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
珠斗斓斒,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行。
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
海天在黄昏时分渐渐收敛,霞光渐渐消退,波浪清澈微微泛绿。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
树木凋零,山势高耸依然真实,一场秋雨洗净了秋天的容颜。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
唤起了嫦娥,她飘然而来,穿过云雾,乘坐这一轮明亮的月光。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月亮的光芒稀薄,广寒宫中有谁陪伴着幽寂。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
不再看到弄玉吹奏箫声,孤独地对着空无一物,只有这清澈的月光可供倾听。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
雾色的发髻、风吹乱的发鬓,问它们去了哪里,云雨笼罩着巫山。
珠斗斓斒,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
月亮如珠宝一般斑斓多彩,银河清浅明亮,影子在西楼曲线上转动。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行。
这种情愫有谁能理解,靠着风吹奏出三弄的曲调,横行不可阻挡。
这首诗词《念奴娇(月)》以婉约的词风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海天、波澜、山高、秋雨等自然景物,以及嫦娥、弄玉、广寒等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自己对月亮的追思和思念之情。诗中所描述的月亮柔美的光芒、清澈的色彩,以及其中蕴含的孤独和幽寂,给人一种深情和离愁的感觉。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传统文化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情感。同时,诗词中的音韵优美,字句简练,给人以音乐般的感觉。整首诗词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沉思索和遐想的空间,展现了宋代词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都门别曾乾义 其一,明代,韩上桂,
行年三十二,所向皆无成。西风吹我行,万籁送悲声。
双剑在匣中,隐隐作龙鸣。我生本南越,胡为眷上京。
射策阻不进,羁栖欲何营。人生世路上,去住如浮萍。
退者非独拙,进者非独明。夙兴而夜寐,努力副荣名。
又次韵答,宋代,韩琦,
故人怜旧政,褒惜一何深。营葺推勤治,优闲称道心。
池台资胜事,风月入高吟。酒户虽难角,诗盟已屡寻。
词豪甘自屈,气锐敢轻侵。奇变云霞烂,冥搜海岳阴。
暄和生嶰律,淡泊寄陶琴。但愧衰聋耳,安能别大音。
同元白惟敬过约卿所出鲥鱼侑酌感赋,明代,欧大任,
赐鲜今见出青冥,旅食京华鬓已星。珠履尚弹孤客铗,金盘宁羡五侯鲭。
天遥渔艇三江水,秋入鲈乡万里亭。何处沧洲无钓侣,清时犹自恋宸扃。
次韵元舆临汀书事三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碧瓦参差几万间,重楼复阁更回环。城池影浸水边水,鼓角声传山外山。
凿落斗倾元弛禁,鞦韆争蹴未容閒。史君得意同民乐,日拥笙歌倒醉颜。
再和颖叔志游,宋代,郭祥正,
君为五羊仙,我效退之拜。默契如来禅,安用传画绘。
沧海虽云阔,万里有限际。请从造物论,一瞬即破碎。
灵龟胡为乎,钻灼烂腹背。生能发幽冤,神理助奇怪。
晚投古寺食,荤味不如菜。摩挲庭下碑,百岁苍藓晦。
忽逢润经处,房公俨如在。度人要成林,今已播禅话。
忽为杀盗淫,佛敕所告戒。种子积无明,应须法雨洒。
幸陪莲社缘,彼此吸清瀣。噫嗟絷轩冕,憔悴尘垢态。
一朝趋地狱,苦恼孰肯代。莹如摩尼珠,谁使浊水坏。
与公志斯游,浩荡形骸外。
依韵和曾子开舍人从驾孟飨景灵宫四首 其三,宋代,陆佃,
三宫同日下云莱,带晓千门万户开。黄伞日随清景驻,玉炉风度暗香来。
眠当道路驱除柳,守得宫庭委付槐。亭午扇还新庙閟,紫云重复护周回。
陈君学正草堂成提点大夫梅十五丈有诗且蒙借示见邀同作谨次原韵因以叙怀,宋代,程俱,
行藏固殊涂,臭味非一族。或峨冠攫金,或被褐怀玉。
持身凛冰渊,或洞洞属属。和光略畦町,或落落碌碌。
或来仪帝庭,或去隐王屋。堆豗肉生髀,驰骛趼重足。
或委馀膏粱,或不厌杞菊。或翚飞千柱,采错煖金绿。
或蜗盘四壁,分光待邻烛。要之皆幻寄,眇矣太仓粟。
明冥默乘除,塞马更祸福。陈公作茅斋,足以媚幽独。
苟全真易成,知足定不辱。有门昼常关,何必在岩谷。
向来万金堂,奔走九州牧。一朝巢自焚,始悔突不曲。
何如东郭舍,椽柱随把束。翛然已忘世,肯叹硕人轴。
我今客吴门,饥卧谢仆仆。年来寄蓬茨,慕此高让俗。
室中了无藏,鼠窃屡驱逐。衰怀百念冷,对境无可欲。
穷通如四序,损益正三复。衡门可栖迟,薄酒等醽醁。
吾闻老聃言,为腹不为目。
水调歌头 与李长源游龙门,元代,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