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咏梅用甄龙友韵)

放了孤山鹤。

向西湖、问讯水边,嫩寒篱落。

试粉盈盈微见面,一点芳心先著。

正日暮、烟轻云薄。

欲搅清香和月咽,倩冯夷、为洗黄金杓。

花向我,劝多酌。

单于吹彻今成昨。

未甘渠、琢玉为堂,把春留却。

倚遍黄昏栏十二,知被儿曹先觉。

更笑杀、卢仝赤脚。

但得东风先手在,管绿阴、好践青青约。

方寸事,两眉角。

0

诗文译文

放了孤山鹤。

向西湖、问讯水边,

嫩寒篱落。

试粉盈盈微见面,

一点芳心先著。

正日暮、烟轻云薄。

欲搅清香和月咽,

倩冯夷、为洗黄金杓。

花向我,劝多酌。

单于吹彻今成昨。

未甘渠、琢玉为堂,

把春留却。

倚遍黄昏栏十二,

知被儿曹先觉。

更笑杀、卢仝赤脚。

但得东风先手在,

管绿阴、好践青青约。

方寸事,两眉角。

诗文简析

《贺新郎(咏梅用甄龙友韵)》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写贺新郎的场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新郎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景。

首先,诗人放飞孤山鹤,象征着祝福新郎自由自在,飞向美好的未来。然后,诗人来到西湖边,问路过的人,展现了他对新郎的关心和好奇心。诗人注意到篱落间的嫩寒景色,通过描绘春寒景象,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诗人试着与新郎进行交流,他的心情如同粉末一样轻盈,微笑已经在脸上显露。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新郎的赞赏和喜爱,同时也展示了作者自身的喜悦之情。

随后,诗人描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烟雾轻薄,云朵稀疏。他希望能够搅动清香,混合着月色,借助冯夷(指甄龙友的字)的帮助,洗净黄金杓。这里,黄金杓象征着美好的祝福,洗净黄金杓则是希望给予新郎更加美好的祝福。

诗人又提到花朵向他劝酒,意味着他应该多喝一杯,享受这美好的时刻。并且他感叹单于(指新郎)吹响的笛声已经穿越了时间,成为了今天的回忆。他也表达了对新郎的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够琢磨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把春天留下来。

接下来,诗人倚在黄昏栏杆上,等待着十二个时辰的过去。他知道被曹儿(指新郎)先觉察到了。他笑着说,就算像卢仝一样赤脚,只要有东风的帮助,就能够很好地享受清凉和绿荫。这里,东风象征着吉祥和好运。

最后,诗人以方寸事、两眉角作为结尾。方寸事指的是微小的事情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贺新郎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新郎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景。诗词中融入了自然景色、音乐、酒宴等元素,展现了作者对新郎的喜爱和祝福,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西湖边的嫩寒景色、夕阳烟云和花朵,营造出了一种淡雅、清新的氛围。同时,诗人也通过与新郎的对话和自省,表达了对新郎的关心和祝福,以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放飞孤山鹤象征自由和美好的未来,清香和黄金杓象征美好的祝福,东风象征吉祥和好运。这些象征元素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既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又表达了对新郎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诗词充满了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优美、温暖的氛围。

洪咨夔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作《大治赋》,受到楼钥赏识。著作有《春秋说》3卷、《西汉诏令揽钞》等。

其他诗经

丙申见怀 其三

作者:陆㙨(清代)

丙申见怀 其三,清代,陆㙨,

共抱邱园志,襟怀各自知。云閒归壑稳,泉洁出山迟。

庾信庐嫌敝,潘安鬓怕丝。词人穷益好,拱璧一囊诗。

64

下闽关

作者:谢肃(明代)

下闽关,明代,谢肃,

闽关南下路岖崎,并壑缘崖使客疑。栈道万盘全蜀险,羊肠百折太行危。

翻思涉世尤多难,转觉攀天却有时。极目建溪云散尽,武夷撑出数峰奇。

4

【仙吕】锦橙梅

【仙吕】锦橙梅,元代,张可久,

红馥馥的脸衬霞,黑髭髭的鬓堆鸦。料应他,必是个中人,打扮的堪描画。颤巍巍的插著翠花,宽绰绰的穿著轻纱。兀的不风韵煞人也嗏,是谁家?我不住了偷睛儿抹。

92

齐天乐(壬子和陈次贾为寿韵)

齐天乐(壬子和陈次贾为寿韵),宋代,李曾伯,

少年塞上秋来早,昴街尚余芒曜。举目关河,惊心弧矢,顾我岂堪戎纛。几番凤诰。愧保障何功,恩隆旒藻。笑指呼鹰,露花烟草忆刘表。
头鸬如许相与,岁寒犹赖有,白发公道。对月怀人,临风访古,往事凄凉难考。何时是了。莫驰志伊吾,贪名清庙。松菊归来,稽山招此老。

21

题秋林泉石图

作者:王褒(明代)

题秋林泉石图,明代,王褒,

高林颇深䆳,远洲亦萦纡。风景一何异,中有贤者庐。

阳崖落日明,阴涧浮云虚。耕野见秋火,扣舷闻夜渔。

朅来尘网中,机务日相拘。念兹膏肓疾,愧彼泉石图。

抱拙谢簪绂,养素宜琴书。俯仰天宇宽,所乐恒有馀。

42

黄葵

作者:苏轼(宋代)

黄葵,宋代,苏轼,

弱质困夏永,奇姿苏晓凉。

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

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

古来写生人,妙绝谁似昌。

晨妆与午醉,真态含阴阳。

君看此花枝,中有风露香。

27

记老农语

作者:陆游(宋代)

记老农语,宋代,陆游,

霜清枫叶照溪赤,风起寒鸦半天黑。

鱼陂车水人竭作,麦垄翻泥牛尽力。

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

归来糠粞常不餍,终岁辛勤亦何得!虽然君恩乌可忘,为农力耕自其职。

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

51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下山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下山,宋代,欧阳修,

行歌翠微里,共下山前路。千峰返照外,一鸟投岩去。

渡口晚无人,系舸芳洲树。

35

小舟晚兴四首

小舟晚兴四首,宋代,杨万里,

一船在後忽搀前,前後篙师各粲然。

山入春来肥更秀,向人依旧耸寒肩。

18

百一诗 五

作者:应璩(魏晋)

百一诗 五,魏晋,应璩,

散骑常师友。

朝夕进规献。

侍中主喉舌。

万机无不乱。

尚书统庶事。

官人乘法宪。

彤管珥纳言。

貂珰表武弁。

出入承明庐。

车服一何焕。

三寺齐荣秩。

百僚所瞻愿。

83

旅游番禺献凉公

旅游番禺献凉公,唐代,李群玉,

帝乡群侣杳难寻,独立沧洲岁暮心。
野鹤栖飞无远近,稻粱多处是恩深。

89

诗偈 其八十一

作者:庞蕴(唐代)

诗偈 其八十一,唐代,庞蕴,

经体本无名,受持无色声。心依无相理,真是《金刚经》。

66

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

作者:韩琦(宋代)

戊申末伏与立秋同日,宋代,韩琦,

末伏居尝极蕴隆,今辰俄与立秋同。虽馀暴虐难禁暑,奈有萧骚已至风。

冰出魏台犹示贵,扇思班箧欲收功。从兹渐入清凉境,林嘒寒蝉露暧空。

88

翁知县归自湖湘

作者:徐玑(宋代)

翁知县归自湖湘,宋代,徐玑,

渺渺秋江带碧鸦,君来应是吊湘涯。

怀人也似居无竹,尤世长如饭有砂。

一袖清风诗思远,满汀芳草夕阳赊。

还归殊未□颜瘦,已种湖边绕处花。

75

二月十日夜雨起书曾移忠禾谱后

作者:赵蕃(宋代)

二月十日夜雨起书曾移忠禾谱后,宋代,赵蕃,

去年秋旱冬尤剧,一雪不能濡土瘠。

立春日雨虽应时,到今阙然又几日。

游人但欣春物荣,农夫痛心田未耕。

我因于役偶适野,骇见蓬勃烟埃生。

我今一官非劝农,为民闵雨常颙颙。

如闻春寒雨之候,病骨不惮添衣重。

朝来数点初蔌蔌,势压黄昏成霡霂。

虽云润物要无声,未救田畴龟背暴。

眼前市籴虽云贱,复道输租钱乏见。

从来谷贱必伤农,政亦何能堪此旱。

天公用意何难为,三日为霖事可知。

区区折腰困日籴,苦忆村舂宿雨时。

屠龙先生曾夫子,著书斤斤良有以。

往曾持献儒林苏,为歌秧马附书尾。

髯孙知我此书爱,遗我殷勤意何在。

世人菽麦或未分,而翁有意除稊稗。

我今一官故不堪,此书归田为指南。

便当教儿罢群读,读此宁忧饭不足。

11

禹穴行

禹穴行,宋代,赵汝燧,

浙江之东千岩出,参差半天气葱郁。禹昔不返南巡车,越人交口说遗迹。

日往月来三千春,宫有龙瑞洞阳明。搜深陟危辨旧穴,讹以传讹终难寻。

荒山一片老风雨,徘徊问山山无语。寒林朝号万壑秋,冷烟暮结太古愁。

谁能为起马迁死,指点当时所探何处是。

32

范阳同年示及零陵三题率然为答甚愧妍唱 其一 火星岩

范阳同年示及零陵三题率然为答甚愧妍唱 其一 火星岩,宋代,俞希孟,

信美真灵宅,呀然洞府通。皇家尊盛德,南夏享阴功。

庙貌邻炎帝,峰名比祝融。游人思所谓,无独爱嵌空。

61

癸未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择 其七

癸未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择 其七,宋代,俞德邻,

黄门飞鞚赐厨珍,翠舞珠歌度十春。今日败垣荒草合,近前那复相君嗔。

42

和昌甫梦中见寄

作者:韩淲(宋代)

和昌甫梦中见寄,宋代,韩淲,

高人山枕晓,何必问钧天。自觉无他梦,谁言有此篇。

交游疑是熟,时序亦非便。寒食蘧蘧里,清江忆钓鳊。

3

与道按田至湖山有诗凡九章次其韵 云隐轩

与道按田至湖山有诗凡九章次其韵 云隐轩,宋代,沈与求,

风埃满眼作凄凉,招隐空山此计长。祇恐误随云出岫,不如专以醉为乡。

2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