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子立投赠

作者:张镃(宋代)

论文尝到爱山前,屡费金猊冰麝烟。

举世无人怜易绝,今年有子得诗传。

慵随肥马轻裘俗,要结高山流水缘。

浅拙固难酬妙寄,温撩春梦草池边。

0

诗文译文

论文尝到爱山前,

屡费金猊冰麝烟。

举世无人怜易绝,

今年有子得诗传。

慵随肥马轻裘俗,

要结高山流水缘。

浅拙固难酬妙寄,

温撩春梦草池边。

诗文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张子立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并对他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诗才表示欣慰和骄傲。张子立在追求山水之美的过程中,不惜花费金钱购买名贵的香气和珍贵的物品。然而,他发现很少有人欣赏和理解他的追求,因为这种审美往往被认为是难以理解和珍视的。但今年,他的儿子得到了传承他诗才的机会,这让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张子立笔下的山水之美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心灵共鸣。他描述了自己在追求山水之美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其中包括金猊、冰麝和烟等代表奢华和珍贵的物品。然而,他发现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赏识他对山水之美的追求,这使他倍感孤独和无奈。

然而,诗的结尾出现了一个转折,作者提到今年有子得诗传,表示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诗才,这给他带来了一丝欣慰和希望。诗中的\"肥马轻裘俗\"和\"高山流水缘\",揭示了作者独爱山水之美,不愿随俗流于世俗之中,而是要与高山流水结缘,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谦逊和对儿子才华的赞美。他自称\"浅拙\",意味着自己的才华平庸,难以回报儿子的才华和才情。而\"温撩春梦草池边\"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意境,暗示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首诗通过山水之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儿子才华的期待。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憧憬。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其他诗经

登华顶峰

登华顶峰,宋代,鲍朝宾,

篮舆直上八重峰,千里秋蟾咫尺中。寄语尘寰高会者,清光不与世间同。

65

卜算子 梅影用东坡韵

卜算子 梅影用东坡韵,清代,龚翔麟,

凉月白纷纷,夜色丛篁静。青粉墙腰雪后看,添上横斜影。

曾有玉田词,绝唱无人省。只怕丹青画不成,一段天香冷。

19

春日席上次高丽国使新安公诗韵二首 其二

春日席上次高丽国使新安公诗韵二首 其二,元代,耶律铸,

从来造物閒相弄,自在翻腾梦里身。人事不知天意思,欲回天地一时春。

47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 芝兰种不生

【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 芝兰种不生,元代,未知作者,

芝兰种不生,荆棘乱纵横。偶因命快得个虚名,只管望前挣。紧行,慢行,

赶不上休击竞。干戈蛮触枉了战争,世事皆前定。春水孤舟,秋风三径,也强如

暮登台朝入省。三槐堂政声,五柳庄暮景,有识见彭泽令。

虽贫乐有余,不义富何如?钟鸣漏尽强支吾,地巴活路!逆取,顺取,一

分也将不去。千间大厦驷马车,总不是安身处。蜀道铜山,石崇金谷,祸临身财

未足。西州路痛哭,北邙山洞土,栽不迭白杨树。

身子儿似袅娜,美脸儿赛过娥。恰才相见便情合,离了他半霎儿应难过。

想他,念他,镇日耽寂寞。恹煎成病怎生奈何,早晚着床卧。亲检名方,真

诚修合,自炮监自捣罗。若得我病可,除非是见他,药引子舌尖上唾。

抛离了花月朝,倚阁起凤鸾交。将缠头红锦换些柴烧,把买笑黄金塑。尽教,

尽教,从他烈火烧了祆庙,蓝桥一任水迢迢。锹撅断阳台道,谢馆秦楼,翻成书

阁,修文词攻武略。把锦套头放着,将磨杆儿撇却,教有力的姨夫闹。

27

矫志诗

作者:曹植(魏晋)

矫志诗,魏晋,曹植,

芝桂虽芳。

难以饵鱼。

尸位素餐。

难以成居。

磁石引铁。

于金不连。

大朝举士。

愚不闻焉。

抱璧涂乞。

无为贵宝。

履仁遘祸。

无为贵道。

鹓雏远害。

不羞卑栖。

灵虬避难。

不耻污泥。

都蔗虽甘。

杖之必折。

巧言虽美。

用之必灭。

济济唐朝。

万邦作孚。

逢蒙虽巧。

必得良弓。

圣主虽知。

必得英雄。

螳螂见叹。

齐士轻战。

越王轼蛙。

国以死献。

道远知骥。

世伪知贤。

覆之帱之。

顺天之矩。

泽如凯风。

惠如时雨。

口为禁闼。

舌为发机。

门机之闿。

楛矢不追。

49

壶公山古老相传右仙姓陈名壶公于此山

作者:黄滔(唐代)

壶公山古老相传右仙姓陈名壶公于此山,唐代,黄滔,

八面峰峦秀,孤高可偶然。

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不信无灵洞,相传有古仙。

橘如珠夏在,池象月垂穿。

仿佛尝闻乐,岧峣半插天。

山寒彻三伏,松偃出千年。

樵牧时迷所,仓箱岁叠川。

严祠风雨管,怪木薜萝缠。

青草方中药,苍苔石里钱。

琼津流乳窦,春色驻芝田。

乌兔中时近,龙蛇蛰处膻。

嘉名光列土,秀气产群贤。

瀑锁瑶台路,溪升钓浦船。

鳌头擎恐没,地轴压应旋。

蠲疾寒甘露,藏珍起瑞烟。

画工飞梦寐,诗客寄林泉。

掘地多云母,缘霜欠木绵。

井通鳅吐脉,僧隔虎栖禅。

危磴千寻拔,奇花四季鲜。

鹤归悬圃少,凤下碧梧偏。

桃易炎凉熟,茶推醉醒煎。

村家蒙枣栗,俗骨爽猿蝉。

谷语升乔鸟,陂开共蒂莲。

落枫丹叶舞,新蕨紫芽拳。

翠竹雕羌笛,悬藤煮蜀笺。

白云长掩映,流水别潺湲。

作赋前儒阙,冲虚南国先。

省郎求牧看,野老葺斋眠。

寺立兴衰创,碑须一二镌。

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

97

东城作小秦淮道古诗来索佚事答以五绝 其五

东城作小秦淮道古诗来索佚事答以五绝 其五,清代,全祖望,

时会堂前茶话遥,甘棠埭上长蓬蒿。而今谁肯扬州死,禅智山光总寂寥。

14

哭沈生

哭沈生,宋代,张玉娘,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57

好事近·阆苑梦回时

作者:汪莘(宋代)

好事近·阆苑梦回时,宋代,汪莘,

阆苑梦回时,窗外数声啼鸟。觉我床前天气,便清明多少。诗人门户约花开,宿蝶误飞了。一段山青水绿,作洞庭春晓。

54

懊侬歌 其四

懊侬歌 其四,明代,李攀龙,

长江得春风,使帆如使马。朝发牛渚矶,暮宿白门下。

19

龙山咏 其三 乌砂泉

龙山咏 其三 乌砂泉,明代,安希范,

湖畔一浤泉,不溢亦不涸。盏底澄乌沙,清甘自可酌。

17

短歌行

作者:谢铎(明代)

短歌行,明代,谢铎,

青青杨柳枝,秋来不禁吹。茸茸路傍草,斩艾不得老。

昨日欣欣笑语同,今朝掩面啼东风。乃知百年果倏忽,作善休言待明日。

问君北邙山下游,朽骨何曾多白头。富贵同归一丘土,谁向身前问歌舞。

53

京邸即事

京邸即事,明代,卢龙云,

朋游折简日相呼,客舍何言一事无。匡坐残更醒酒困,篝灯阖户理诗逋。

尘中挟刺心偏苦,花外论文兴未孤。到处品题多物色,不知世上有穷途。

17

述怀五十三首 其十三

述怀五十三首 其十三,明代,周是修,

谁种岩上竹,如斯茂且长。谁植畹中兰,如彼幽且芳。

猗猗浥朝露,洒洒凌秋霜。亦不羡新绿,亦不笑芸黄。

但爱贞自保,岁时永相望。竹以中箫韶,兰以纫佩纕。

美人如既遇,遂尔远翱翔。

4

王子催妆诗

王子催妆诗,明代,曾曰唯,

渴蜂忆新叶,未香魂绕丛。有士三十馀,自称曰梁鸿。

伸足示月老,乞我一牵红。必得盖代姿,才兼与我同。

城市不可得,求之村落中。有女十七八,隐居郭之东。

待年读三易,不嫁占春风。王子晚得之,未娶尤情痴。

才子矜佳人,卖画买新诗。佳期三月前,嗔我催妆迟。

对客指书空,学画八字眉。鸿笔写细翠,老畏不相宜。

正月换桃符,招妇贴门楣。正月花笔鲜,邀婿共临池。

正月漉春酒,双面沉一卮。正月剪春灯,芙蓉烧并枝。

王子乎,催妆之诗题满屋,雪花莺初春睡足。我方别子出门去,春江明花照独宿。

67

北流江

北流江,明代,郑学醇,

勾漏山前一色秋,蘋花开处送孤舟。人言湘水偏流北,不道漓江亦北流。

77

生子报内叔

作者:倪谦(明代)

生子报内叔,明代,倪谦,

画楼日暖鹊声乾,俄见深闺已报安。偏喜呱呱供一笑,朝回频揭绣帘看。

59

病馀杂咏感怀初入永兴二首 其二

作者:李寄(清代)

病馀杂咏感怀初入永兴二首 其二,清代,李寄,

胡家羌笛满春风,百二山河感昔雄。滚滚腥尘烘日黑,炎炎虐焰射云红。

钱囊羞涩诗看好,病体登临屐累同。时在苏君言不敢,且将仪舌捲喉中。

45

狱中自述

狱中自述,明代,陈邦彦,

去岁承恩桂海漘,何期国步倍多迍。室中自起金戈衅,天外俄飞铁骑尘。

入梦翠华频想像,招携乌合每逡巡。经年辛苦惭何补,应识皇明有死臣。

21

草堂

草堂,明代,邱云霄,

茅屋交林霭,秋斋坐夕曛。短墙分树色,落叶避鸡群。

门设频栖雀,檐虚长宿云。丹砂思葛老,青简负明君。

4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