠遇,心存足止。
重值文皇,建号东宫。乃作少傅,光华益隆。明明圣嗣,至德谦崇。
礼遇兼加,惟渥惟丰。哀哀先臣,念竭其忠。洪恩未报,委世以终。
嗟臣蔑贱,惟昆及弟。幸生幸育,托综遗体。过庭既训,顽蔽难启。
堂构弗克,志存耦耕。岂悟圣朝,仁泽流盈。追录先臣,悯共无成。
是济是拔,被以殊荣。珝忝千里,受命南征。旌旗备物,金革扬声。
及臣斯陋,实暗实微。既显前轨,人物之机。复傅东宫,继世荷辉。
才不逮先,是忝是违。乾德博好,文雅是贵。追悼亡臣,冀存遗类。
如何愚胤,曾无仿佛。瞻彼旧宠,顾此顽虚。孰能忍愧,臣实与居。
夙夜反侧,克民自论。父子兄弟,累世蒙恩。死惟结草,生誓杀身。
虽则灰陨,无报万分。
和持国登开宝寺上方院寄孔宁极崔象之孙曼叔,宋代,刘敞,
重山抱城起,清川带野回。深严古佛寺,嵽嵲耸高台。
此地宜眺览,冠绝都城隈。远近见千里,令人心目开。
忆在七月中,丞相自魏来。百官迎道傍,休骑兹徘徊。
衣冠相胜凌,尘土如炎灰。我随众人趋,出入再历阶。
不得及此时,披襟濯氛埃。至今意耿耿,负愧不可裁。
迩来读君诗,足慰平生怀。忽如升其巅,四顾心悠哉。
往者不可及,信陵久已颓。来者不可见,孔侯与孙崔。
古今殊茫茫,慨叹成欢哀。会复从君游,于焉谢崔嵬。
体斋诗为梁溪冯季求作,宋代,敖陶孙,
口腹不自主,来吟体斋诗。三肃斋中人,问体安措辞。
体卑语近拘,体高语近欺。耳目口鼻形,人各师其师。
要之天地间,当以一理推。冯侯好兄弟,一一清庙姿。
是家好谈道,脱略毛与皮。一堂春愔愔,诗礼相娱嬉。
但愧远客尘,涴子连理枝。虽然参自诀,要知不磷缁。
我车得国工,分路有险夷。君知鲁叟圣,妙在物不遗。
当其作春秋,一字如权锤。越境惜赵盾,断谓此语非。
俗儒无已心,望道如隔纰。闭门画圆方,用世多参差。
千载堪一咍,汝足未及巇。冯郎顾我笑,坐久炉烟迟。
黄花粲墙东,青山转墙西。吾言亦已费,须君浮一卮。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