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褒优鼎轴臣,金觞玉醴照青春。
万家烟火朝来静,九陌风光雨后新。
高燕翔飞惊紫绶,余花点缀吒朱轮。
问牛因得观民俗,不独嬉游惜令辰。
圣主褒优鼎轴臣,
金觞玉醴照青春。
万家烟火朝来静,
九陌风光雨后新。
高燕翔飞惊紫绶,
余花点缀吒朱轮。
问牛因得观民俗,
不独嬉游惜令辰。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宴会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通过描绘宴会的热闹景象、美酒佳肴和人们的欢乐,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和对民俗风情的关注。
这首诗词以宴会为背景,通过描绘热闹的场景和丰盛的酒食,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圣主褒优鼎轴臣\"一句表达了对君主的赞美,\"金觞玉醴照青春\"则描绘了宴会上的美酒和欢乐氛围。\"万家烟火朝来静,九陌风光雨后新\"描绘了宴会前的喧嚣和宴会后的宁静,寓意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宁。\"高燕翔飞惊紫绶,余花点缀吒朱轮\"则描绘了宴会上的燕子飞舞和花朵的点缀,增添了诗词的生动感。最后两句\"问牛因得观民俗,不独嬉游惜令辰\"表达了诗人对民俗风情的关注和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宴会场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祝愿,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民俗风情的关注。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宴会的热闹景象,给人以愉悦和欢乐的感受。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双调】水仙子 书所见闲开,元代,任昱,
书所见
闲开翠牖近沧州,忽见蛾用出舵楼,来陪燕席翻红袖。舞春风宜佐酒,匆匆催去难留。解湘水烟中佩,驾浔阳江上舟,瘦损风流。
泛舟
牙樯锦缆过沙汀,皓齿青蛾捧玉觥,银塘绿水磨铜镜。船如天上行,人传李郭仙名。水晶寒瓜初破,藕花香酒易醒,无限诗情。
友人席上
绛罗为帐护寒轻,银甲弹筝带醉听,玉奴捧砚催诗赠。写青楼一片情,尽疏狂席上风生。红锦缠头罢,金钗剪烛明,有酒如渑。
幽居
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比邻分得山田种。宦情薄归兴浓,想从前错怨天公。食禄黄虀瓮,忘忧绿酒钟。未必全穷。
过华夫书屋,宋代,晏殊,
西斋辉赫亘山隅,嘉致清风世莫如。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境似仙居。
趋庭子弟皆攀桂,弹铗宾朋总食鱼。汗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严徐。
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应停长者车。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馀。
玳簪珠履延豪士,缥帙牙签刊赐书。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静漏蟾蜍。
闲庭潇洒移泉石,华表峥嵘冠里闾。我恨羁游在芸阁,不陪诸彦曳长裾。
赠傅休奕诗,魏晋,程晓,
茕茕独夫,寂寂静处。酒不盈觞,肴不掩俎。厥客伊何,许由巢父。
厥味伊何,玄酒瓠脯。三光飞景,玉衡代迈。龙集甲子,四时成岁。
权舆授代,徐陈荡秽。元服初嘉,万福咸会。赫赫应门,严严朱阙。
群后扬扬,庭燎皙皙。
述祖德诗二首 其一,南北朝,谢灵运,
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
段生藩魏国,展季救鲁民。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
临组乍不緤,对圭宁肯分。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
苕苕历千载,遥遥播清尘。清尘竟谁嗣,明哲垂经纶。
委讲辍道论,改服康世屯。屯难既云康,尊主隆斯民。
诏福圣宫烧香,宋代,胡宿,
徼道西华内,觚棱北斗傍。神灵安肯构,恩泽赐燔香。
渤澥通骊窟,昆崙拱画梁。清坛浮早景,碧瓦霁初霜。
甲帐严如在,丹檐迥欲翔。隆姿瞻汉后,馀烈畏轩皇。
埋剑桥山远,游冠阁道长。白云迷处所,仙掌镇相望。
五岳扶封域,三辰纬典章。升歌留宝鼎,刻号在神房。
盛德尊原庙,遗仁睦鬼方。圣文名善继,百世溢流光。
在郡作,宋代,刘攽,
朱门深沈十二戟,高槐蔽庭有佳色。今时督府雄汉魏,鲁国太山四千石。
读书作文五十年,齿牙脱落头半白。平生心事竟何许,衮衮簿书为报国。
吾衰不复梦周公,闻道家丘居在东。垂老才为少司寇,杀一正卯那为功。
诗书误身既可信,却忆扛鼎之重瞳。宰割山河一何壮,指麾天地如回风。
背关怀楚更龌龊,沐猴而冠涂遂穷。区区诸老为城守,头胪晓入旌旗红。
鲁人之皋乃自昔,犹复弦歌一亩宫。圣贤万事尽有命,世人何用誇材雄。
府丞久吏掾史健,时雨沾足年谷丰。深居闭閤不复出,曲肱甘寝日正中。
昔闻汲黯淮阳亦如此,乃不及舞文巧诋为诈忠。
王翠岩写竹求诗,宋代,赵孟坚,
古画画物无定形,随物赋形皆逼真。
其次祖次有师绳,如印印泥随前人。
尚疑屋下重作屋,参以新意意乃足。
晋魏而来几百年,羲献断弦谁解续。
何况高束李杜编,江湖竞卖新诗读。
愿君种取渭川一千亩,饱饭消遥步扪腹。
风晴烟雨尽入君心胸,吐出毫端自森肃。
过桐庐漏港滩示舟人,宋代,鲜于枢,
惊流激长滩,百折怒未已。篙师与水争,退尺进才咫。
技穷解衣下,力排过乃止。维时春冬交,冰雪寒堕指。
我时卧舟中,起视颡有泚。迂疏一何补,辛苦愧舟子。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