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留山驿,尘无一点新。
瓜虀惟有醤,曲米不成春。
默坐深调息,狂吟枉费神。
个中真趣在,略得自由身。
五日滞留在山驿,尘土无一丝新鲜。
只有瓜果可以品尝,但蔬菜还未春天成熟。
我默默坐着,深深地调整呼吸,
狂吟诗篇虽然费神力。
其中的真趣在于,稍微获得一点自由身。
《留云安驿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驿滞留五日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尘土不新、瓜果未成熟等细节,展示了景物的平淡与不尽人意。然而,诗人通过默坐调息、狂吟诗篇来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自由心灵的态度。
《留云安驿诗》以简洁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滞留山驿的境况。诗中的尘土、瓜果等形象象征着平凡的生活和时光的流逝。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而是选择通过默坐调息和狂吟诗篇来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钦佩,诗人通过内心的力量超越了外在的困境。
诗人通过“留云安驿”的经历,表现了对自由和内心平静的追求。在困顿的环境中,诗人通过调整呼吸、沉思默坐以及狂吟诗篇,找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这种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解脱,更是心灵上的自在。诗人将自由与内心的平静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生活中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和追求。这首诗词通过对物象细腻的描写和内心感悟的抒发,使读者在感受到现实的磨难与无奈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力量。
夏日即事,明代,陈良贵,
青毡坐对此虚堂,惟有荷风过短墙。早起却怜春已去,閒来自觉日偏长。
绿迷隋苑颦杨柳,红褪唐宫怨海棠。光景如流寒又燠,天时未定雨违旸。
梅梢细听潇潇雨,草色行吟浅浅塘。尽有蓬门堪问字,更无胜地可寻芳。
诗从得句吟偏苦,鬓到中年觉渐苍。赢得芸编频课子,官贫方免此身忙。
念奴娇,清代,周之琦,
五湖空约,为迷津、翻学鸱夷生计。钓艇渔舟频唤取,替却駪駪征骑。
蕙带徐搴,荪桡缓荡,万顷玻璃碎。青溪几折,晚风吹梦无际。
当日跨凤偕归,玉尊双饮,笑语篷窗倚。一绿鸳波依旧好,谁念羁禽身世。
帝子贞筠,灵均香草,况是埋忧地。楚骚歌罢,水天何限愁思。
与军持胡僧二兄登虞山谒言子墓 其一,近现代,钱之江,
半壁东南汗漫游,客中青眼此句留。栖栖行止成桑宿,了了湖山入晚秋。
木杪风回檐马动,江天月涌烛龙浮。可堪吾道陵夷日,夜海苍茫对子游。
宝鼎现 广陵清明日,贺天士邀同南郊小饮有赠,用刘须溪元夕词韵,清代,邹祗谟,
联翩游骑。玉勒踏遍,月楼烟市。漫追寻、雷塘绣瓦,望青帘杏花村底。
春一笑、任群莺满树,却与春光俱醉。怎禁得、画桥暂止。
猛听吹箫声起。遗簪堕珥筹花事。忆少年、情悰如水。
却早见、当垆佳丽。抱银筝、初来北第。香缥缈、飏绣屏罗绮。
风散落红十里。谁怜惜、旗亭游子。看日搅、一帘花碎。
莫道天远蓬山,暂消受、檀牙按指。何问时、翠幰重来,对红蕤怯睡。
赚得个、玉纤整髻。假报金钗坠。还记取、垂柳堤边,摇荡春风影里。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唐代,元结,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
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壶公山古老相传右仙姓陈名壶公于此山,唐代,黄滔,
八面峰峦秀,孤高可偶然。
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不信无灵洞,相传有古仙。
橘如珠夏在,池象月垂穿。
仿佛尝闻乐,岧峣半插天。
山寒彻三伏,松偃出千年。
樵牧时迷所,仓箱岁叠川。
严祠风雨管,怪木薜萝缠。
青草方中药,苍苔石里钱。
琼津流乳窦,春色驻芝田。
乌兔中时近,龙蛇蛰处膻。
嘉名光列土,秀气产群贤。
瀑锁瑶台路,溪升钓浦船。
鳌头擎恐没,地轴压应旋。
蠲疾寒甘露,藏珍起瑞烟。
画工飞梦寐,诗客寄林泉。
掘地多云母,缘霜欠木绵。
井通鳅吐脉,僧隔虎栖禅。
危磴千寻拔,奇花四季鲜。
鹤归悬圃少,凤下碧梧偏。
桃易炎凉熟,茶推醉醒煎。
村家蒙枣栗,俗骨爽猿蝉。
谷语升乔鸟,陂开共蒂莲。
落枫丹叶舞,新蕨紫芽拳。
翠竹雕羌笛,悬藤煮蜀笺。
白云长掩映,流水别潺湲。
作赋前儒阙,冲虚南国先。
省郎求牧看,野老葺斋眠。
寺立兴衰创,碑须一二镌。
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
陈可复为予写戴笠图赋诗四首 其三,元代,虞集,
老去悬车百虑灰,西风独爱菊花开。田家酒熟邀皆去,茅屋诗成懒更裁。
欲及天清食沆瀣,要观日出上蓬莱。赤松有约应相待,此日先生戴笠来。
司马文正公,宋代,岳珂,
道本于身,真积乃全。贯以一诚,虽人实天。元祐之初,帝赉良弼。
匪康其躬,为民而出。龙起于洛,云兴于嵩。有泽其膏,四海之丰。
方其未骧,一念下土。九关虽扃,编此守虎。及其既用,草偃维风。
群贤鳞差,滃然而从。天以诚开,民以诚格。混融流通,何索何获。
有崇南山,太平之基。岩岩具瞻,维公宜之。平生不欺,涵泳浃洽。
心画之作,为天下法。取人以直,持己以谦。岂徒幅笺,二德之兼。
荣光属天,公书在椟。有德有言,温其如玉。
园鹤,宋代,游九言,
掷米不盈掬,群雀下阶除。
昂昂圃中鹤,饭糗不可呼。
嬉翔白云外,饮啄春山隅。
日淡烟水乡,风晒翎羽舒。
群鸡汝自况,乘轩我何拘。
秋愿忽清唳,杳杳闻碧虚。
志士甘水菽,三四羞猿狙。
寄语飞鸣侣,悠悠差自如。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