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立泰山石,难枯上林柳。
易立泰山石,
难枯上林柳。
山川匪足便名大,
楼船何用即扬州。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立起泰山石和枯死上林柳的难易程度,抒发了阮逸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表达感慨之情。作者通过对泰山石和上林柳的不同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和独特美态,寄托了自己对独立坚韧精神的追求和赞美。
1.诗词以泰山石和上林柳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被誉为大自然的奇迹,作者以此来比喻更深远的事物,展现泰山石的异常坚固。上林柳则象征生命和柔韧力量,揭示了自然界中个体的生生不息。通过对两者的描述,作者辩证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2.诗词的表达简练而有力,字字珠玑。通过简短而明确的字句,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悟。泰山石易立而难倒,上林柳则难于凋零,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仰,又表达了作者对坚韧精神和追求的赞美之情。
3.诗词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慨与情怀,间接抒发了对自己追求个性独立和坚韧精神的渴望。作者通过对泰山石和上林柳的比喻,展示了自己对坚韧、不屈的个性的追求和崇尚。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倡导自由独立思考和追求理想的信念。
总体来说,《句》这首诗词通过对泰山石和上林柳的形象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坚韧精神的追求。它简洁而富有力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悟,也表达了对个性独立和坚韧精神的崇尚。
建州建阳人,字天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调镇江军节度推官。景祐二年,郑向上逸所撰《乐论》并律管,命与胡瑗等校定钟律。康定元年为太子中允,上《钟律制议》等。历武学教授、国子监丞、睦亲宅教授。以诗得罪,除名勒停窜远州。皇祐二年,召赴大乐所更定钟磬制度。次年,大安乐成。五年,迁屯田员外郎。有《易筌》等。
水龙吟·此花迥绝他花,宋代,李曾伯,
此花迥绝他花,湘中不减吴中盛。疑从太华,分来岳麓,根荄玉井。炬列千红,盖擎万绿,织成云锦。向壶天清暑,风梳露洗,尘不染、香成阵。好似一番雨过,似轻鬟、晚临妆镜。阿环浴罢,珠横翠乱,芳肌犹润。载月同游,隔花共语,酒边清兴。问六郎、凝伫多时,公不饮、俗几甚。
赠笔生王伯纯,元代,谢应芳,
时方用武我业儒,王生卖笔来吾庐。生承世业霅溪上,制笔特与常人殊。
宣城阻兵十三载,犹喜山中老㕙在。拔来秋颖带微霜,缚得铦锥含五彩。
昔年草创供玉堂,玉堂仙人云锦裳。三缣一字不易得,笔价亦与时俱昂。
莫怪年来弃如土,扫除风尘必斨斧。生今卖笔我卖文,何异适越资章甫。
呼儿亟用买一束,为我写成怀古录。
吾儿作字三叹赏,八法以之随意足。我有好音生可知,用笔将见文明时。
诸公笔谏佐明主,老我笔耕笺古诗。逝将重作毛颖传,为记频年遭薄贱。
牵联为生书姓名,字业不随陵谷变。中秋适逢酒禁开,椰瓢酌生新泼醅。
酒酣仰视月中兔,长啸一声归去来。
【双调】殿前欢 和阿里西瑛韵,元代,杨朝英,
白云窝,樵童斟酒牧童歌。醉时林下和衣卧,半世磨陀。富和贫争甚么?自
有闲功课,共野叟闲吟和。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白云窝,闲赊村酒杖藜拖。乐天知命随缘过,尽自婆娑。任风涛万丈波,难
著莫,醉里乾坤大。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白云窝,浮云富贵待如何?闲时膝上横琴坐,半世磨陀。待为□□甚么,无
著莫,把世事都参破。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白云窝,天边乌兔似飞梭。安贫守己窝中坐,尽自磨陀。教顽童做过活,到
大来无灾祸。园中瓜里,门外田禾。
白云窝,守著个知音知律俏奴哥。醉时鸳帐同衾卧,两意谐和。尽今生我共
他,有句话闲提破。花前对饮,月下高歌。
谑言诗,明代,邓云霄,
祗须瞢董湖涂,莫说之乎者也。直木先寻斧斤,立仗惟闻暗哑。
痴呆纪湄养鸡,祸福塞翁失马。半夜蕉鹿非真,四大形骸都假。
岑楼寸木反高,得车■痔愈下。为岂枉尺直寻,功在画墁毁瓦。
下里曲奏同声,阳春调孤和寡。将携雄剑双龙,击碎唾壶一把。
流言可中姬旦,非罪谁明公冶。傲骨只合昂藏,好官彼甘唾骂。
狐妖已诧据城,鼠匿奚容熏社。阮籍嫉时眼白,元礼何辜衣赭。
世途不啻羊肠,宦达真同土苴。知止知足久长,苟合苟完聊且。
既悟鸟尽弓藏,何用回车泪洒。招龙宁在菜圃,索骏惟之冀野。
陶公三径未荒,淳于一石堪泻。好月好风当邀,闲是闲非休惹。
老性不改姜桂,美材任舍梧槚。阳虎或类宣尼,宫黝亦似子夏。
肉眼必有遗珠,簧口徒工炙輠。翻波终泾渭分,斜日非贤圣打。
谁知百代鼓吹,只在片言风雅。雅女羞隙需媒,玉不求沽待贾。
鲲鹏奋翼垂云,燕雀依人贺厦。岂如急马缰收,莫待临崖身舍。
请看萧艾共焚,不异鱼虾并鲊。秉烛聊效狂言,覆辙示诸迷者。
送方行人,明代,祝允明,
彤门九重远万里,四海平康此中起。六月七月杂暑雨,街泥才乾行沮洳。
送君都门东,堂堂仪貌清且雄。手持绣斧骑花骢,丈夫意气凌紫虹。
飞帆南指青冥度,石城微茫绕烟雾。明月娟娟淮水楼,晴霞苒苒钟山树。
玄武湖边揽苍翠,北睇皇居想安寐。何以献之缄皂囊,一日三发迅鸟翔。
君能言,君理尽。君言安得皆流行,一日三发翔鸟迅。
酌君玉壶之美酒,赠以锦橐之琼琴。清尘弱水自此隔,天涯日望瑶华音。
送常明府视篆灌阳常以弥勒守谪判郁林曾与永平之役蒙赏 其一,明代,郑学醇,
醉离不爱鹔鹴裘,海内逢君意气投。家在巴西劳梦寐,人从江左见风流。
看花此日潘怀县,骑竹何年郭细侯。明到漓江相忆否,女华凉月对清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