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花药栏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

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

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0

诗文译文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

蕙草在春天已经变得碧绿,而兰花在秋天更显红艳。

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四季花朵都发出光彩夺目的花苞,三条小径上满是花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

花朵吸收清澈的露水,散发出秀色,使微风摇曳。

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那些王孙们却不知何时回到这里,不知有谁会与我一同欣赏这幽深的景色。

《花药栏》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美景,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遥远的王孙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富有感觉的形容词,表达了作者对花朵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花朵吸收露水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以自然美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之情。作品用较简练的语言,却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使人感叹自然之美,并引起对远方亲人的关切。

诗文简析

《花药栏》是唐代文学家李德裕创作的二十首杂咏之一,表达了对春天花草的热爱和对远方王孙的思念之情。

《花药栏》的

诗文赏析

蕙草春已碧,兰花秋更红。

蕙草在春天已经变得碧绿,而兰花在秋天更显红艳。

四时发英艳,三径满芳丛。

四季花朵都发出光彩夺目的花苞,三条小径上满是花丛。

秀色濯清露,鲜辉摇惠风。

花朵吸收清澈的露水,散发出秀色,使微风摇曳。

王孙未知返,幽赏竟谁同。

那些王孙们却不知何时回到这里,不知有谁会与我一同欣赏这幽深的景色。

《花药栏》通过描绘春天的花草美景,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遥远的王孙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富有感觉的形容词,表达了作者对花朵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花朵吸收露水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以自然美为主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之情。作品用较简练的语言,却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受,使人感叹自然之美,并引起对远方亲人的关切。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其他诗经

山夜

山夜,明代,李梦阳,

孤月上东岫,白鹤激秋泪。凉风振溪壑,林影飒摇泄。

山居本深静,夜气复澄霁。冥心向千古,眇焉托真契。

52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六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六,宋代,释崇岳,

无卓锥之地,有无价之宝。元不用安排,拈来用恰好。

没人情,佛亦扫。这般村僧,脱空到老。

96

锦园 其二

锦园 其二,宋代,喻良能,

山园多胜践,缭绕磬湖滨。畦药青生甲,湖波绿动鳞。

鹁鸪知欲雨,鸦舅报将晨。却忆京华日,长怀浩荡春。

52

樵人十咏。樵歌

樵人十咏。樵歌,唐代,陆龟蒙,

纵调为野吟,徐徐下云磴。因知负樵乐,不减援琴兴。
出林方自转,隔水犹相应。但取天壤情,何求郢人称。

42

与拔可别后却寄

作者:林旭(清代)

与拔可别后却寄,清代,林旭,

少年为道欲安心,莫以端居儗陆沈。丛桂小山真好住,白华处子孰能侵。

书声课弟灯初上,竹影关门雨自深。新为高斋作寂寞,据梧不共夜分吟。

11

閒居三首 其三

作者:陆深(明代)

閒居三首 其三,明代,陆深,

画檐净流云,鲜月代秉烛。上有梧树枝,下有寒泉绿。

夜深地复静,俯仰皆自足。

24

【南吕】七贤过关 四时思情

【南吕】七贤过关 四时思情,元代,未知作者,

春风花草香,迟日江山丽。万紫千红,总是伤情处。恹恹为伊,愁怀为伊。

只听得管声,管声喧天地,总有笙歌不入愁耳。见莺花憔悴,杜鹃语声悲。梅子

心酸柳皱眉。一春鱼雁无消息。闪得似雨打梨花珠泪垂,空房独守,此情为谁?

冷落闲庭院,暮雨潇潇郎未归。

炎天夏日长,渐觉熏风细。避暑凉亭,闷把阑干倚。游鱼顺水,鸳鸯戏水。

鸳鸯本是,本是飞禽性,养杀终须不到奴根底。好难消遣,闷下几盘棋。强饮消

愁酒数杯,一时饮得醺醺醉。尤恐灯昏郎未归,瑶琴再理,知音有几?欲抚相思

调,叶满池塘夏至时。

金风暑渐消,不觉新秋至。掇起酒钟儿,少个人陪侍。君家命里,奴家命里。

促织聒得,聒得奴心碎,一迷埋怨到说奴不是。把情书来写,寄与我郎知。休负

橙黄橘绿时,一秋好景君须记。闪得似南来孤雁飞,闲愁闲闷,管他甚的。最苦

伤情处,雨打梧桐叶落时。

朔风早凛咧欲把寒衣寄。寄与远征郎,恐不到根底。君冷自知,奴冷自知。

雪花下得、下得纷纷细,冻损儿夫谁与奴为美。画堂人静,数尽更移。拨尽寒炉

一夜灰,冷清清不见郎回日。忽听得门外敲骏马嘶,多情来至,心欢意喜,欲把

银照,尤恐相逢是梦里。

33

送刘德脩殿院直阁将漕潼川二首 其一

送刘德脩殿院直阁将漕潼川二首 其一,宋代,杨万里,

乌府何缘著佞臣,紫皇亲擢得斯人。金丹半粒回元气,玉宇崇朝作好春。

不惜孤身轻一叶,坐令九鼎重千钧。万牛回首求梁栋,未要沱江理钓缗。

100

寄刘道原秘丞

作者:刘攽(宋代)

寄刘道原秘丞,宋代,刘攽,

君家庐山南,云水当户庭。丈人悬安车,鲵齿头发青。

吏隐粟三釜,翻书十二经。胡然辞羁旅,大江急扬舲。

太史司马公,老成兼典刑。周南叹留滞,武库森长扃。

叩关起九州,授简欢真詅。自兹访都邑,乘兴及郊坰。

清洛湛寒玉,嵩高环翠屏。宫观想旧躅,丛祠记遗铭。

俗物不挂眼,俚言谁载听。毕事黄鹄举,翩然问长亭。

念昔始相从,子少予壮龄。定交自倾盖,结好深鹡鸰。

放怀脱羁馵,高论穷杳冥。纵博恣叱枭,极饮常虚瓶。

后会十五年,见子云龙廷。官书职雠校,旧简同编硎。

瓠落无所容,柘弹缘蜻蜓。河梁一分手,南北如漂萍。

岁月不肯留,瞬息无暂停。跳丸指飞鸟,急雪看凋蓂。

壮怀益漫漫,衰鬓成星星。劳生百年间,所恃七尺形。

从衰得老病,讵足称最灵。而君复何为,疲苶非康宁。

目视乱白黑,奇疮出潜丁。饮肠日以狭,永夜甘独醒。

南方多奇药,芝朮馀芳馨。引年亦多术,何必非豨苓。

往昔志读书,苦心过聚萤。期以怪幻闻,岂只辨文鼮。

斑白乃自悟,有为皆浊腥。古来豪杰士,蒲卢祝螟蛉。

埋骨蒿艾间,鬼火犹青荧。孰知出宇宙,浩荡浮沧溟。

翳昏照白日,幽蛰惊迅霆。道心不可传,法语容亲聆。

怀君意无涯,永望几涕零。寄书南飞鸿,矫矫双翅翎。

91

张逸人归杭

作者:韩琦(宋代)

张逸人归杭,宋代,韩琦,

不因疔适出中林,尘外高踪岂易寻。鸿在碧霄谁可慕,云归苍岛本无心。

堤奁一鉴平湖满,寺枕千屏叠嶂深。知己重留多下榻,故栖猿鹤莫惊吟。

62

冷泉

冷泉,宋代,朱晞颜,

一泓湛碧气凝秋,转石来从鹫岭陬。六月地寒无死脉,九天风静有飞流。

净涵阑影衣初湿,远夹松声耳更幽。最爱泠泠供客醉,几人著意到巢由。

18

永安荣仲谋秘校访别三首 其三

永安荣仲谋秘校访别三首 其三,宋代,郭祥正,

行义都无一点瑕,诗书满腹贮英华。老来方得青衫着,便近庐山五柳家。

54

晚晴

晚晴,宋代,郭祥正,

川涨那堪雨,今朝喜晚晴。幽花萦露重,浊水止蛙鸣。

圩稻应全刈,村醪可强倾。吾虽无一亩,亦足慰馀生。

64

宫词 其九十

作者:赵佶(宋代)

宫词 其九十,宋代,赵佶,

纹窗几砚日亲临,雅玩娱情务讨寻。笔格砚屏皆宝制,镇书惟重马蹄金。

7

惠山用东坡和王武陵窦群朱宿三诗韵 其二

作者:刘藻(清代)

惠山用东坡和王武陵窦群朱宿三诗韵 其二,清代,刘藻,

言入惠山寺,不见寺中人。石径松鳞古,玉甃泉流新。

清瘦森毛骨,水石相磨磷。酌彼一泓乳,涤我万斛尘。

散步得胜概,意气凌高旻。澹然忘身世,邈与泰初邻。

21

凉轩

凉轩,宋代,吕希彦,

酷暑如何避,虚轩落始成。地闲气易爽,境胜目须清。

月上帘色静,风来竹坞鸣。公馀亦自适,山水入琴声。

77

和清字

作者:韩淲(宋代)

和清字,宋代,韩淲,

心亲相往来,岂计酒浊清。水南有茅屋,桥北是山城。

烟霜忽雨晴,云风催雪明。抚觥既已醉,回薄万古情。

49

次公和韵再赋答之

作者:韩淲(宋代)

次公和韵再赋答之,宋代,韩淲,

雨烟埋却面前山,怅望高吟祇自看。既以酒壶相煖热,更因墨帖破荒寒。

谁家篱落梅千点,到处园林竹数竿。不是故人心事在,也随尘虑失幽欢。

67

同郑处晦尹子潜过赵十

作者:韩淲(宋代)

同郑处晦尹子潜过赵十,宋代,韩淲,

老去吟何味,分明水一杯。目前轻过节,身外待寻梅。

尚以同盟至,宁云不速来。此时心寸折,犹幸小徘徊。

95

重和四首 其三

作者:冯山(宋代)

重和四首 其三,宋代,冯山,

整此笙歌散郁陶,雨檐飞瀑泻秋涛。吟情彻骨清尤健,饮量随人喜更豪。

黄菊光容嗟向晚,哀筝言语恨徒劳。相逢宜共冥冥醉,回首青云路转高。

4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