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瑶案上离鸾琴,一徽已直千黄金。
开樽花下对明月,欲弹一曲还沉吟。
沉吟沉吟几低首,且弹商声劝君酒。
雍门风树春萧萧,地下田文骨应朽。
青瑶案上离开了琴,
一根琴弦已值千黄金。
开启酒罐,在花下对着明月,
想弹奏一曲却陷入沉思。
沉思沉思,低下头多少次,
且弹奏商调来劝你喝酒。
雍门的风吹拂着树叶,春天寂静,
地下埋葬的田文的骨骼已经腐朽。
《将进酒》是明代诗人孙蕡的作品,这首诗以饮酒为主题,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以及对逝去时光的哀叹。
首先,诗人描述了离开了琴的青瑶案,琴弦价值千黄金,暗示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高尚文化的追求。
接着,诗人在花下对着明月,欲弹一曲却陷入沉思。这里的明月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沉思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不断陷入沉思,低下头,却又弹奏商调来劝人饮酒。这里的商调可以理解为一种振奋人心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劝勉和激励。
最后两句中,雍门的风吹拂着树叶,春天寂静,地下埋葬的田文的骨骼已经腐朽。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描绘,暗示了时光流转,人事如梦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已逝人物的怀念和感慨。
整首诗以饮酒为线索,通过琴、明月、沉思等意象的交织,展现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逝去时光的思考与感慨,具有浓厚的意境和情感。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武功驿留题,宋代,李新,
雾捲马蹄尘自起,东风送渡咸阳水。故园花木绿成围,犹向关中见桃李。
闻道春前雪最深,行人僵死薪如金。羲和不肯为日驭,潜入北海分幽阴。
长安今过何曾识,此度刘郎老于昔。终南入望眼长青,渭水翻波心更赤。
只今身在选官图,梦守么么五十馀。衣轻跃骏美年少,爱尔平时不读书。
岩桂,宋代,李纲,
闽山气候真不常,浪蕊浮花浑欲狂。团团岩桂著春雨,擢秀不待秋风凉。
微舒嫩叶玉剪碧,巧缀碎颗金排黄。木如犀理自坚致,喷作十里旃檀香。
沙阳满眼皆此树,安得白露零清商。芳根端可伴真隐,他日移植梁溪傍。
补乐歌十首。大濩,唐代,元结,
(《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汤救天下,
濩然得所。凡二章,章四句)
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谁护育。
圣人生兮,天下和。万姓熙熙兮,舞且歌。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唐代,令狐楚,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终日随旌旆,何时罢鼓鼙。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暮雪连青海,阴云覆白山。可怜班定远,出入玉门关。
恭谢天地庆成五言六韵,宋代,韩琦,
世积皇基厚,天扶帝极安。宸心思报重,灵答匪诚难。
蠲洁斋居敞,凝严路寝宽。二仪通圣飨,三后接神欢。
惠泽开秋惨,和声破晓寒。南山荐君寿,峣阙耸群观。
忆梅,宋代,刘敞,
岂无栋梁材,为君构明堂。岂无调羹资,为君致烹鬺。
独使限荒鄙,委之道路旁。岁晏吐奇秀,芬芬有馀香。
疾风见松柏,众秽知蕙芳。譬彼君子质,幽沈道逾彰。
安得假神术,徙根俪长杨。辽哉计不果,我心不能忘。
秋景 夕阳如有意,宋代,刘辰翁,
又自欲昏黄,高高上夕阳。殷勤如有意,迟暮起相望。
牛背笛三弄,桑榆锦一张。向人添晼晚,容我更疏狂。
过雨天如改,穿花日尚长。鲁阳三舍远,人世未须忙。
依韵和田虎通判兼呈品防签判四首 其二,宋代,陆佃,
冉冉年光逐闰移,厅閒宾客坐多时。主恩未报空持橐,军政无妨数举卮。
潘鬓雪霜何太早,傅岩霖雨不应迟。颔珠竟被君探得,正值骊龙睡不知。
游白鹤观,宋代,李昭玘,
春归数十朝,八九不暇出。萌芽日夜发,百觜竞撑突。
驾言谒仙祠,古像怀彷佛。白鹤来何时,苍桧暮萧窣。
云霞断人世,往事已荒忽。解缨濯泉流,深澈几照骨。
毛寒不敢视,下必有神物。昔人斯徜徉,音影讵磨没。
嗟予质污下,见亦被呵咄。仰惭逍遥游,未忍尘土汩。
时须挹高风,为我一吹拂。
闻仲嘉叔问继以职事行县道游茶山及诸胜境作寄一首,宋代,程俱,
春风入山骨,毛甲亦已舒。晨熹被春山,草木清而姝。
况乃顾渚源,云关护灵区。阴崖气亦暖,瑞草先春敷。
金沙出清泉,甘冽滋芳腴。依依杨柳村,渺渺桑苧居。
前瞻大小寒,窈窕穷崎岖。飞流吐明月,转壑千雷车。
参天亡陈桧,霜黛郁不枯。当时临春地,变灭成榛芜。
安知岁寒质,千载独不渝。大中乾元字,入木蛟鸾俱。
薰风想佳句,奇踪典刑馀。独往三住翁,至今有遗墟。
真游岂易遇,庶或闻沉榆。饱闻东吴胜,欲往世累拘。
二子独幽讨,仙舟继篮舆。林间伯劳飞,茶篚春事初。
尚有北枝秀,明空雪千株。幽香发清夜,肝胆生冰壶。
王事既料理,清游亦忘劬。遥知山水间,快若纵壑鱼。
今我方禄隐,居然卧蜗庐。画墁固无役,反如著辕驹。
亦拟浮扁舟,乘春经五湖。收帆白蘋下,令子见潜夫。
公燕诗九首 其五 孔璋,明代,李攀龙,
羁客心无娱,閒居日悠悠。驾言侍高会,公子招我游。
凯风飘怫郁,素晖荡清流。中庭焕绮树,芳蕤自沉浮。
登台远顾望,高下见原畴。肃肃山谷悲,黯黯阴气收。
篇章时间作,羽觞不及投。逍遥何以立,功名为相求。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