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花

作者:方岳(宋代)

似子圆红不似花,绿丛擎出野人家。

亦知吟青今当换,火候初成独体砂。

0

诗文译文

似子圆红不似花,

绿丛擎出野人家。

亦知吟青今当换,

火候初成独体砂。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赪桐花的景象。作者通过对花朵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花的颜色和形态的感受,以及对花的品质和价值的思考。

诗文赏析

《赪桐花》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赪桐花的观察和感悟。诗中的“似子圆红不似花”一句,通过对花朵颜色的比较,表达了赪桐花的特殊之处。它们的颜色虽然是红色的,但却不像其他花那样明艳,而更像成熟的果实,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

接下来的两句“绿丛擎出野人家”,描绘了赪桐花生长在郊野之中的情景。花朵繁密地生长在绿色的丛中,仿佛是野人家中的装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诗的最后两句“亦知吟青今当换,火候初成独体砂”,则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创作的思考。吟青指的是以青砂为原料制作的茶具,而“吟青今当换”则意味着作者认为现在是时候改变创作的方式和风格了。最后一句“火候初成独体砂”则隐喻着作者的创作正处于初期,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沉淀。

整首诗词通过对赪桐花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对自身创作的思考。同时,通过对颜色、形态和品质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审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其他诗经

送别阿嫂(1) 其二

送别阿嫂(1) 其二,清代,费墨娟,

送客逢春可自由,心随湖水共悠悠。可能相别还相忆,一夕横塘似旧游。

80

题梁氏家藏十牛图

作者:王恭(明代)

题梁氏家藏十牛图,明代,王恭,

渴莫饮污渠水,饥莫食衰草根。孟诸桃林春正绿,洞庭笠泽多清源。

五侯枥上皆骢马,笑杀田翁事耕稼。阴山劲卒气偏豪,几日销兵卖宝刀。

群行聚散无迹远,遥望长洲日将晚。不闻宁戚歌,不见百里奚。

猛虎当头向前去,空村尚有绿林儿。

89

题画梅花

题画梅花,明代,于若瀛,

钱君手出画梅卷,零风点雪寒芳敛。老干横生色如铁,空山月抹孤根远。

古今谁得傅梅神,开卷琼英寒逼人。漫誇范致能为谱,长老华光差得真。

一幅一枝不为少,逐毫乱落夺天巧。影灭香消破碧虚,含飙出雾何缥缈。

逋翁湖山诗思清,扬州东阁最含情。瘦花数点应难谢,不受江南笛里声。

28

同州守陈润连山令蔡元同游燕喜亭晚集流杯池

作者:游朴(明代)

同州守陈润连山令蔡元同游燕喜亭晚集流杯池,明代,游朴,

何处春山纵远眸,渔阳湖上暂停驺。庚辛溪到龙津合,十二亭空燕喜留。

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夷犹落日归忘去,更向流杯秉烛游。

71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其一

作者:贯休(唐代)

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 其一,唐代,贯休,

王室今如燬,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46

招友人王泉岗同学尹家村寺

作者:杨爵(明代)

招友人王泉岗同学尹家村寺,明代,杨爵,

门外同人且向东,从来锡类古人功。每于兰院瞻牛斗,且伴芸编驯象龙。

花露影清前日异,世情不染此时同。劝君莫负离群隐,好把瑶琨就石攻。

7

水调歌头(哭进道。“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么金店别业诗)

水调歌头(哭进道。“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么金店别业诗),宋代,吕渭老,

诗人翻水尽,寂寞五侯烟。醉魂何在,应骑箕尾列青天。记得平生谈笑,夹岸手栽杨柳,同泛夜深船。溪水还依旧,深浅半青竿。
小神仙,殷七七,许闲闲。黄粱未熟,经游都在梦魂间。我厌嚣尘浊味,几欲凌云羽化,鸡犬不留残。俗事丹砂冷,且抱一枝安。

10

【仙吕】点绛唇 中秋月

【仙吕】点绛唇 中秋月,元代,朱庭玉,

可爱中秋,雨余天净,西风送。晚云归洞,凉露沾衣重。

【混江龙】庾楼高望,桂华初上海涯东。秋光于宙,夜色帘栊。谁使银蟾吞

暮霞,放教玉兔步睛空。人多在,管弦声里,诗酒乡中。

【六幺遍】烂银盘涌,冰轮动。辗玻璃万顷,无辙无踪。今宵最好,来夜怎

同。留恋孀娥相陪奉,天公,莫教清影转梧桐。

【后庭花】直须胜赏,想人生如转蓬。此夕休虚废,幽欢不易逢。快吟胸,

虹吞鲸吸,长川流不供。

【赚煞】听江楼,笛三弄,一曲悠然未终。裂石凌空声留亮,似波心夜

吼苍龙。唱道醉里诗成,谁为击金陵半夜钟,我今欲从嫦娥归去,盼青鸾飞上广

寒宫。咏梅

所欠唯何?半生辜负,梅花债。洛京春色,直抵千金买。

【混江龙】水南佳会,主人樽俎胜安排。北州远客,西洛英才。和气须知席

上生,孤芳先向腊前开。宜珍赏,应题赋景,落笔书怀。

【六幺遍】故人应与,梅同态。梅虽雅淡,人更清白。人之风彩,梅之调格。

人与梅花俱可爱,无奈,岁寒姿可惜在尘埃。

【赚煞】惜花心,今番煞,恨不到调羹鼎鼐。此日梅花溪上客,胜当年刘阮

天台。劝酒留情,故意地教人强艳侧。酒休剩饮,花须少戴,也教人道洛阳来。

14

喜文玄参方因请藏回

喜文玄参方因请藏回,明代,释函可,

江北江南是旧游,狰狞如虎静如秋。去携只杖同黄鹄,归拥三车尽白牛。

五位诸方俱已厌,千家一钵更何忧。从今收拾西来意,屋里青山好白头。

37

示云麾弟

示云麾弟,南北朝,萧统,

白云飞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风举。山万仞兮多高峰,流九派兮饶江渚。

山岧峣兮乃逼天,云微濛兮后兴雨。实览历兮此名地,故遨游兮兹胜所。

尔登陟兮一长望,理化顾兮忽忆予。想玉颜兮有目中,徒踟蹰兮增延伫。

84

昼锦堂赏新牡丹

作者:韩琦(宋代)

昼锦堂赏新牡丹,宋代,韩琦,

欲集珍丛称此堂,春来栽槛首花王。连砧不动开犹少,对酒多情格自强。

白昼已凌乡锦色,清阴宜接讼棠芳。娱宾一奉笙歌赏,从此香名岁月长。

87

雨中忆花寄怀曾季永严从礼二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雨中忆花寄怀曾季永严从礼二首 其一,宋代,赵蕃,

馀寒苦淹留,破衲无遽弃。欣闻好雨来,正念春耕未。

濒南花退早,何止桃李事。牡丹及酴醾,锦碎仍玉委。

流年定何之,叹息付流水。想像田庐中,桑柔麦如尾。

90

秉文以田事入村归而寄之二首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秉文以田事入村归而寄之二首 其二,宋代,赵蕃,

屡雨不濡土,凉风兹已秋。不知今岁事,定获几分收。

日籴每怀虑,岁馀当逭忧。题诗才纸尾,又起望云头。

76

闵雨诗 其二

作者:刘敞(宋代)

闵雨诗 其二,宋代,刘敞,

民生冥冥,靡究靡知。其幸而吉,不幸而灾。猖狂妄行,惟所遇之。

95

寄人

作者:朱松(宋代)

寄人,宋代,朱松,

西山相对卧寒斋,耿耿思君不满怀。比似持云来寄我,何如君自作云来。

88

和张掞侍郎见寄

和张掞侍郎见寄,宋代,范纯仁,

恋德怀贤出禁城,片心长挂若摇旌。留侯老弃人间事,白傅诗传海外名。

潇洒琴尊资上寿,太平风月属高情。已知世故无关虑,佳句犹烦训后生。

32

送曹晋伯令尹之官 其一

送曹晋伯令尹之官 其一,宋代,真德秀,

须江壮哉县,谁遣莽成墟。旧观嗟难复,罢民苦未纾。

手摩应切切,鞭算盍徐徐。赖有贤邦伯,当令子志摅。

10

送李果州归蜀

作者:王遂(宋代)

送李果州归蜀,宋代,王遂,

大原发邹鲁,功德被九州。

迢迢数千年,伊洛乘其流。

去之又百载,武夷阐诸幽。

斯文代显晦,天意非人谋。

正脉远相续,何必并世游。

峨峨陵阳山,下镇西南陬。

师法自心得,如亲接前修。

一气妙亭毒,小大各有求。

惟此生息机,不隔春与秋。

皎皎冰雪姿,高疑揖浮丘。

太虚丽日月,纤翳无停留。

本根自深茂,况复加穷搜。

微言析脉理,要指会衿喉。

工夫自中积,应物乃其优。

汉庭高论著,周原出咨诹。

耿耿恻隐心,若将纳诸沟。

拳拳敬王义,敢有非嘉猷。

俯视不义贵,如比空云浮。

所虞素学负,岂愿清名收。

阊阖入云端,蜀天方阻修。

西上香炉峰,江流去悠悠。

问学久不明,风俗日以偷。

塞品谨勿言,令人但深忧。

世如大膏肩,终当待公瘳。

格天未易到,责已尤难周。

大学无已时,白首何当休。

陋质谢顽朽,居然费雕锼。

建德苦不勇,怀知若为酬。

四非去未能,用力信有由。

永当佩深训,无作明公羞。

93

过昆陵怀浦舍人源

作者:王称(明代)

过昆陵怀浦舍人源,明代,王称,

昆陵烟树晚依依,短径行寻到夕晖。吟舍空馀秋草没,故园时见野禽飞。

晋宫词笔应谁继,圣代才名似子稀。此日怀君何处写,临风惟有一沾衣。

13

黄子功示近诗一卷因思昔年湖上同林德久访铦朴翁之适石城明月雁声中刘武子诗也子功诗有和武子句

作者:韩淲(宋代)

黄子功示近诗一卷因思昔年湖上同林德久访铦朴翁之适石城明月雁声中刘武子诗也子功诗有和武子句,宋代,韩淲,

西湖南畔访诗僧,小艇浮游酒屡倾。犹是三人同眷眷,岂知一别各营营。

有怀旧约空如梦,忽见新编复畅情。依约小山酬唱处,石城明月雁声清。

1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